大谷運

大谷運

大谷運為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溪頭鎮的一個行政村的村名。大谷運村位於溪頭鎮的西北部,距縣城35公里,距離溪頭鎮政府12公里,東與竦坑村交界,南與桃源村交界,西與汪滿田村交界,北與績溪縣交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谷運
  • 位於:安徽省黃山市歙縣溪頭鎮
  • 類型:行政村
  • 距縣城:35公里
  • 人口:2533
地名由來,歷史發展,自然地理,歷史沿革,主要物產,大谷運姓氏,民俗活動,革命老區,文化教育衛生,

地名由來

本村原名“大谷”,取山高谷深之意。相傳,一年,朱元璋帶兵路徑此地,立馬在橫心嶺眺望,只見暴雨後的大谷,山高明亮,突然從山谷中湧出一股山洪,在大谷村回流一圈,形成一個大谷涌流,氣勢壯觀,朱元璋見狀,不禁脫口喊道:“好一個大谷涌!”此後,大谷村名便加了一個“涌”字,涌詣運,成了大谷運。

歷史發展

1950年後為鄉政府所在地,2004年月12 月後大谷運鄉政府撤拼,大谷運為溪頭鎮所轄的一個村,面積12平方公里,總人口1520人,總戶數503戶。2008年由原大谷運村與雙河口村合併,行政村名稱為大谷運村,全村總人口2600餘人,22個村民小組。 本村物產豐富,盛產茶葉、貢菊、辣椒、菸草、筍乾、火腿等,茶葉尤為著名,為著名的茶葉之鄉,也是革命老區。

自然地理

地處深山區,新安江二級支流布射河的源頭地區。山脈皆屬黃山余脈,其主幹來脈為湯嶺東支古黃孽山支脈(今屬黃山—大會山山脈),最高峰上陽尖(又名南雲山),海拔1402米,為本地方圓幾十里內除黃山外的最高峰。大谷運一帶的高峰還有五龍過谷(1295米)、仙人石尖(1268米)、大腳山(1120米)、帽鷹尖(697.7米)、竦嶺尖(657米)、桃嶺(620米)、大山尖(633.8米)、烏龍尖(631.5米)等。本地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濕潤,土壤肥沃,物產豐富。大谷運境內層巒疊嶂,山高谷深,風光秀麗。 1926年,績溪胡祥木詠有大谷運六景詩,生動描寫了大保運村的地理和內水特色。一景“龍潭觀瀑”,在布射河源頭,白石飛泉之下,有澄潭陰翳,俗謂隱龍潭,每逢旱魅之年,四鄉來求雨。二景“龜墩賞月”,在村中偏北處,陡起一墩石骨磷磷,其形若龜背,俗名岱上。相傳有望月樓 ,村中雅土,月明之夜,每游賞其間。三景“虎腕回瀾”,村旁之山,堪輿家呼為虎形,磷石嵯峨距入河中。宛如虎爪,水流至此旋轉瀠洄。四景“牛崗聳翠”,近村東南隅,山有墳稱牛形墳,峰疊崢嶸,林樹蒼古,當戶向之,鐘靈毓秀。五景“鉤台垂綸”,在村上游半里許,傍山有砥石,略方如台,高丈余,下有深潭,潛鱗游泳,村人每於閒垂鉤於此。六景“灣堂習靜”,大谷源中,灣堂僧寺,古剎數間,宮殿軒昂,神像森嚴,沙門沉寂,絕少塵氛,邑人游山避暑至此,每低徊不置。
群山中的大谷運村群山中的大谷運村

歷史沿革

1935年整頓行政區域,全縣劃四個區。本地區劃屬一區,曄岔鄉,大谷運鄉、竦坑鄉、竦口鄉、大源鄉等。
大谷運村大谷運村
1938,撤曄岔鄉改置溪頭鄉,駐地溪頭。
1939年,溪頭鄉、竦口鄉合併更名為大野鄉,駐地溪頭。大谷運鄉更名為仁里鄉,竦坑鄉更名寺坑鄉。
1940年,歙縣裁撤一區,本地區劃屬徽城鎮管轄。大野鄉移駐竦口,轄竦坑,大富,汪岔,曄岔,梓坑,藍田,溪頭,汪村諸保;仁里鄉轄大谷運,平安,半溪,汪滿田,松源,西坑,採石,跳嶺諸保;寺坑鄉轄坦頭,大源,上源,茶源,木坑,里竦坑,外竦坑,桃嶺諸保。
1941年,桂林,大野,仁里,寺坑,豐源鄉劃屬岩寺區。
1942年8月,歙縣增設許村區,桂林、大野鄉合併為大桂鄉;仁里、寺坑鄉合併為鳳凰鄉,駐地地竦坑;豐源、許村鄉合併為豐村鄉,與黃山、 川二鄉同隸許村區管轄。
1946年,恢復大野鄉建置,駐地溪頭。
1949年10月,撤銷鄉政權,設溪頭區,全縣位五,駐地溪頭。
1950年7月,歙縣第七區,駐地溪頭。包括黃村(老)鄉全部,北及東北包括大谷運(老)鄉全部及績溪縣大源、上源、茶源、洪坑、坦頭地域。
1952年6月,黃村(老)鄉黃村以外地域,附屬許村區,其他地域不變。
1955年12月,西部擴大到上豐、霞豐、溪源、跳石、王進坑五個(老)鄉及黃村(老)鄉黃村以外五個村地域。
1956年4月,東及東北部坦頭、大源(含上源、茶園、洪坑)兩個鄉,洪塘(含盈坑)、溪東、汪村、江村環四個選區地域劃屬績溪縣。
1956年11月,溪頭區轄四個鄉:溪頭、大谷運、黃村、上豐,駐地溪頭。
1958年10月,紅旗人民公社(九月十八日籌建時,稱汪滿田人民公社)。駐地汪滿田;西部上豐鄉全部劃出,成立上豐人民公社。
大谷運全景大谷運全景
1959年1月—2月15日,設溪頭人民公社,俗稱大公社,駐地溪頭。溪頭區撤銷。
1961年7月20日,設中共溪頭區委員會(不設區公所),轄三個公社:溪頭、大谷運、黃村。駐地溪頭。
1963年7月10日,設溪頭區公所,轄四個公社:溪頭、大谷運、竦坑、黃村,駐地溪頭鄉。
1983年3月,溪頭區四個公社同時改鄉建置,即溪頭鄉、大谷運鄉、竦坑鄉、黃村鄉。區公所駐地溪頭。
1992年3月初,撤溪頭區。溪頭鄉、黃村鄉合併建立溪頭鎮,竦坑鄉併入大谷運鄉。
1993年9月,原黃村鄉地域自溪頭劃出,恢復黃村鄉建置。
2004年11月,大谷運鄉十個村的地域全部併入溪頭鎮,建立新的溪頭鎮,駐地溪頭,現溪頭鎮所轄16個行政村,即:平坦源、外竦坑、里竦坑、桃嶺 、大谷運、雙河口,木嶺後、汪滿田、桃坑、考坑、溪頭、西坡、藍田、梓坑、曄岔、洪村口。自然村87個,其中藍田村至今已居1420多年。
2008年由原大谷運村與雙河口村合併,行政村名稱為大谷運村,全村總人口2600餘人,22個村民小組。

主要物產

“大谷三寶”——茶葉、辣椒和菸草
大谷運盛產優質茶葉,為黃山市最負盛名的名優茶產地,為著名茶葉品牌“汪滿田”的茶葉基地,主要名茶有黃山毛峰、黃山銀鉤、黃山綠牡丹、海貝吐珠、錦上添花、滴水香等。
黃山綠牡丹黃山綠牡丹
黃山毛峰: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大谷運為黃山毛峰核心產區之一,大谷運產的黃山毛峰為受國家原產地域保護的產品。
黃山銀鉤:因彎曲似鉤,毫白如銀而得名。黃山銀鉤1972年首創於歙縣大谷運鄉,是以毛峰之嫩度,炒青之製法,精采巧制而成的。在茶葉專家們的關心指導下,經過茶農的數年試製,千錘百鍊,才於1979年定型彎鉤狀,並定名為黃山銀鉤。黃山為地名,銀鉤指品質。黃山銀鉤主要產地在大谷運鄉的雙河口村和木嶺後村。這兩個地方所產的銀鉤稱道地銀鉤。茶園多分布在黃山山脈的深山茂林幽谷之中,土壤肥沃,氣候濕潤,雨量充沛,終年雲霧瀰漫,四季百卉溢香,是茶樹生長得天獨厚的地方。黃山銀鉤是用茶樹良種“滴水香”採制而成的,採摘標準為一芽二葉初展,經過精心製作,成茶品質獨樹一幟。外形纖嫩鉤曲,色澤黃綠油潤,高香持久,味濃鮮醇,回味甘甜,湯色碧綠明亮,葉底完整。
黃山綠牡丹:為創新名茶,屬綠茶類,創製於1986年,主產區位於歙縣東鄉大谷運的黃音坑、上陽尖、仙人石一帶。歙縣優越的生態環境和特殊的精湛加工技術,造就了綠牡丹茶的色、香、味、型,是深受遊客喜愛的茶葉品種。黃山綠牡丹茶採制技術要求較嚴格,做到“三定”“六不採”:即定高山名鎲,定不施化肥、農藥,定滴水香優良品種。病蟲為害和受傷芽葉不採,對夾葉和魚葉不採,露水葉不採,紫色葉不採,瘦弱葉芽不採,不合標準的芽葉不採境和特殊的精湛加工技術,造就了綠牡丹茶的色、。採回後,當天製作。黃山綠牡丹茶的質量標準,要求一芽一葉初展、花瓣、花蒂排列均勻整齊,圓而扁平、白毫顯露,峰苗完整,花瓣直徑約5.5公分,花蒂直徑約1.2公分,每朵重量3.2--3.5克。其特徵是色綠、顯毫、香高、湯清、味甜、形美。 上等的綠牡丹茶呈花朵狀,一芽一葉初展,花瓣排列勻齊,圓而扁平,白毫顯露,峰苗完整。沖泡後,那一股股帶熟板栗香氣的茶香撲鼻而來,杯中花茶或懸或沉,茶尖茶芽徐徐舒展,猶如一朵盛開的綠色牡丹。細品一口,頓覺清香綿綿,回味甜潤悠長。專家說道:“黃山綠牡丹,色綠、顯毫、香高、湯清、味甜、形美,開湯後如盛開的牡丹花,既是飲用上茗,又可藝術欣賞,為茶中一創新。”2007年3月俄羅斯舉辦的“中國年”開幕式上,黃山綠牡丹就曾被國家主席胡錦濤作為國禮茶親手贈送給了俄羅斯總統普京。
大谷運三寶之辣椒大谷運三寶之辣椒
大谷運菸草: 歙縣大谷運汪滿田的菸絲很出名,在清乾隆年間曾作貢品送往京城,而被冠之為“徽州貢煙”。
汪滿田的水、旱菸絲色澤金黃,香氣飽和,品味極佳。經加工後,形成頗具地方特色的小宗土特產品。明末清初,隨著徽商足跡,遠銷蘇杭及全國各地,深受人們喜愛。汪滿田的菸絲在沒有成為貢品以前,在京津一帶已享有一定聲譽。
相傳汪滿田菸絲之所以成為貢品,與乾隆年間的文壇領袖?>紀曉嵐有很大關係。當時,徽商作為全國最具勢力的商幫,為控制、壟斷商業,到處都建有會館。北京歙縣館,不但是徽籍商人,而且也是徽籍官僚、名人云集的地方。休寧人吏部尚書、協辦大學士汪由敦,歙縣人戶部尚書曹文埴、軍機大臣曹振鏞父子及畫家羅聘等人常在那裡出入。而著名思想家戴震一度則住在歙縣會館。紀曉嵐第一次拜見戴震也在那裡。戴與紀為莫逆之交,戴的文化思想對紀有很大影響。作為一代宗儒,紀曉嵐有二大嗜好,一是喜歡收藏硯台,二是喜歡抽菸。徽州是硯、煙產地。龍尾歙硯天下冠,他最喜愛的一方硯台乃戴震所贈。宦海沉浮,乾隆三十三年,紀曉嵐因故被遣戍新疆烏魯木齊,二年與他形影不離的就是這方歙硯。他曾賦詩:“龍尾無嫌似鐵頑,相隨曾出玉門關。黃沙萬里交遊少,只爾多情共往還。”紀曉嵐與徽州人士往來十分頻繁,他品嘗汪滿田菸絲,由汪由敦提供。汪雖是休寧人,但與歙縣汪滿田汪姓本是同宗,且有親戚關係。山里人知道汪由敦好煙,常選些上好菸絲托人捎往京城。汪由敦是雍正舊臣,乾隆年間又掌管吏部,雖是長輩,但十分愛才惜才。一天,紀曉嵐登門拜訪,汪由敦拿出家鄉特產,熱情待之以煙茶。紀曉嵐在品嘗汪滿田菸絲以後大為讚嘆,隨口一句:“物華徽州草亦寶,”汪由敦緊接和道:“清香一縷胸中繞。”紀曉嵐又一句:“神怡心曠賽似仙,”汪由敦道:“雲裡霧裡樂逍遙。”二人大笑。紀曉嵐道:“嘗遍南北,無如徽之菸草。”至此,他遂迷上徽州菸草,後來把自己的齋房也取名為“閱微草堂”。微與徽字型相似,發音相近。紀曉嵐勤於學問,為人精明,他喜歡徽州。友人相問:“何以為草?”他釋之曰:“草者,菸草也。”他嗜好菸草。“閱微草堂”雖有其它的闡釋,但其中也暗寓了他對徽州菸草的偏愛。
大谷運三寶之菸草大谷運三寶之菸草
後來,紀曉嵐出任《四庫全書》總篡官,心力銷磨,紙上煙雲過眼多,更需煙力支撐。紀大菸袋並非虛構,他在紫禁城內吞雲吐霧,直接影響他的同僚,人們相繼吸食,後來連乾隆皇帝也知道了徽州汪滿田不同一般的金黃菸絲,於是便由內務府責成地方官承辦進貢。那時,“徽州貢煙”進京的數量雖則不多,但影響很大。
乾隆年間,歙縣汪滿田人又精選當地的優質菸葉,配以中藥和名貴香料,碾末成粉,製成鼻煙,名為“黃山鼻煙”。“黃山鼻煙”和“徽州貢煙”同樣都是徽州的地方特產,而各式菸具和鼻煙壺的製作更是徽州民間的傳統工藝,蜚聲海內外。
龍潭石硯(龍頭硯)
歙硯中的名貴品類,因硯石產於歙縣岱嶺村的“龍潭”而得名。徽州古老的神話傳說中,說張天師在白岳修煉得道之後,將烏龍精斬成兩段,龍尾落在婺源縣的龍尾山,那龍頭落在歙縣上陽尖山腳下岱嶺村的一水潭處,這潭被稱為“龍潭”,潭邊所產的硯石遂稱“龍潭石”,所制之硯稱作“龍潭石硯”。這裡的硯石有金星、金暈、水浪、眉紋,與龍尾石無異,更稀罕的還有雁湖眉子,傳說是龍涎染成,有著龍尾石所沒有的紋理。經現代地質工作者考證,龍潭硯石亦是經風化、沉積、成岩等地質作用而形成的產物。龍潭硯石實為板岩、含粉砂板岩和粉砂質板岩。
歙硯歙硯
古代所制龍潭石硯,質地、造型、雕刻與龍尾硯並駕齊驅,是歙硯中的名類名品。相傳以前遇到天旱,歙縣四鄉百姓都要到“龍潭”求雨。有一年天旱,溪頭鄉雲霧川村有一個姓葉的大姑娘也去“龍潭”求雨。她頭生瘌痢,痛苦不堪。正當她用“龍潭”水洗臉、洗頭時,只聽“啪”的一聲,葉姑娘頭上瘌痢殼竟掉在地上。露出一頭烏髮,姑娘喜出望外。更令她高興的是,掉在地上的瘌痢殼竟成一方硯石。此石石質細膩,栩栩生輝,紋理繁美,非常可愛。這件事不知誰告訴了在雲霧川教蒙館的許國,他感概不已,決定娶葉姑娘為妻。從此以後,這方硯石便歸許國所有。許國於嘉靖乙丑年帶著此硯赴京會試,京城正降大雪,應試的舉人研出的墨汁都結了冰,無法寫下去,唯有歙硯用墨不結冰,當許國用完所研之墨後,想再倒一點水研墨,發現水壺裡的水已結成冰塊,許國非常失望,手捧歙硯呼天叫地:“歙硯啊,歙硯!你妙在何處?絕在何方?貴在哪裡?”誰知語音未絕,硯池中出現了一片小水珠。許國絕處逢生,拚命地向硯池呵氣,結果硯池裡出現了許多小水珠,許國用它研墨,應完了試卷,他以得天獨厚的條件考取了進士。從此歙硯的名氣就更大了,而許國也由此飛黃騰達。龍潭硯石的開採,一度中斷,現在山裡人為開發地下豐富資源,歙縣大谷運國小已以此石為原料開辦了龍潭硯廠。

大谷運姓氏

大谷運村居民主姓柯,系出濟陽郡,績溪後岸支派。肇基祖柯元一,於元初自後岸來大谷運結矛種山。元至正十年(1350年),族人柯大統在後岸聚眾反元,有龍川(今屬績溪)汪慶者導元軍自小路進攻後岸,柯大統等猝不及防,全軍覆沒,村族幾被夷為平地,柯氏倖存者四散避禍。元一後人柯慶華舉家避遷大谷運,擴元一之基開族,成為大谷運柯族始祖。
大谷運村大谷運村
柯慶華一名積慶,字善余,生三子:昌孫,壽孫,惠孫,於明永五年(1407年)正月二五分家立戶,昌孫立後門,壽孫立前門,惠孫立中門,不數十年子孫即盛。中門派在村衍至九世,或外遷、或乏嗣,僅有宗達一戶,後宗達與子觀勇解皇木進京,定居於彼。中門遂在村絕。
前後二門則在村各立支祠,前門祠:敘倫堂,尊壽孫為支祠祖。後門祠:仁睦堂,尊昌孫為支祠祖。越六、七世,兩祠後裔又分拆自立。仁睦堂社富公以下稱後門長分派。尚忠堂,尊希公為支祖,亦稱前門二分派。尚德堂,尊三公為支祖,亦稱前門三分派。尚文堂,尊四公為支祖,亦稱前門四分派。尚賢堂,尊五公為支祖,亦稱前門五分派。三分派支祖三公生子元、子柏、子黑三子。子柏妻歿乏嗣,惟一女嫁雲霧川,為養老攜積蓄奔女家,受到女兒冷落,一怒回大谷運與弟子黑同生活。終因氣惱傷肝,不久辭世,後事由子元、子黑兩兄弟共擔。其積蓄卻為子黑獨得,因而失和,子元宣布自立支派,後嗣稱之為前門裡三分派。
新安柯氏三十八世前,各支派均有舊排行字輪祚。仁睦堂派:“國慶光元大,嗣有忠康仁”。敘倫堂派,“宗正啟嘉天,永有萬良德”。民國十四年(1925)篡修《新安柯氏宗譜》,新撰了績溪瑞川、大谷運、歙南湖駕三族三十九世始合用排行字:“伯仲開昌運,同延世澤宏。孝思多瑞應,敦本定安榮。尚志邦之彥,傳經學自崇,盛時期建樹,紀載仰鴻名。”現已衍至“昌”字,自慶華始,計偉二十六世。

民俗活動

社公祭、土地祭:每年立春、立秋後第五個戊日舉行次,俗稱春社、秋社。嘉靖五年(1526)規定,里社祭祀要備辦豬羊祭品,依式書寫祭文,由里約正副“率領一里人戶致祭”。舉祭儀式,須冠帶禮生若干人,“五行五獻”,“並讀抑強扶弱之詞”。祭畢舉行會飲。村(族)社祭,輪推社首若干人,以族(祠)田,社田之租舉行祭祀,或將社屬支丁分成若干“分”輪值舉祭,負擔所費。屆時全族(村)男丁齊集社屋焚香燃燭拜祭,然後到宗祠祀祖,供社胙於先人靈前。春社供品以米 、豆腐等糧食製品為主,祭祀以祈禱許願為主。秋社供品以豬頭加祭。社祭時,村長春徽戲班自學徽戲上演數場,稱“社戲”。解放後停止。春社秋社則以米糕、裹粽代替。前、後門分大小社,大社以糯米粽、小社以蒸米糕為主,社節日請親戚朋友聚會,並將粽、米糕散發親友,以示祝福。大、小社兩門輪流接替。土地祭以每年“二月二“、“八月一”兩次。二月二除供三牲、酒飯,謂“福禮”,焚香化紙,還要剪寸許長麥桿和黃豆共炒,到田、地里祭拜撒酒,謂之“炒蟲”。若當年年成大熟,八月初一即行祭會,請僧道前來誦經,並備足香紙、鼓樂抬土地公、土地婆神像游村,僧道化妝成“五猖神”,手執鋼叉、鐵鏈到各家豬牛欄轉一圈,各家亦燒紙錢配合,謂之驅瘟保畜,各家游到即抬土地神像歸座。
過年過節做的食品過年過節做的食品
保熟節:每年農曆六月初一,大谷運村每家每戶都要用麵粉製成“苞蘆穗形糕”及圓形、三叉形淡、鹹、甜包,用米粉蒸糕,俗稱“米粉”,作供去土地廟、社公廟,自家田地祭拜,祈保五穀大熟。供祭後,麵包、米粉糕遍餼親友以散福。
大谷運長春班:清光緒時,大谷運柯萬長建班,民國初,二任班主柯高榮定名為“長春班”,當地人稱高榮班。有演員40多人。演出代表劇目:《萬花獻瑞》、《九錫宮》、《七星燈》、《奇雙會》、《黃金台》、《水淹七軍》等四十多出。曾在南京、江蘇、浙江等巡迴演出和在蘭溪戲院坐檯掛牌演出。胡適回上莊結婚時,曾派十幾頂大轎接請該班出演,成為一時佳話。與當時徽州“彩慶、二陽春、鳳舞台”同被稱為“新四大徽班”(一說為“小四大徽班”)。抗戰爆發,班肆散夥。解放後由行政村接辦並置頭四箱,70年代中停演。
齊雲會:解放後停止,興會者自籌資自推香首主事。興會之日則大多選鬼節施行,其會先須到齊雲山請佛像、延僧做法事,不外乎《梁皇懺》、《慈悲水懺》之類。追薦三年前故世之祖先亡靈。俗稱“朝齊雲山”。

革命老區

大谷運鄉汪滿田村(現大谷運鄉已撤鄉)在歷史上為保、鄉、公社所在地。革命戰爭時期,是皖南遊擊隊的根據地。1941年,“皖南事變後”,以胡明為書記的中共涇旌太中心縣委在九月自旌務王家莊根據地來到歙縣東鄉與北鄉及績溪縣交界處上陽尖,開闢根據地,游擊隊員發展到90多人。木嶺後村葉元良成為本地區第一個游擊隊保壘戶,其家也成為中心縣委流動駐點之一。1945年10月,皖南遊擊隊將游擊區擴大到汪滿田一帶,中心縣委游擊隊先後落腳在葉元良家及竹嶺汪永進家。1947年10月,皖南地委遷到汪滿田,臨時建立了黃東委。1948年5月初,在汪滿田正式成立中共黃東工委,同時成立並隸屬黃東工委歙績、旌績、歙太三個工委。1948年9月到1949年4月,中共黃東工委批准在汪滿田建立新民鄉,俗稱游擊區民主革命鄉政府。
 革命時期,許多革命先烈在此灑下了熱血。
汪滿田紅軍烈士墓汪滿田紅軍烈士墓
1934年11朋27日,方誌敏率主力分路北上箬嶺去甘棠,其一九師第三團在汪滿田西山降與國民黨補一旅遭遇,血戰一開,團長王青山以下十八人當即陣亡,轉移途中又有九名重傷員犧牲,紅軍撤走時,當地民眾就地埋葬了烈士。2005年經縣政府批准,在汪滿田村松源橋頭建造紅軍烈士紀念碑,2006年3月被縣政府批准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如今,“西山降”紅軍烈士紀念碑已成為大谷運中心學校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
1942年4月,駐棠樾國民黨二十三集團軍司令部令五二師、新七師、一四五旅各派部份兵力與歙績兩縣自衛團隊1300多人聯合對道溪、黃柏山、竦坑、大谷運地區進行圍剿。叛徒柯良俊供密,連夜帶兵前往竦坑,包圍了中共地下黨交通員江繼三的家,對江繼三外出上豐番村,自衛團士兵在平坦源抓住了與江繼三夫妻相稱,從事革命活動的胡桂英。當日和當晚分別在竦坑、大谷運逼胡桂英供出同黨人,國民黨軍採取了懸空吊打,上高槓、坐老虎凳、灌辣椒水、銅絲鉤奶頭、赤腳走紅磚種種酷刑,胡桂英除承認自己是共產黨員外,十指夾碎而傲然不屈,翌日在外竦坑楊樹下被槍殺。同年11月,江繼三在上豐蕃村為救民眾挺身而出,被除數國民黨抓獲在縣監獄英勇就義。1981年,歙縣人民政府撥款,在竦坑修建了烈士墓並立碑誌之。
竦坑烈士墓竦坑烈士墓
 1948年4月25日,國民黨保四團兩個營和歙績兩縣自衛隊計400餘人分別自溪頭和績溪縣旺川同時向汪滿田和竹嶺進犯。保四團軍隊到桃嶺時,據特務報告,游擊隊人多勢眾,防守嚴密,不易進攻,但活動在西坡鳳凰山一帶的歙東武工隊,正在木坑,可以圍殲。保四團遂改變原進剿計畫,由特務帶隊兵分三路,從木坑尖、竹園、鳳凰山進擊木坑。歙東武工隊已抽出9人外出征糧,事出突然,餘眾倉促應戰。該武工隊因建隊不久,應戰和組織突圍經驗不足,主要成員是民兵,加之雙方力量懸殊過大,戰鬥打響不久,戰士程柏林即陣亡,隊長石成海以下11人彈盡被俘,除征糧9人分散突圍外,戰鬥中突圍的僅事務長戴興廣一人。從1945年到2005年全鎮共服現役人數達927人。不包括原黃村鄉,有力地支援了國防建設。
桃嶺烈士墓桃嶺烈士墓
木嶺後烈士墓木嶺後烈士墓
1948年11月13日,吳文瑞、王保實、陳洪率原黃東大隊二連和地委警衛連一個排,度120多人搶,攻打黃村碉堡後回竹嶺駐地宿營,由於叛徒江受盛(綽號小羅漢),國民黨特務汪徽倍、汪運東等告密並帶領保四團和縣武裝500多人進剿竹嶺,凌晨包圍了游擊隊宿營地。經激烈的突圍戰,擊斃保四團8人,擊傷9人。游擊隊6人犧牲,3人受傷,最後突圍成功。國民黨軍隊燒毀了葉元良房屋無功而返。在戰鬥中,我軍排長汪金?(音lou3,門裡一個犬字)、事務長鮑水生、戰士程根水、洪觀定、史江等6同志壯烈犧牲。為撫慰英靈,歙縣人民政府於1982年11月特立此碑。
1979年11月19日,大谷運被縣革委會確定為抗日根據地。

文化教育衛生

1969年冬,大谷運中學創立。1971年大谷運中學設高中班。1979年,縣統一調整中學布點,大谷運中學降格為初級中學。竦坑中學於1964年籌辦,2001年秋季,由於生源及師資和校舍等原因併入大谷運中學。
大谷運中學老校舍大谷運中學老校舍
1952年9月10日,大谷運信用合作社建立。
1956年10月,成立溪頭區衛生所。1959年7月,改為溪頭公社中心醫院。1960年3月又更名為溪頭公社醫院。1961年再次更名為溪頭區中心醫院。大谷運公社衛生所更名為大谷運公社衛生院。
1976年至1984年,大谷運、竦坑通高壓電。
1984年7月大谷運鄉站在上塢凹建立3千瓦電視訊號差轉台。
1985年10月建立大谷運鄉林業站。2004年12月,大谷運鄉林業站撤銷併入溪頭鎮林業站。
2009年新大谷運中學創建完工正式啟用。
2009年4月大谷運論壇上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