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蔥枯萎病

常發生於青苗期至移植後15—60日期間。苗床病株呈立枯狀,後期發病,莖盤側部褐變,向一側彎曲。移植後2-4周后,開始在本田發病。病株地上部的下葉彎曲、黃化、萎蔫,地下葉鞘側部腐爛。縱向剖開,可見莖盤褐變。

基本介紹

  • 別稱:大蔥枯萎病
  • 多發群體:大蔥
  • 常見病因:病原菌在莖盤附近死組織(枯死根)上增殖,侵入大蔥內部
  • 常見症狀:苗床病株呈立枯狀,後期發病,莖盤側部褐變,向一側彎曲
病原,防治方法,

病原

病原菌生成菌和大型及小型分生孢子、厚垣孢子。病菌發育適溫為25—28℃,也可在5~34℃之間發育。病原菌以厚垣抱子形態在土壤中存活,形成感染源,也可以經由種子傳染。病原菌在莖盤附近死組織(枯死根)上增殖,侵入大蔥內部。根際附近的腐爛部位,有刺足根蟎兩次繁殖。

防治方法

23~28℃高溫下病害最為嚴重。沙質土壤、土壤PH值低的地塊均容易發病。有苗床感染和大田感染 品種間感病性有差異。應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種子和土壤要消毒,個可連作。用石灰將土壤pH值凋至6·5以上。育苗期避免過度乾燥和高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