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葉仙茅(百合目石蒜科植物)

大葉仙茅(百合目石蒜科植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葉仙茅(學名:Curculigo capitulata (Lour.) O. Ktze.)是石蒜科,仙茅屬粗壯草本植物,高可達1米。根狀莖粗厚,塊狀,葉片長圓狀披針形或近長圓形,紙質,全緣,葉柄上面有槽,花莖通常短於葉,被褐色長柔毛;總狀花序強烈縮短成頭狀,球形或近卵形,俯垂,苞片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花黃色,花被裂片卵狀長圓形,頂端鈍,外輪的背面被毛,內輪的僅背面中脈或中脈基部被毛;花絲很短,花葯線形,花柱比雄蕊長,纖細,漿果近球形,白色,種子黑色,5-6月開花,8-9月結果。

分布於中國福建、台灣、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也分布於印度、尼泊爾、孟加拉、斯里蘭卡、緬甸、越南、寮國和馬來西亞。生長在海拔850-2200米的林下或陰濕處。

大葉仙茅株形美觀,葉色翠綠,是優美的盆栽室內觀葉植物.也適直庭院栽培觀賞。大葉仙茅以根及根狀入藥。有潤肺化痰,止咳平喘,鎮靜健脾,補腎固精之功效。用於腎虛喘咳,腰膝酸痛,白帶,遺精。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狀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病蟲防治,主要價值,

形狀特徵

粗壯草本,高達1米多。根狀莖粗厚,塊狀,具細長的走莖。葉通常4-7枚,長圓狀披針形或近長圓形,長40-90厘米,寬5-14厘米,紙質,全緣,頂端長漸尖,具摺扇狀脈,背面脈上被短柔毛或無毛;葉柄長30-80厘米,上面有槽,側背面均密被短柔毛。
大葉仙茅大葉仙茅
花莖通常短於葉,長(10-)15-30厘米,被褐色長柔毛;總狀花序強烈縮短成頭狀,球形或近卵形,俯垂,長2.5-5厘米,具多數排列密集的花;苞片卵狀披針形至披針形,長1.5-2.5厘米,被毛;花黃色,具長約7毫米的花梗;花被裂片卵狀長圓形,長約8毫米,寬3.5-4毫米,頂端鈍,外輪的背面被毛,內輪的僅背面中脈或中脈基部被毛;雄蕊長約為花被裂片的2/3;花絲很短,長不超過1毫米;花葯線形,長約5毫米;花柱比雄蕊長,纖細,柱頭近頭狀,極淺的3裂;子房長圓形或近球形,被毛。漿果近球形,白色,直徑約4-5毫米,無喙;種子黑色,表面具不規則的縱凸紋。花期5-6月,果期8-9月。

生長環境

大葉仙茅生長在海拔850-2200米的林下或陰濕處,喜溫暖陰濕環境,適生溫度20-30℃,10℃以下停止生長,能耐0℃左右的低溫,在中國南方溫暖地區可露地栽培,在中國華北地區採用溫室栽培,越冬溫度一般不要低乾10℃,生長濕度60%-70%較佳,夏季忌強烈日照。大葉仙茅生性強健,栽培管理較容易,宜種植在含腐殖質質、疏鬆肥沃的沙壤土上。
大葉仙茅大葉仙茅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福建(南部)、台灣、廣東(包括海南島)、廣西、四川(峨眉山)、貴州、雲南(南部至西南部)、西藏(墨脫、察隅)。也分布於印度、尼泊爾、孟加拉、斯里蘭卡、緬甸、越南、寮國和馬來西亞。

繁殖方法

大葉仙茅的繁殖可採用分株、播種或組織培養等方法。
分株繁殖:在春至秋季進行,般直接切開子株種植即可,有時也可升切地下莖進行種植,操作時,將每段切鹹3-4厘米長,切口蘸草木灰後可直接栽種。穴栽時穴距33厘米,穴深10-15厘米,每穴栽種根苗1-2株,覆土後壓實,澆水,第二年春季出苗。
播種繁殖:可於3-4月進行,種子發芽後育苗2年可移植。

栽培技術

出苗後注意鬆土除草,宜淺鋤。冬季應培土,以防霜凍。

病蟲防治

病原及發病特點:病原為半知菌亞門球孢目擬莖點霉屬。病菌以菌絲體和無性子實體分孢器在病株上或隨病殘體遺落土中存活越冬(中國廣州地區無明顯越冬期)。發病特點與大葉仙茅擬多毛盤孢葉枯病大體相同。高溫多濕、低洼鬱閉的環境有利於該病發生。
大葉仙茅大葉仙茅
防治方法:一般無需單獨防治。防治上可噴施10%多菌銅乳粉400-500倍液,或65%多克菌可濕粉6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濕粉600-800倍液,於冬季清園後和早春新葉抽生時分別噴施1-2次。為增加藥液粘著性,可加入0.2%中性洗衣粉噴施,有助提高藥防效果。

主要價值

觀賞:大葉仙茅株形美觀,葉色翠綠,耐陰性強,是優美的盆栽室內觀葉植物.也適直庭院栽培觀賞,在溫暖地區可用作林下或陰地的地被檀物。在中國南方興起的新高檔綠化苗木。
藥用:
【來源】大葉仙茅以根及根狀入藥。
【性味】苦、澀,平。
【功能主治】潤肺化痰,止咳平喘,鎮靜健脾,補腎固精。用於腎虛喘咳,腰膝酸痛,白帶,遺精。
【用法用量】15-30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