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興國寺(位於陝西西安市興隆鄉禪寺)

大興國寺(位於陝西西安市興隆鄉禪寺)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興國禪寺(原大興國寺),位於陝西西安市長安區西部興隆鄉,東甘河村東一華里處,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西門外。據《鹹寧志卷七詞》記載,大興國寺始建前曾是唐太宗的練馬場,唐貞觀元年(公元六二七年)建成興國寺。寺南是堰渡村,北至側坡村,全長五華里,有殿36座,僧人百餘位,屬皇家寺院。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與魏徵等於興國寺「顯德殿」議治國方略,提倡「偃武修文」,遂親賜修建大興國寺。

該寺為唐三藏西行取經始發站、今世佛法流傳地,堪稱法源,故興禪護國亦名法源興國,對佛法流傳無盡未來、天下太平,意義重大,影響深遠。所以該寺又以「唐僧取經第一站」而聞名於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興國寺
  • 地點:西安
  • 時間:唐朝唐太宗時期
  • 用處:練馬場
  • 聞名原因:唐僧取經始發站
歷史變遷,建築布局,高僧錄,上能下超大和尚,慧靜禪師,

歷史變遷

大興國禪寺(原大興國寺),位於陝西西安市長安區西部興隆鄉
據《鹹寧志卷七詞》記載,大興國寺始建前曾是唐太宗的練馬場,唐貞觀元年(公元六二七年)建成興國寺。寺南是堰渡村,北至側坡村,全長五華里,有殿36座,僧人百餘位,屬皇家寺院。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與魏徵等於興國寺「顯德殿」議治國方略,提倡「偃武修文」,遂親賜修建大興國寺。
唐時寺院規模宏大,有「老和尚騎馬關後門」之美談。唐永徽元年(公元六五○年),薛剛因反唐曾藏身於寺內,寺西側有瓦碴塔,高數丈,唐高僧玄奘法師自洛陽二次來長安,曾投身寺內並從瓦碴塔西行,所以該寺又以「唐僧取經第一站」而聞名於世。
興國寺在歷史上曾幾遭破壞。首次為宋末戰亂所焚,清乾隆五十二年重建。同治年間因民族矛盾又毀之一炬,第三次清光緒年間,由當地鄉紳發心聯合附近三十三村再建興國寺,建成四大天王殿,二十四諸天殿,觀音殿。 中華人民共和國三年(公元一九五一年),破除封建迷信,拆除中前兩殿,文化大革命「破四舊」又拆除了後殿,兩位僅有的僧人也被勒令還俗。
公元1993年,為弘揚佛法,由東甘河村李福印等廣大居士發心重建。破土時得佛物二十餘件,並找回清乾隆年間殘碑一尊,是為得力考證。在原址上恢復了中殿即釋迦牟尼大佛殿,砌就了紅磚圍牆即榻房、饍房。
公元2006年,因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建設新校區需要,寺院又搬遷至原址北方約500米處。

建築布局

現有上能下超大和尚攜十方信眾發大心新建,並更名為大興國禪寺。
寺院擬建成山門、天王殿、鐘鼓樓、大雄寶殿、觀音殿、地藏殿、客堂、上客堂、禪堂、藏經閣、禪茶院、素齋館及寮房等。當前只有天王殿,觀音殿、客堂、東邊寮房已建成,其餘尚未動工。

高僧錄

上能下超大和尚

現任方丈為上能下超大和尚,1988年出家,90年受具足戒,法脈曹洞宗,曾侍奉於終南山上慧下靜禪師座下,多年來一心弘揚禪宗,矢志不渝。 大和尚現正在攜眾弟子新建興國寺,並更名為大興國禪寺。
上能下超大和尚88年於崆峒山出家之初,每天往返兩小時,從山下擔兩桶水上山,不斷地抄寫經文,可謂精進勤苦。 89年前往少林寺常住,習禪練武,其間亦多往江西雲居寺、西安臥龍寺等處參學。尤其於90年始,在臥龍寺侍奉上慧下靜禪師直至禪師91年圓寂,其間晝夜精勤參禪,得入道之處。之後繼續前往各地參學。自94年從廈門南普陀歸即常住終南山淨業寺一年多,從事於寺院的恢復重建工作。也曾與另一法師相約朝禮峨眉山大行普賢菩薩,中途因種種因緣不足而未果。 後離開淨業寺,即前往寧夏賀蘭山脈六盤山腳下西海子住西海茅棚,兩年多來,堅持苦行,終日精進參禪。 自98年始,常住於法門寺。曾與另外兩位法師共同創辦弘法利生會,印送經書,使佛法流昌。並且幫助寺院恢復、興辦禪堂,為堂主,大振宗風。06年8月初,“重走唐僧西行路”的明賢、慧在法師途經法門寺,於師父相談甚歡,並有照片作為 紀念:
中間穿灰色長褂的是能師,從左往右的其它出家人依次是法門寺監院智超法師、明賢法師、慧在法師(台灣)、副寺來正法師
07年初夏,由李昕卓等居士發心,能師遂在大眾的邀請下,主持新建大興國禪寺,專弘禪宗!

慧靜禪師

上慧下靜禪師,祖籍四川,19歲出家,圓具後即往高旻問西來之旨,因無所得乃四海參謁,後再叩高旻,精進參禪不知寒暑,歷13年未出山門一步,後得妙老(來果禪師)印證。 建國後,息影於終南,文革中定居摩天嶺,曾率僧俗兩眾於南五台大茅棚打精進禪七,剋期取證,其中有多人證悟。 恢復宗教自由後,曾於多處禪剎興辦禪堂,如高旻寺、雲居山文殊院、寶光寺、雪峰寺、嶺羊寺。後至臥龍寺,專辦禪堂,勸佑後學,培養了很多入道的禪和子(能師當時也在其中)。 91年初,安詳示寂,時年86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