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膜蓋蕨(大膜蓋蕨)

大膜蓋蕨(大膜蓋蕨)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膜蓋蕨分布台灣、廣西(象縣)、雲南(麻栗坡、蒙自、佛海、臨滄等地,土生,高30-70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膜蓋蕨
  • 拉丁學名:Leucostegia immersa (Wall. ex Hook.) Presl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單子葉植物綱
  • 骨碎補科
  • 大膜蓋蕨屬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藥用介紹,植物名錄,

形態特徵

土生,高30-70厘米。根狀莖粗健,長而橫走,粗3. 5-5毫米,木質,密被鱗片及黃棕色長柔毛;鱗片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長約3毫米,先端漸尖,近全緣,薄膜質,棕色。葉遠生,相距2-5厘米;葉柄長20-35厘米,粗約3毫米,禾稈色或棕禾稈色,略有光澤,草質,直立,無毛;葉片長三角狀卵形,長25-38厘米,基部寬17-25厘米或稍寬,先端漸尖,三回羽狀;羽片10-12對,互生或基部一對對生,相距4-6厘米,略斜向上,柄長5-20毫米,長三角形,基部不對稱,闊楔形,基部一對最大,長12-20厘米,寬6-12厘米,先端有淺裂的尖尾,上部羽片逐漸縮短,並為橢圓披針形或卵狀披針形,彼此密接;一回小羽片約10對,互生,上先出,略斜向上,有短柄,斜卵形至橢圓形,漸尖頭,基部下側一片最大,長5-8厘米,基部為偏斜的楔形;末回小羽片5-8對,互生,無柄或有短柄,斜向上,近菱狀卵形,長1-2.5厘米,寬6-12毫米,圓頭或鈍頭並有鈍齒,基部斜楔形,上緣淺裂,裂片2-3片,卵形至倒卵形,寬3-4毫米,邊緣有鈍齒。葉脈可見,纖細,多回分叉,每鈍齒有小脈1條,頂端有棒狀水囊,不達葉邊。葉草質,乾後淡綠色,無毛。孢子囊群大,每末回小羽片有1-2枚,生於小脈頂端,位於接近裂片基部上側缺刻處;囊群蓋大,橢圓形至腎圓形,寬約2.5毫米,灰色,薄紙質,全緣,基部著生,宿存。
大膜蓋蕨

生長環境

生山地混交林下或灌叢中,海拔1 800-2800米。地上部分冬季枯萎。

分布範圍

產台灣、廣西(象縣)、雲南(麻栗坡、蒙自、佛海、臨滄、嵩明 、雙柏、騰衝、馬關、景東、賓川)、西藏(樟木、錯那)。廣泛分布於尼泊爾、印度北部、緬甸、泰國、高棉、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及玻里尼西亞等亞洲熱帶地區的山地。模式標本產地:尼泊爾。

藥用介紹

【藥 名】:大膜蓋蕨
【來 源】:為雙扇蕨科植物大膜蓋蕨的根莖。
【功 效】:活血散瘀 溫補肝腎。
【主 治】:用治跌打損傷。用於腰膝酸痛,可達溫補肝腎,強腰膝之功。
【性味歸經】:微苦,溫。肝、腎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一9克。亦可外用:搗敷。
【別 名】:膜蓋蕨(《中國蕨類植物圖譜》)。
【動植物資源分布】:產於台灣、廣西、廣東、雲南。
【考 證】:始載於《中國植物志》。

植物名錄

門中文名
蕨類植物
門拉丁名
Pteridophytes
科中文名
骨碎補科
科拉丁名
Davalliaceae
科號
P52
種拉丁名
Leucostegia immersa (Wall.ex Hook.) Presl
種中文名
大膜蓋蕨
引種地點
福建夏門
引種時間
20030315
引種號
33193
引種材料

鑑定人
王慶
Id
225
栽培地點
藥園
引種數量
1株苗
栽培方式
盆栽
生長性狀
多年生草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