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證候

大腸為傳導之官,其功能主要是傳送食物的糟粕,使其變化為糞便而排出體外。大腸有病,主要表現於大便方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腸證候
  • 類別:中醫基礎術語
概念,解讀,中醫套用,

概念

腸道感受外邪或為飲食所傷等,出現腸道和大便異常的病證。

解讀

如果腸道感受外邪或為飲食所傷,致使傳導、變化功能失常,即可出現腸道和大便異常的病證,如腹痛、腸鳴、泄瀉、痢疾、便秘、痔疾、闌尾炎等。
從臟腑關係上,肺與大腸相表里,如果肺臟清肅之氣不能下降,往往有大便不通的現象,同時大腸和腎也密切相關,腎水不足,腸中津液缺乏,也可造成大便秘結。脾胃虛弱,消化不良,也可直接影響大腸,而致傳導功能失常。
1、大腸實證
多因飲食積滯、壅塞腸道而致。症見大便秘結或下痢不爽,肛門灼熱,口乾煩渴,小便短赤,腹脹硬滿,甚則腹痛拒按,舌苔黃膩,脈象沉實有力。多見於暴飲暴食、腸腑積熱者。
2、大腸濕熱
因濕熱下注大腸、氣血壅滯而致。症見腹痛,大便溏滯不爽,色黃味臭,肛門灼熱,里急後重,下痢膿血,身熱口渴,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象滑數。如熱結而為腸癰,則腹痛拒按,大便秘結,下肢屈而不伸。
3、大腸虛證
多因久泄、久痢而致。症見大便失禁,腹瀉無度,肛門滑脫,腹痛隱隱,喜暖喜按,四肢欠溫,舌淡、苔白滑,脈細弱無力。多見於慢性腹瀉、慢性痢疾、脫肛等。
4、大腸寒證
多因外感寒邪或內傷生冷而致。症見腹痛,腸鳴,泄瀉,舌苔白膩,脈象沉遲。
5、大腸津虧
多由素體陰虛,或熱病耗津、久病傷陰而致。症見大便乾燥,難以排出,數日一行,狀如羊屎,口乾咽燥,舌紅少津、舌苔黃燥,脈象細澀。常見於熱病後期和老年人習慣性便秘。

中醫套用

一、大腸證候的治療
1、大腸實證
治法:清腸瀉實。
方藥:白頭翁湯、大黃牡丹皮湯、承氣湯類。
2、大腸濕熱
治法:清熱利濕解毒。
方藥:白頭翁湯、葛根芩連湯等。
3、大腸虛證
治法:澀腸固脫。
方藥:桃花湯、養臟湯等。
4、大腸寒證
治法:散寒止瀉。
方藥:附子理中湯、養臟湯、溫脾湯等。
5、大腸津虧
治法:滋養陰液,潤腸通便。
方藥:清燥潤腸湯、潤腸丸、五仁丸等。
二、針灸治療
在經絡聯繫上,手太陽經脈絡大腸,足太陰之絡入絡腸胃,故大腸的病理變化與肺、脾、胃、小腸最為密切。針灸治療主要選用足陽明胃經腧穴。
1、大腸實證
只針不灸,瀉法。宜取中脘、天樞、足三里、上巨虛、大橫、內關、支溝等穴。
2、大腸濕熱
只針不灸,瀉法。宜取中脘、天樞、足三里、上巨虛、合谷、曲池等穴。
3、大腸虛證
針灸並用,補法,重灸。宜取氣海、關元、中脘、百會、長強、足三里、脾俞、胃俞、大腸俞等穴。
4、大腸寒證
針灸並用,瀉法。宜取中脘、天樞、足三里、上巨虛、大腸俞等穴。
5、大腸津虧
多針少灸,補法或平補平瀉。宜取合谷、足三里、上巨虛、內關、支溝、太溪、照海、大腸俞等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