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義井村

大義井村

大義井村是陵川縣禮義鎮的一個行政村,位於縣城西部,地處縣城與禮義鎮之間。

東距縣城12.5公里,西離禮義鎮5公里。東與大拱池村相連,西與椅掌村、小義井村相依,南與小平村、野川底村接壤,北與韓莊村交界。坐東北而面向西南。

三面靠山丘、一面朝川溝,較為空曠開闊。東西長約3公里,南北寬約2.5公里,總面積約為7.5平方公里。2010年,全村380戶,1280人,耕地2745畝,農村經濟總收入119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910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義井村
  • 所屬地區:陵川縣禮義鎮
  • 面積:7.5平方公里
  • 人口:1280
村名由來,農業生產,糧食作物,油料作物,蔬菜作物,農業耕作模式,種植模式變更,工業、交通,設施建設,地圖信息,

村名由來

大義井歷史悠久,古隸建置,遠莫可考。據上古的老人們傳說,很早以前這裡便有人居住。祖先們先後來到這裡,繁衍生息,逐步形成了村落。但由於缺水,到處打井,終成一口,水甜,但被地主長期霸占。為了生存,村民經過鬥爭,取得勝利。與地主共存共用。由於水量甚少,人口與時俱增,村民期盼著有一口能溢出地面的水井,故以此起村名為“溢井”,逐步簡化為義井。後有村民遷到村西河灘另立村為小義井,原村遂改名為大義井。

農業生產

大義井村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糧食、油料和蔬菜作物。

糧食作物

大義井村農民在解放初期種植的品種主要有玉米、穀子、土豆、大豆、高粱等,不僅品種單調,且由於種子一直沿襲傳統品種,產量也不高。1964年,土玉茭改為金皇后,產量明顯提高。之後,經過改良品種又有了二代金皇后。到了上世紀70年代,玉米品種發展為中單2號農大60晉雜12號,取代了金皇后。穀子的品種也一直在引進,主要有晉谷21號等,種子的品種更新換代很頻繁。黍類品種主要有黑黍、紅黍、黃黍,儘管種植從未間斷,但面積不大。豆類品種主要有黃豆、黑豆、綠豆、紅小豆、扁豆、豇豆等,但主要以黃豆為主。薯類種植歷史悠久,主要以馬鈴薯種植為主。
1982年以後,大義井村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糧食作物結構發生較大變化,蘋果種植面積有所增加。1984年將優質紅富士蘋果擴大到200多畝,因其果個大、色澤好、口感佳而享譽全縣。

油料作物

油料作物主要品種有小麻籽、大麻籽(蓖麻)、葵花等。蓖麻、小麻籽為傳統的種植作物。蓖麻適應性強,主要種植在堰邊、塄後、零星坡地和房前屋後的小塊地。油菜在20世紀70年代種了幾年,以後再未種植。此外還有葵花,到20世紀80年代前曾大面積種植,以後種植面積逐年減少,到20世紀90年代後期,葵花不再種植。

蔬菜作物

蔬菜作物主要品種有白蘿蔔、胡蘿蔔、茴子白、豆角、西葫蘆(陵川人俗稱小瓜)等。農業合作化時,各生產隊專門辟有菜園地,在菜園地里打井,利用井水澆地灌園,種植品種主要為茴子白、韭菜、西紅柿、黃瓜、菜椒等,實行生產責任制後,菜園隨之消失。此後,蔬菜作物主要靠家家戶戶利用零星地塊種植。

農業耕作模式

傳統耕種制度有輪作間作。主要採用一年一熟的輪作和間作制。
輪作:為村民傳統的耕作模式,一年一熟制。春種秋收,實行玉米、穀子、黍、薯類等農作物合理輪作倒茬。
間作:為村民另一種傳統的耕作模式,主要有玉米隔行種豆或隔株種豆,谷地帶豆,玉米地間種大豆或馬鈴薯,地邊地堰種小麻等。

種植模式變更

1、種植業
傳統種植方法以種稀為最好。老百姓稱為“稀苗不稀籽”。1965年以前,玉茭種植實行的是“梅花埯”。上世紀70年代玉茭種植實行了“雙頭埯”,“一掛鞭”。
2、養殖業
本村飼養家畜歷史悠久,主要有牛、驢、騾、羊、豬5種。家禽以養雞為主。
牛、驢、騾:20世紀70年代前,農業生產力水平落後,機械化程度低,大牲畜對農業生產非常重要。為此,生產隊專門設有飼養院,有3名飼養員負責餵牲畜,大隊設一名分管畜牧業的副主任,定期對餵養牲畜進行評比。1982年以來,全村共有大牲畜130多頭。後來,隨著農業機械化的發展,大牲畜日漸減少,村民不再使用大牲畜。
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村里集體養羊,羊年存欄數量最高400多隻。聯產承包責任制後,集體不再養羊,主要為個人養羊,現存欄300隻。
豬:1958年6月14日,陵川縣委召開了全縣畜牧業代表會議,貫徹“以豬為首,六畜興旺”的方針。當時,主要形式是“磨粉養豬”( 磨粉俗稱“粉坊”),即以糧食加工為主,加工副產品養豬。“粉坊”主要生產小粉、乾粉、粉條、豆腐等加工產品,滿足農民日常生活所需。有百頭豬場2個,生豬存欄50多頭。
農田水利
大義井村歷史上嚴重缺水。雖有2個水池,但長年乾旱無水,村民只有靠外地拉水解決全村人畜吃水問題。2007年,為方便全村人畜吃水問題,修建了一個容納500立方米的蓄水池,安裝了自來水,使全村1200多口人吃上了乾淨的水。
農業社會化服務
農機具:在歷代的農業生產過程中,杴、钁、鋤、鈀、犁、耬、耙、耮等,是農民勞動生產的主要工具。傳統的生產家具主要在木杈、木杴、掃帚、鍘刀等。傳統的加工工具有石磨、石碾、扇車等。傳統的運輸工具有蘿頭、筐、獨輪車、鐵輪車等。用於肩挑的工具有扁擔、尖擔、鉤擔等。傳統的水利工具有轆轤,主要用於水井提水。
20世紀60年代,開始使用七寸犁(單把犁)、噴霧器、噴粉器等新式家具。後又使用雙輪雙鏵犁,雙用步犁耕地,可提高一倍效率。同時,具有耕得深、平等特點,每畝可增產糧食20斤左右。
場院具有脫粒機、鍘草機。加工機械有磨麵機、磨米機、軋花機、榨油機、飼料粉碎機、打漿機等。動力機械主要有柴油機、電動機、發電機等。水利機具有水泵、噴灌等。
施肥:二十世紀60年代前,全村農民種地主要施用農家糞(茅肥、騾馬肥、豬肥、人尿浸灰渣、羊肥、圈肥漚蒿等),一般每畝施肥50—80擔。之後開始推行化肥,但用量很小,主要還是農家肥,僻遠地塊無法施肥,春種前或秋後在地里薰荒以增加地力。
進入70年代後,施用化肥的越來越多,除繼續施用農家肥外,化肥施用主要有碳氨、磷肥、硝氨、尿素等,糧食產量明顯增加。
從80年代以來,開始大量施用化肥,化肥品類也越來越多,主要有複合肥、碳氨、硝酸磷、尿素以及進口化肥,而農家糞用的越來越少,影響了地力,雖然糧食和農產品產量提高了,但環保質量卻降低了。
進入二十一世紀,由於大力提倡綠色食品,對化肥的施用開始趨於合理,農業施肥日趨現代化。
病蟲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前,全村經濟落後,生產力水平低下,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十分脆弱,農田出現病蟲害便束手無策,任其自然。如玉米螟蟲、穀子鑽心蟲、土蠶、虼螬、拉谷蟲、黑穗病等嚴重危害農作物生長,影響收成。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民眾逐步認識到農作物病蟲害是可以防治的,再加上各種農藥的推廣,民眾開始注意學習防治病蟲害知識。上世紀50年代以來,農藥主要使用賽力散、六六粉、紅帆、黑礬等。80年代以來,農藥品種紛紛問世,防蟲治病的農藥種類和範圍越來越多,越來越廣。

工業、交通

大義井村的工業基礎極差。建國初期,有油坊、粉坊、醋坊,鐵匠爐煅造,磚瓦廠。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有4立方米煉鐵爐。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油坊、粉坊、醋坊、鐵匠爐煅造等傳統加工方法已退出市場。糧食加工和磚瓦生產由村民承包經營,民營企業發展加快。
上世紀六十年代,村民出行主要靠步行。七、八十年代,腳踏車成為主要出行代步工具。隨著經濟發展,農民的交通運輸主要靠三輪車,出行坐汽車。串親趕集騎摩托、三輪車。初步統計,全村共有三輪車 200多輛,機車300 輛,小轎車2 輛。

設施建設

供水:2000年前,農民吃水主要靠肩挑。進入新世紀後,大多數是用車從外地拉水。2007年至今,接通了自來水,吃上了安全放心水。
沼氣:2006年全村建成沼氣池 40 個,點火使用的12個。
家用電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村民開始購買彩電、洗衣機,已基本普及,並有200戶安裝了電話,約600 人用了手機,電腦20台。

地圖信息

地址:晉城市陵川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