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文學

大眾文學

現代文學中一種具有廣泛民眾性或通俗性的文學的總稱。大眾文學和“純文學”相對應,在商品經濟流通過程中,側重於追求民眾趣味,注意消遣性和娛樂性。現代題材小說、傳奇小說、劍俠小說、冒險小說、偵探小說、打鬥小說、政治小說、言情小說推理小說、科學幻想小說等,在廣義上都可以列為大眾文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眾文學
  • 性質:廣泛民眾性或通俗性的文學
  • 特點:側重於追求民眾趣味
  • 範圍:現代題材小說、傳奇小說
起源,發展歷史,區別,相關信息,

起源

大眾文學起源於日本古典的通俗文學明治維新後近代文學中的講談讀物(說評書),具有大眾文學的傾向。日本翻譯歐洲的偵探小說和江戶題材的小說,也為後起的大眾文學作了準備。但是,大眾文學並不是傳統文學的繼續,它是現代資本主義的產物。20年代初期,隨著報紙、刊物、出版、廣播等宣傳工具的急速發展,以及經濟蕭條的不斷襲擊,一種大量傾銷的商品形式的文學快速發展起來。1925年講談社出版的《國王》雜誌,刊載以大眾娛樂為目的的小說,發行量達到七、八十萬份的空前紀錄。同年《大眾文藝》雜誌創刊。1927年平凡社發行《現代大眾文學全集》。當時日本主要報紙發行量已經突破 100萬份,為連載大眾小說提供了最好的園地。

發展歷史

從20年代中期至30年代中期,是大眾文學的勃興階段。大眾文學作家一方面運用歐洲現代文學的表現手法,一方面著力於寫現代題材和傳奇題材,使這種新興的文學飛速地擴大了市場。白井喬二(1889~ )於1924至1927年在《報知新聞》上發表他的描寫日本兩大封建貴族70年間□智鬥爭的連載小說《富士黑影》,風靡一時。中里介山(1885~1944)自1919年起發表的歷史題材的傳奇小說《大菩薩嶺》,在報紙上連載23年。大佛次郎(1897~1973)的新聞小說《晴天陰天》1926年在《大阪朝日新聞》連載。1927年在《東京日日新聞》連載他的傳奇小說《赤穗浪士》,以歐洲文學的技巧,擴大了大眾文學的範圍。吉川英治(1892~1962)也把歐洲現代文學的技巧,運用於傳奇小說的創作,產生了結構龐大、情節曲折的長篇小說。1926年在《大阪每日新聞》連載的《鳴門秘帖》,描繪劍術傳奇故事,贏得了市場。長谷川伸和子母澤寬合寫的以賭徒、流浪漢為題材的小說,也在20年代後期流行起來。江戶川亂步、小酒井不木等還開拓了日本偵探小說的道路。
菊池寬、久米正雄、吉屋信子、中村武羅夫、加藤武雄等,在20年代中期先後由純文學走向通俗文學創作的道路。他們以當時發行量很大的報刊為陣地,發表現代題材的小說。菊池寬繼《珍珠夫人》之後,以《新珠》、
《再和我接個吻》、《紅天鵝》、《結婚二重奏》、《貞操問答》等言情小說,成為流行的大眾文學作家。
在日本法西斯日益猖獗時,大眾文學也出現了呼應軍國主義的傾向。編輯出身的大眾小說家直木三十五期(1891~1934)於1932年發表《法西斯宣言》,並在報上連載《日本的戰□》,公然支持法西斯。1937年侵華戰爭和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大眾文學的軍國主義色彩日趨濃重,一部分作家充當軍隊報導員。吉川英治於1935至1939年在《朝日新聞》上連載的小說《宮本武藏》,表達了“從亂世的兇器轉變為保衛和平的劍”的思想。這一時期,不利於軍國主義國策的作品受到排斥,連推理小說也受到限制。大眾文學的某些作家改寫歷史小說。
日本戰敗後,大眾文學又開始活躍。野村胡堂等人的追捕小說、山手樹一郎等人的人情小說和村上元三的格鬥小說,在戰後不久便相繼流行起來。
戰後大眾文學有很多新的變化和特點。這種變化和特點在“中間小說”上表現得最集中、最深刻。所謂“中間小說”,一方面具有大眾文學作品廣泛的民眾性和銷路,另一方面又具有純文學的藝術特徵。《日本小說》、《小說新潮》、《大眾讀物》、《小說現代》等期刊大量發行,為中間小說的發展提供了條件。石坂洋次郎、織田作之助、田村泰次郎、舟橋聖一、源氏雞太等人,成為新起的中間小說作家。50年代由於電視的普及,進一步促進了中間文學的發展。柴田□三郎、五味康□從事情節緊張的劍術小說的創作。
50年代開始興起的推理小說,也有不少是屬於大眾小說範疇。
在戰後日本經濟高速發展中,大眾文學的發展日益複雜化和多樣化。小松左京、星新一等人的科學幻想小說廣泛流行。伊藤桂一、豐田禳、吉村昭以寫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記小說而知名。五木寬之是出色的風俗小說家。
大眾文學是在資本主義報刊、廣播、電視、出版的土壤中成長起來的,不可避免地反映出資本主義享樂、頹廢、腐朽的一面。有些大眾小說充滿了黃色內容,即其一例。

區別

純文學,是高度抽象化的文學。大眾文學是低度抽象化的文學。
二者很難區別。一部文學作品,在一人看來是純文學,在另一人看來卻是大眾文學。總的來說,中國20世紀80年代以前,歐洲一戰之前,絕大多數文學作品都是純文學。比如《少年維特的煩惱》、《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紅樓夢》。而其後的文學作品,多數是大眾文學。如《白鹿原》、《活著》、《失樂園》。
為什麼這么說呢?比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它有半自轉性質。但是,保爾這個形象高度概括了蘇聯建國初期一代革命主義青年的形象,冬妮婭則是很典型的資產階級小姐。在中國和蘇聯,很多人都能從這兩個人物身上找到自己的形象。這就是高度抽象化。再如《活著》,人們從中看到的是一個故事,可能一些人對其中某些情節感同身受,但範圍不廣,深度不深。這就是低度抽象化。
值得一提的是,村上春樹的作品在書店老闆看來是大眾文學,而在早稻田文學院則被當作純文學來研究。恐怕是純文學的一種不甘吧。當中國的村上出來之時,也就宣告了純文學時代的徹底結束。
大眾文學中具有積極社會意義的創作和“純文學”往往沒有嚴格的區別,被稱為大眾文學的作家,也往往是“純文學”的作家。大眾文學中消極的、庸俗的創作,常常以情節驚險、離奇、打鬥和黃色取悅讀者。

相關信息

當然,中國古代也有許多大眾文學。比如宋元話本與戲劇。《救風塵》《西廂記》都是此類。另外,明清小說也有很多大眾文學。最典型的是《三國演義》和《水滸傳》。它們取材於話本,貼近大眾。張飛即是張飛,李逵就是李逵,在現實生活中很難找到一模一樣的原形。
當代中國,純文學已經逐漸沒有市場。自從朦朧詩派之後,純文學在走下坡路。看純文學的人越來越少。與之相對,影視文學等大眾文學正方興未艾。文學,是要有讀者才能活下去的。隨著中國大規模的城市化,都市人的閱讀在決定今後的文學方向。我們已由讀字時代逐漸過渡到讀圖時代。文字的內容與形式必將改變。我們可以對比一下日本的現當代文壇。日本七八十年代,純文學經歷衰退,社會上引發了純文學與大眾文學的討論。結果是,今天純文學讓出了舞台,暢銷書榜上十有八九是大眾文學。中國在文革之後,經濟發展走上正軌,發展的狀況與遇到的問題與日本驚人的相似。我相信,中國的大眾文學在今後15年間一定會大放異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