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皿村

大皿村

大皿村是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雙峰鄉下轄的一個行政村,地處群山環抱之中,一條清溪穿村而過,九曲迴環,奔流南去,將偌大的一個村落分隔成東、西兩半,形成一種天然而又別致的村莊布局。村民們逐溪而居,對稱地在溪兩岸修建了兩條街道,兩側民房一溜排開,鱗次櫛比,錯落有致,透出一種別樣的情調。

基本介紹

地理環境,村名由來,歷史文化,人口民族,鄉村名人,風景名勝,特色產品,地圖信息,

地理環境

大皿村所在的雙峰鄉是甌江的主要發源地之一。植被豐茂,氣候宜人。境內山清水秀,風光旖旎,鳥語花香,空氣清新。據介紹,這裡的大氣、水質常年保持國家一級(二類)。由於地處亞熱帶季風區,且平均海拔在600米以上,夏季平均氣溫只有27度,是避暑納涼的勝地。雙峰山水俊秀,以九石赤龍湫為核心的橫塢坑自然風景區具有奇、秀、險、靜、野之特色,是旅遊避暑、尋幽探勝的理想場所。
大皿村
磐安縣地處浙江中部大盤山中心地區,是錢塘江等四大水系的發源地,縣內山巒疊嶂,素有“群山之祖,諸水之源”之稱。汽車在山澗隧道中穿行,越接近目的地隧道越多、越長,這印證了磐安地處“群山懷抱,九曲南去”的地理風貌。車行在群山峽谷間,公路兩旁山嶺層疊與清幽更增加了這次尋訪的神秘感。

村名由來

皿溪河匯集上游雙峰山兩側的兩條溪流,多少年前沿著溪河只有三座石橋連線東西兩街,前者似“羊”字的犄角,後者形“羊”字的三橫,皿溪河就是那“羊”字的一豎。如此,大皿村便是天人合一的神工之物,一塊天公賜予羊氏後人的風水寶地。這傳奇故事在羊氏聚居地中是絕無僅有的。

歷史文化

大皿村歷史文化遺存豐富,至今仍保存著較為完整的傳統村落格局,留存有清至民國時期的各類建築60餘處,包括民居、宗祠、廟宇、橋樑等。其中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德堂,明代“進士牌坊”、清道光年間建的24間、嘉慶年間的“節孝牌坊”、民清時期的“前園小三層”等。大皿村現存的歷史建築大都是明清建築,婺州山地風格,沿河成街,臨水建房。大皿村的道路、街巷格局與傳統建築、文物古蹟和傳統生活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江南古村落的優美畫卷。
皿溪兩岸的村落皿溪兩岸的村落
大皿村人才輩出,自唐朝以來,先後出了四位進士、一位武亞元和無數貢生、秀才,(近代出了6位博士)可謂權重一時,名冠一方。留下了進士坊、節孝坊、里新屋二十四間、登科第等一大批文物古蹟和聖旨、牌匾等人文瑰寶。千年歷史泛出濃濃的文化氛圍和深厚的人文底蘊,形成了大皿羊氏鮮明的人文品格和氏族特質。
明代萬曆年所建的進士坊嵌建在東側的民房之間。通面寬廣,其建築採用磚木混合結構,主體用磨磚砌建,頂立木架出挑高瓦,正脊兩端有鴟吻。正中陰刻有“進士”兩字,左邊刻寫“宋崇寧甲戌(1274年)進士羊永德”,右刻“十五世孫文授重立”。歷經數百年風風雨雨,它至今仍然巍然挺立著。
大皿村歷史文化遺存豐富,至今仍保存著較為完整的傳統村落格局,留存有清至民國時期的各類建築60餘處,包括民居、宗祠、廟宇、橋樑等。其中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清德堂,明代“進士牌坊”、清道光年間建的24間、嘉慶年間的“節孝牌坊”、民清時期的“前園小三層”等。大皿村現存的歷史建築大都是明清建築,婺州山地風格,沿河成街,臨水建房。大皿村的道路、街巷格局與傳統建築、文物古蹟和傳統生活交織在一起,構成了江南古村落的優美畫卷。
進士牌坊進士牌坊
大皿村是個以血緣為紐帶而形成的宗族聚落,古老的建築承載著古老的歷史,祖祖輩輩在這裡生息繁衍的羊氏族人也承載著許多燦爛的古老文化。大皿村保留著許多形式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優秀的文化傳統就是一部濃縮的家族發展史,展現了先人的勤勞與智慧。
煉火是當地一項古老神聖的民俗活動,每年重陽節村里都會舉行煉火儀式,它是大皿土生土長獨特稀有的原生態民間藝術。“煉火者”赤腳來回將小山樣的炭火踩平,以預示來年平平安安。在這一帶人們遇到災禍、瘟疫,或是村民生病,往往要請人主持法事儀式,又稱“踩火”。參加的人數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煉火者赤膊、光腳,高歌狂舞,大聲吶減,衝進通紅的火炭堆上奔跑,動作粗獷有力場面震撼。

人口民族

大皿村歷史悠久,自唐武宗年間就有羊氏始祖羊愔居住於此,至今一千二百年之久。羊愔後人遵循先祖足跡,在人文薈萃、風光秀麗的皿溪之畔休養生息,形成了以大皿村為中心的浙中一片較大規模的聚居區。
大皿村羊氏系浙江縉雲羊氏的重要一支,追溯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溯唐武宗時,侍御史羊鶚生次子羊忻{忱}任台州樂安縣令,第三子羊愔曾任嘉州夾江縣尉(今四川夾江縣)因遭楊弁之亂棄官入括蒼山附近縉雲縣東部皿川隱居。《皿川羊氏宗譜》中記曰“吾鄉羊氏為縉著姓,溯唐武宗時有任嘉州夾江尉諱愔公遭亂棄官,來游是都,遂於皿川卜宅。”《續仙傳》記載:“羊愔者,泰山人也。以世緣官,家於縉雲。明經擢第,解褐嘉州夾江尉,罷歸縉雲。兄忱,為台州樂安令。而惜幽棲括蒼山,性唯沉靜,薄於世榮,雅尚逍遙,常慕道術。
《磐安大史紀略》記載又云:唐.會昌三年(公元843)嘉州夾江尉羊愔,避亂棄官隱皿川(今雙峰鄉大皿村),晚年以尋仙訪友為樂,食蕈而“不進五穀”,游無蹤。據此等史料考證大皿羊氏繁衍至今跨越七個朝代有著一千多年聚居歷史,是目前考證時段最長的羊氏聚居地之一。
悠悠千年歷史繁衍出縉雲羊氏41代約七千餘人,其分布在浙中地區八個縣,而主要的聚居村為雙峰大皿,這裡集中羊氏人口三千餘人,整個村落95%都為羊姓,這在全國也屬少見。

鄉村名人

羊永德,生於宋·熙寧己酉(公元1069年),崇寧癸未進士仕,官至奉議郎徽州通判。《皿川羊氏宗譜》載有《通判府君傳》:公諱永德系達四府君之長子,幼好學,師東萊呂成公(即呂祖謙),甚器之。著述有古風律詩凡數百篇,名《西徵集》。通春秋左氏,作《發微》百篇以進,上嘉之。崇寧甲戌登進士,癸未授宣議郎累遷奉議郎徽州通判。
大皿歷史上文風之盛、耕讀傳家,士子之多周邊十里八鄉恐難出其右。史載,除羊永德外大皿羊氏後裔中進士者還有羊藥、羊子雄、羊獻泰,以及宋靖康間河東節度羊福(第十一世)、名儒羊哲(第十一世)、忠訓郎知望江縣羊補之(第十四世)、明初義兵萬戶羊原會(第十八世)以及明代歲貢羊覃,清代歲貢羊維禮、羊獻謨,清代例貢羊含英等一批學子士人。
歷史上大皿忠良輩出,有作一種獨特的人文精神。先祖羊愔不但繁衍出江南一支重要的羊氏分支,也將羊氏廉正的品格和峻烈的風骨帶到了大皿,並將這種基因穩定地傳承給一代又一代,讓大皿羊氏代出忠良,形成一個顯赫的忠良群體。
這裡有忠勇義俠之士、孝悌貞烈之婦,
第十八世羊原會為其中一個代表人物。《皿川羊氏宗譜·原會萬戶君傳》載:君才氣英烈,沉毅宏重,元末盜起,奉翼左副元帥札付,調集義兵設法禦寇。高廟龍飛年間征為義兵萬戶。札云:羊原會乃心王室,誠義可嘉,升授處州路府判兼義兵萬戶職事。由是握持賞罰,威名隆盛遠近。
羊吉以另一種慘烈詮釋了忠良的含義。《磐安縣誌》記載:羊吉生於1615年,卒於1648年,又名景佑,字子吉,雙峰大皿人,原為明代武職。明末清初,東南抗清戰火遍起,順治四年(1647年),羊吉起兵於縉雲,從者甚眾,轉戰於棠溪、金竹等地,聲勢浩大,清軍派劉登瀛率兵圍剿,羊吉陣亡。
抗日戰爭時期,國破家亡。大皿羊氏以民族大義為重,頂著再罹戰火的危險,接受了寧波中學的避亂辦學,歷時三年有餘,將大皿羊氏的忠良傳家之風重重地留在了青史典籍之上。

風景名勝

2012年中央電視台《北緯30°·中國行》《遠方的家》欄目製作組來到磐安錄製《磐安大山裡的生活》第八集,第一次將大皿村的自然和人文風光推出大山,大皿村從此走進千家萬戶的視野,不少人由此得知大山深處鮮為人知的羊氏家族。我們這次組團尋訪也是應宗親族人的呼聲而來。
橫塢坑風景區,山壁青翠,怪石突兀,山谷幽靜,潺潺清溪環山流淌,山勢落差形成的瀑布和深潭在壑壁山澗飛流湍鳴,一派未經雕琢的自然風貌,每到周末,都市人便乘車來到大皿度假休閒,領略這裡的美妙風光。半山腰有一處山谷引起我們興趣,那天落日斜光被山嶺遮掩,翠壁更加深幽,谷空靜謐令人陶醉。宗親告訴我們,這是景區夢仙谷,對面那塊突兀的石岩形似一位長者的面首,那山澗溪水就像下頜飄動的鬍鬚,人稱“羊公岩”,這石岩民間流傳著羊愔在此食菇成仙的故事。
在優美自然風光的孕育下,在悠久歷史和人文的薰陶中,雙峰山水養育一代又一代淳樸的大皿人。他們待人平和寬厚,知書達理,知足善樂,與世無爭,心靜如水,年高壽長者頗多,被外界美譽為長壽之村。百歲老人羊耀同是他們當中的代表人物,他的傳奇一生在當地傳為佳話。

特色產品

特色產品之一宮燈
雙峰鄉是宮燈之鄉,宮燈也是大皿村的優秀傳統文化之一。大皿盛產松、杉、毛竹等,宮燈是村裡的主導產業之一。1997年為迎接香港回歸,天安門廣場上兩盞高達8米的宮燈就出自雙峰大皿人之手。族人新春向我們講述他們進京拿下天安門城樓宮燈項目的艱辛和曲折,交談中也流露出山里人的手藝和智慧被京人折服的喜悅與自豪。現在,一走進雙峰鄉,皿溪兩旁沿河街燈柱上紅彤彤的宮燈便耀入眼帘,春夏秋冬三百六十五天,每天都矗立著,像一支熱情的迎賓者列隊歡迎山外來客。
竹篾編製品竹篾編製品
特色產品之二香菇
雙峰又有“香菇之鄉”之美譽,當地素有種植香菇的歷史。這歷史可追溯到始祖羊愔“食菇成仙”的傳說。
大皿村香菇大皿村香菇
餐桌上宗親常常推出用當地香菇烹調的菜餚讓我們品嘗,這種菌菇鮮、嫩、脆,味美,他們自豪地說“我們做出的香菇菜比鮑魚還鮮美”,食之,果不其然,交口稱絕。
特色產品之三手工製品
大皿羊氏族人中工藝品製作享譽國內外者不乏其人,如竹篾編制,木雕家私,藥材種植……。

地圖信息

地址:金華市磐安縣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