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發汗(大發汗)

大發汗(大發汗)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發汗,中藥藥材,又稱白花藤、大毛豆、斷腸葉等,以滇桂崖豆藤的根和藤入藥。藥用可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另有一種中草藥:發汗。

基本介紹

  • 藥品名稱:大發汗
  • 別名:白花藤、大毛豆、斷腸葉
  • 是否處方藥:非處方藥
  • 主要適用症:發汗解表,祛風除濕
  • 劑型:植物藥材
  • 運動員慎用:非慎用
  • 藥品類型:中藥
大發汗,信息簡介,藥物性狀,發汗,信息簡介,藥物性狀,

大發汗

信息簡介

【別名】白花藤、大毛豆、斷腸葉
大發汗
【來源】為豆科崖豆藤屬植物滇桂崖豆藤Millettia bonatiana Pamp.,以根和藤入藥。夏、秋採挖,洗淨切碎,曬乾備用。鮮用四時可采。
【源形態】攀援木質大藤本,長達10米,小枝密生短茸毛,老漸脫落。單數羽狀複葉互生,長達30厘米;葉柄較短。夏季開花,總狀花序腋生,蝶形花冠淡紫白色。莢果條形,長約10厘米,兩端均窄,密被黃色茸毛。種子約6粒。

藥物性狀

【性味歸經】苦、辛,熱。有毒。
【功能主治】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感冒無汗、頭痛、鼻塞,風濕疼痛,跌打損傷。
【用法用量】 1~3分,研末,溫開水或酒送服,或浸酒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彙編》

發汗

信息簡介

【摘錄】《文山中草藥》
【來源】為豆科植物白花藤蘿的根。
【植物形態】白花藤蘿
攀援狀落葉灌木,高1~2米。嫩枝綠色,老枝灰黃色。樹皮常不規則開裂。嫩枝、葉和葉柄有黃色細毛,最後無毛。葉為單數羽狀複葉,小葉9~13片,長6~10厘米,寬3~4厘米,卵形或長橢圓形,先端短尖,基部圓形至幾心形,兩面皆有絲狀細毛;總葉柄基部微膨大,長15~20厘米。總狀花序下垂,長10~15厘米:花白色,長2~2.5厘米。莢果長15~20厘米,密生絨毛。花期6~7月。生於山坡岩石縫或灌木叢中。
【採集】全年可采。洗淨,切片,曬乾。

藥物性狀

【性味】味苦辛,性熱。有毒。
【功用主治】發汗解表,除風祛濕。治風濕疼痛,跌打損傷,感冒發熱,頭痛鼻塞。
【用法與用量】內服:研末酒沖,1~3分。外用:研末調敷。
【宜忌】體弱及孕婦慎服。
大發汗過量服用,可產生嘔吐,腹痛、眩暈、黏膜乾燥、血壓增高等症狀。除對症處理外,可用金銀花、甘草、紅糖等煎水內服解救
【原形態】 白花藤蘿 攀援狀落葉灌木,高1-2米。嫩枝綠色;老枝灰黃色,樹皮常不規則開裂。奇數羽狀複葉;葉與花同時開放,小葉9-13,長6-10cm,寬3-4cm,小葉片卵形或長橢圓形,先端短尖,基部圓形至幾心形,兩面均被絲狀細毛;總葉柄長15-20cm,基部膨大。總狀花序,下垂,長10-15cm;花白色,萼鐘狀,短5齒裂,下面裂齒較大;旗瓣大,外彎,基部有附屬體,翼瓣鐮形,基部有耳,龍骨瓣鈍;雄蕊10,二體。莢果長15-20cm,密生絨毛。種子數顆,球形。花期6-7月,果期8-9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