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椰子櫚

大王椰子櫚

棕櫚目只有這一科,已知有202屬,大約2,800餘種。該科植物比一般都是單幹直立,不分枝,葉大,集中在樹幹頂部,多為掌狀分裂或羽狀複葉的大葉,一般為喬木,也有少數是灌木或藤本植物,花小,通常為淡黃綠色。是單子葉植物中唯一具有喬木習性,有寬闊的葉片和發達的維管束的植物類群。在中國主要分布在南方各省,大約有22屬60餘種。從美洲引進的王棕和澳大利亞引進的假檳榔都是南方常見的行道樹和庭院栽培樹。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大王椰子櫚
  • :植物界
  • 株高:高15~20米
  • :50~80厘米
  • 花序:穗狀
  • 壽命:10年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

形態特徵

單幹,高15~20米 高聳挺直,平面平滑,羽狀複葉,小葉披針形。核果闊卵形。幼株乾基肥大,隨成長逐漸轉為上部粗大。乾的環紋圈圈明顯,乾麵灰白平滑,徑達50~80厘米。花白色,雌雄同株,穗狀花序,著生於葉鞘的下部,最初包被於一圓筒狀的佛焰苞內,花開時則脫佛焰苞而出,小花梗有許多分支,狀如掃帚。
棕櫚科的莖單一或叢生,直立、攀緣或匍匐,通常不分枝,稀具二叉分枝。表面平滑或粗糙,具葉環痕或無葉環痕,具刺或無刺,殘存葉基、枯葉或易脫落,稀形成葉裙,稀具支持根。葉大型,常螺旋狀聚生於莖頂而形成“棕櫚型”樹冠,稀排成2列,或在藤本中呈散生。在芽時外向摺疊或內向摺疊。大多為羽狀葉(一回羽狀分裂,羽片單折或數折,稀為復羽狀分裂、二回羽狀分裂、近軸分裂或具羽狀脈的二叉狀羽狀葉),少數為掌狀葉(各式掌狀分裂,具中肋或無中肋,常具戟突,稀不分裂為圓扇形掌狀葉或菱形掌狀葉)。葉柄長或短,稀無葉柄。葉柄基部常擴大成纖維質的葉鞘,全部或部分包裹著莖幹,不開裂至明顯縱裂而具三角狀裂縫,形成或不形成冠莖。花小,常輻射對稱,兩性或單性,雌雄同株或雌雄異株,有時雜性,稀為階段性的雌雄交替;於花軸上3朵規則地聚生(2雄(在兩側)1雌(在中央))或單生、成對著生、多朵簇生,稀縱向聚生或多朵橫向聚生。常組成大型的佛焰花序,大多為分枝的圓錐狀花序,少數為不分枝的穗狀花序,稀有數個花序並生於同一節而形成復花序。常為離地性花序,多次開花結果,稀花序頂生、近頂生或為向地性花序,一次開花結果。總苞舟狀、鞘狀或管狀,花序梗苞片有或無,花序軸苞片與花序梗苞片相似、不相似或退化,小花軸苞片顯著、細小或無;小苞片有或無。花序梗短至長,花序軸短於或長於花序梗,小花軸短至長、細至粗。花梗常缺,小花生於小花軸表面或陷入小花軸,稀具短的花梗、梗狀萼基或梗狀花托。萼片、花瓣各3,稀為2或更多,乳白色或略帶淡綠色、淡黃色,稀(紫)紅色、(橙)黃色,合生或離生,覆瓦狀或鑷合狀排列。雄蕊6,兩輪,稀為3至多數;花絲直立或在芽時內曲,分離或合生,或著生於花瓣上;花葯2室,常基著或背著,內向、外向或側向開裂,稀孔裂;有時具退化雄蕊。心皮3,各式合生或少數離生,有時為僅含1胚珠的假1室,稀為離生心皮1或4,稀聚合心皮數達到4-10;花柱常短而不明顯;柱頭直立或下曲;子房上位,每室具1胚珠;有時具退化心皮。果為核果、漿果,稀緊密地排列成頭狀的聚花果。外果皮光滑或具瘤、具棱、具刺、具毛或被以覆瓦狀的鱗片;中果皮肉質至纖維質;內果皮難以區分,或薄膜質至厚骨質,少數具3或更多的明顯的萌發孔。種子常1,稀2-7,在聚花果的單果中則可達10,與果皮粘合或分離。胚小,頂生、側生或基生;胚乳均勻或嚼爛狀;少數具肉質外種皮。

生長環境

陽性植物,生長緩慢,耐熱,耐寒,耐旱,耐鹼。

分布範圍

原產地古巴、牙買加、中美。華南各地普遍栽培。

主要價值

是國內行道樹、園景樹最高大壯觀的椰子類植物,壽命長達10年。
適合盆栽、蔓籬、花壇栽植或叢植。大王椰子因其高大雄偉,姿態優美,四季常青,樹幹挺直如電線桿,成為熱帶及南亞熱帶地區最常見的棕櫚類植物,壽命可長達數十年。列植於會堂、賓館門前,或作為城鄉行道樹,均十分整齊美觀。園林綠化中還常將其三五株不規則種植於草坪之上或庭院一角,再配以低矮的灌木於石頭,則高矮錯落有致,充滿熱帶風光。北方常將幼齡樹盆栽,用於裝飾賓館的門廳、宴會廳和大型會議室,則風采別致,氣度非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