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洲政黨

大洋洲政黨,發生在20世紀80年代,大洋洲的24個國家和島嶼政區,共建立各類政黨80多個。大洋洲的政黨政治以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政黨為典型。法屬和美屬領地的一些政黨是其宗主國主要政黨的分支,其他國家和島嶼政區的政黨基本上是20世紀70~80年代產生的民族主義政黨。吐瓦魯、湯加、諾福克島、皮特凱恩群島等國家和島嶼政區尚未出現政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洋洲政黨
  • 地區:大洋洲的24個國家和島嶼政區
  • 代表: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政黨
沿革,創建期,成長期,成熟期,政黨類型,民主社會主義政黨,保守主義政黨,共產主義政黨,民族主義政黨,政黨制度,

沿革

大洋洲政黨的產生和發展大致可分為 3個階段。

創建期

19世紀末~20世紀30年代初
19世紀末,澳洲的新南威爾斯、維多利亞、昆士蘭、南澳大利亞和塔斯馬尼亞 5個英屬殖民地工會運動基礎上先後成立了工黨組織。1901年,原來各自為政的殖民地根據英國議會1900年通過的《澳大利亞聯邦憲法》改稱州,組成澳大利亞聯邦,作為英國的自治領。同時,各殖民地工黨組織聯合組成澳大利亞工黨。1907年,紐西蘭也由殖民地變為英國的自治領。受澳大利亞工黨影響,1916年紐西蘭工黨成立。這兩個工黨是大洋洲最早的政黨。19世紀末,澳大利亞還出現了保護關稅派和自由貿易派,但沒有成為有組織、有綱領的政黨。20世紀初,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的工人階級隊伍不斷擴大,各地出現了一些社會主義小組。在此基礎上,澳大利亞共產黨和紐西蘭共產黨於1920年1921年成立。它們積極組織和發動工人鬥爭,在1929~1933年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期間,領導許多地區的失業工人運動。在這個階段,也出現了個別其他類型的政黨,如代表農場主和畜牧場主利益的澳大利亞鄉村黨(後改稱國家黨)。

成長期

30年代初~60年代初
在這期間,除澳、新兩國外,其他國家和島嶼政區還沒有出現政黨。1931年英國議會通過了《威斯敏斯特法案》,給予澳大利亞自治領內政、外交獨立自主權,從此澳大利亞成為大英國協內的獨立國家。紐西蘭也於1947年獲得完全的自主。這兩個國家深受英國兩黨制的影響,獨立後出現了與工黨輪流執政的自由黨(澳大利亞)、國民黨(紐西蘭)等政黨。澳、新兩國逐步形成了完備的兩黨制。除輪流執政的兩大政黨外,還有第三黨,包括共產黨和工人黨,如澳大利亞共產黨、紐西蘭共產黨等;以及代表中小企業主利益的政黨,如紐西蘭民主黨(原名社會信用政治同盟,1953年成立)等。

成熟期

60年代初~80年代末
在這個階段,大洋洲的民族民主運動出現了一個新的高漲形勢,巴布亞紐幾內亞斐濟諾魯索羅門群島萬那杜西薩摩亞等國先後宣布獨立,這些國家湧現了一大批民族主義政黨。一些未獨立的島嶼政區也出現了一些政黨,它們深受宗主國主要政黨的影響,如關島的民主黨和共和黨,分屬美國民主黨美國共和黨;法屬玻里尼西亞共和黨與新喀里多尼亞共和黨均與法國保衛共和聯盟關係密切。

政黨類型

大洋洲政黨可分為民主社會主義政黨、保守主義政黨、共產主義政黨和民族主義政黨 4種類型。

民主社會主義政黨

①澳大利亞工黨,1901年成立。1904年組織了第一屆工黨政府。以後多次執政。其中,1983、1984和1987年大選獲勝,工黨領袖R.J.L.霍克蟬聯三屆政府總理。1921年,工黨把社會主義目標寫進黨綱,提出對工業、生產、分配和交換實行社會化,但不尋求取消包括生產資料在內的私人所有制。1977年工黨聯邦代表大會把黨綱中的社會主義目標改為民主社會主義。工黨組織的最高權力機關是工黨聯邦代表大會,每2年舉行1次。中央領導機構是聯邦執行委員會。1988年有工會集體黨員120萬,個人黨員5萬。領袖P.J.基廷(1991年起)。
②紐西蘭工黨,1916年7月成立。成立後,它基本堅持其綱領中提出的生產資料、分配與交換社會化的社會主義目標。1935年,放棄社會主義目標,推行社會改良主義綱領,在大選中獲勝,組成第一屆工黨政府。以後多次執政,其中1984和1987年大選獲勝,工黨領袖D.R.朗伊蟬聯政府總理。工黨自稱是歐洲式的社會民主黨,奉行民主社會主義原則。中央領導機構由年會、議會黨團、紐西蘭理事會組成。年會是最高權力機構,由理事會召集,各選區組織和附屬工黨的工會均可派代表參加。1988年約有工會集體黨員22萬,個人黨員12萬。領袖M.K.穆爾(1990年起)。
③斐濟、萬那杜以及新喀里多尼亞也有民主社會主義性質的政黨。

保守主義政黨

①澳大利亞國家黨,1918年成立,原名鄉村黨,1982年改用現名。1949~1972年和1975~1983年與自由黨聯合執政。主張維護鄉村社團利益。1988年有黨員8萬。
②澳大利亞自由黨,1944年成立,由國家主義黨、澳大利亞統一黨演化而來。1949~1972年和1975~1983年與國家黨聯合執政。主張自由貿易,發展私人企業,反對國有化。1988年有黨員10.3萬。
③紐西蘭國民黨,1936年由統一黨和改良黨合併而成。成立以來與工黨輪流執政。代表大農牧主和大資產階級的利益。

共產主義政黨

①澳大利亞共產黨,1920年10月30日成立。1964和1971年發生兩次分裂,部分黨員分別建立了澳大利亞共產黨(馬列)和澳大利亞社會主義黨。1984年,黨的“二十八大”通過的政治綱領提出建設一個獨立自主的社會主義的黨。
②澳大利亞共產黨(馬列),1964年 3月15日成立。1988年,黨的“七大”綱領提出反對帝國主義,爭取澳大利亞民族獨立是當前革命階段的首要任務。
③紐西蘭共產黨,1921年3月12日成立。1978年發生分裂,部分黨員另立紐西蘭共產黨(馬克思列寧主義)籌備委員會。除澳、新兩國外,其他國家和島嶼政區還沒有出現共產主義政黨。

民族主義政黨

主要有:巴布亞紐幾內亞的人民民主運動、聯盟黨(又稱潘古黨)、民族黨等;法屬玻里尼西亞的馬那黨、玻里尼西亞解放陣線黨;斐濟的民族聯合黨;索羅門群島的聯合黨、人民聯盟黨、愛鄉黨等;萬那杜的瓦努阿庫黨、溫和黨聯盟等;西薩摩亞的基督教民主黨、人權保護黨;新喀里多尼亞的卡納克社會主義民族解放陣線等。

政黨制度

大洋洲的政黨制度有:
①兩黨制。
澳大利亞和紐西蘭是大洋洲實行兩黨制最典型的國家。兩國兩黨制基本上是按照英國模式建立的。兩國歷來均由兩個最大的、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居於壟斷地位的政黨或黨派聯盟輪流執政。習慣上政府總理由執政黨領袖擔任。由於澳大利亞是聯邦制國家,國內較大的政黨在組織結構上亦採用聯邦制。大部分組織活動在州的範圍內進行,各地方支部的代表一年一度在州的會議上討論一些本州的問題。從州里選出的代表定期參加全國性會議。
多黨制
這種政黨制度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開始在一些國家和島嶼政區形成,巴布亞紐幾內亞是比較典型的國家,國記憶體在著11個政黨,各個政黨可以單獨或聯合其他政党進行競選,由在競選中獲得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或黨派聯盟組成政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