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沽河

大沽河

大沽河,中國東部黃海膠州灣入海河流。發源於中國山東省煙臺市招遠市阜山西麓偏西方向500米處,流經招遠、棲霞、萊州、萊陽、萊西、即墨、平度、膠州、嶗山九縣(市、區),在膠州市碼頭村南注入膠州灣。河道全長179.9公里,總流域面積為4655.3平方公里,河道平均寬460米,總落差約200米,是常年性河流。是膠東半島最大河流。

主要支流有瀦河、小沽河、五沽河、落藥河、流浩河、桃源河。

大沽河上游山丘區植被較少,水土流失嚴重。 河口段受潮汐影響,大潮時進沙量大。由於汛期暴雨多出現在流域北部山區,使洪水下泄,首先占滿河槽,使下游平原排水困難而產生內澇。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沽河
  • 所屬水系:黃海膠州灣入海水系
  • 地理位置:山東膠東半島
  • 流經地區招遠平度膠州、即墨區、城陽區
  • 發源地:招遠市阜山
  • 主要支流:瀦河、小沽河、五沽河、落藥河、流浩河、桃源河
  • 河長:179.9公里
  • 河流面積:4631.3公里
  • 入海口:膠州市碼頭村南
名稱演變,幹流概況,河道走向,河道特徵,水文特徵,主要支流,治理開發,河道治理,攔蓄工程,引水,航運,涵閘,流域概況,自然環境,社會發展,

名稱演變

大沽河,古稱沽(姑)水,沽(姑)尤。沽尤名稱最早見於《春秋左氏傳》《左傳·晏子》云:“姑尤以西”為齊東界。《齊乘》又云:“姑,即大沽河,尤,即小沽河。沽水起北海至南海,行三百餘里,絕齊東界。”

幹流概況

河道走向

大沽河位置及流向示意圖大沽河位置及流向示意圖
大沽河,發源於山東省招遠市阜山西麓偏西方向500米處,南流經過勾山水庫,又南流進入萊西市境。經過產芝水庫,又南流至萊西輦子頭村北,洙河東北來注入。大沽河又西南流,到平度市西堤村,小沽河北來注入。大沽河又西南流,至萊西市韓家匯西南,五沽河東來注入。大沽河又西南流,在平度崖頭東轉而南流,在膠州市前店口鄉圈子村南與南膠萊河會合,又南流,在膠州市碼頭村南入膠州灣。
大沽河長179.9公里,流域面積4161.9平方公里(4655.3),河道平均比降1.2/1000,總落差約200米,河道平均寬460米,河網密度0.34公里/平方公里。
大沽河即墨段大沽河即墨段
大沽河膠州市段大沽河膠州市段

河道特徵

自招遠市老馬思家至萊西縣巨家為上游,河道彎曲較多且沖刷嚴重,河道變遷範圍小;自巨家至該縣望壁河口為中游,河道局部有彎曲,但曲率半徑較大。萊西水集鎮以西的河道是清鹹豐年間變遷所成。水集鎮潭彪莊到院上鎮小清河口大部是平原,河道遊蕩不定。在該縣孫受鄉附近改道達7次之多。小清河口以下險工增多,河床多曲折。其中,院上鎮的王屋莊至店埠鄉程家小里及朴木鄉的孫洲莊到朴木莊的兩段,歷史上曾有8次小改道,遺留柳溝、我樂溝、大橫溝、淤溝、朴木東溝數條故道。大胡埠村處堤距1280米,是大沽河幹流最大堤距。平度縣南村以下為下游,大部分為平原地帶,南村至膠濟鐵路的15公里河道彎曲,險工有10餘處。山角底以下為河口段,河床變遷頻繁,曲度較大。
大沽河上游山丘區植被較少,水土流失嚴重,在水面積僅587平方公里的巨家水文站附近,每平方公里流失土方竟達4.5萬立方米。河口段受潮汐影響,大潮時進沙量4000~8000噸,而出沙量為3000~6000噸,河床淤積1000~2000噸。

水文特徵

據1956~1979年同步觀測系列統計,大沽河流域多年平均年降水量為745.5毫米,流域多年平均年徑流深223.2毫米,折合年徑流量為9.29億立方米。根據南村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積3735平方公里)實測資料,最大年徑流量出現在1964年,為30.3億立方米;最小值出現在1968年,為0.659億立方米,最大值為最小值的46倍。徑流量集中在汛期7~9月份(表3-7)。大沽河洪水出現次數較多,建國以來最大洪水發生在1985年,根據南村站實測,洪峰流量為2120立方米/秒。該次洪水由於上游水庫攔蓄,流量大為削減,據估算,若沒有上游水庫攔蓄,洪峰流量可達6100立方米/秒。
大沽河各支流懸移質含沙量,多年平均值變化較大,一般在0.6~2.4公斤/立方米。根據南村站1952~1979年實測,多年平均懸移質年輸沙量86.8萬噸。

主要支流

瀦河(洙河),發源於萊陽市西北部崤山東麓之丘陵地帶。其源有二:西源出窯山東麓,東源出萊陽市小後窪村北,經大小岔村南兩流合一,於河頭店鎮李家泊子村西北入萊西境,經王家泊子、河頭店、高格莊水庫、棗莊、果佳園、街東、水集、潭彪莊在輦至頭村後北入大沽河。河道全長50.68公里,流域面積420.5平方公里。該河河道彎曲,寬窄不一,此峰較陡,汛期洪水暴漲,枯水季節河水斷流。此河蜿蜒曲折,轉折處常瀦水為泊,故名瀦河;又名“老母豬河”。瀦河大沽河支流之一,位於市境西北隅。源出窯山東側,由譚格莊鄉小台子村西南流至大水岔村前與東來支流交會,束流南去,於安里村前0.5公里處出境,入萊西縣,西南會七星河。全長約50公里,境內流長19公里,河床寬40米左右,市內流域面積93.75平方公里。
小沽河是,大沽河最大支流,古稱尤水,源於萊州市馬鞍山和胡家頂山東麓,於河裡吳家鄉入萊西境,沿途經北墅、院裡、武備、葛家埠等,在平度石家曲堤村東北匯入大沽河。全長84公里(76公里),流域面積1028.2平方公里。該河無大彎曲,水寬而不深,暴雨後出現高水位。河水含沙量為33.9公斤/立方米。夏、秋水漲,最大流量達400立方米/秒。建國後在上游及其支流建成尹府、黃同、北墅3座大、中型水庫。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支流有黃同河和豬洞河。
五沽河,曾名五道泊河,是即墨市與萊西縣部分地區的界河。五沽河源頭有二:主源在即墨段村鄉的俞家屯北,流經大荒村、西橋頭、三都河村至前張家莊,此段稱龍化河(龍華河,一般認為正源);另一源在萊陽市新莊一帶,流經萊西西南眾水村、郝家寄馬埠至前張家莊,此段稱乾溝子河,亦稱張家河。這兩源在康家莊東北匯合後稱五沽河。在韓家匯村西南北折匯入大沽河。全長44公里,流域面積648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龍化河、花園河、孟沙河等。河道多彎曲,比降大,斷面小,源高流急,匯水集中,易阻水,沿河兩岸極易漫溢成災。
落藥河,發源於平度縣小古蹟山北麓,向東南流經公家、鐵嶺莊至河北大泊村東納南王戈莊支水,再折向西南至王家河岔納三里河,由蘆家荒東折向西南至魯家丘村南納小方灣河,至胡家莊村北,左岸納堤溝河,右岸納東新河,至崖頭村後入大沽河。全長35公里,流域面積287.5平方公里。
流浩河,又名長直河。發源於即墨靈山鎮金家灣村北,幹流長36公里,西流經營上、長直、段泊嵐、七級等鄉鎮至岔河村北入大沽河。歷史上河水渲泄不暢,多雨季節積澇汪洋,流水浩蕩而得名。支流有周戈莊河、泉莊河、月河、麥七河、小東河、鴻雁河等10條支流匯入。流域面積400.8平方公里,比降0.77‰。下遊河寬30~100米,最大水深2~3米,最大泄洪量210立方米/秒。上游在長直鄉道口東村附近河段中有一溫泉,嚴冬不凍。
桃源河,又稱那河。發源於即墨普東鄉的桃行村。流經南泉鎮、藍村鎮、膠州入大沽河。因為源出桃行村命名為桃源河。全長34.7公里,流域面積308平方公里,是季節性河。1914年前該河無河形,僅在官莊、辛莊一帶有條5公里左右的小濠溝。在林家段河、大澗、小澗等村有人工開挖的狹窄河道。上游坡地來水無河渲泄,雨季膠濟鐵路以下一片汪洋。
南膠萊河,自平度縣姚家,至膠州市前店口東南匯入大沽河,(由前店口至馬頭村入膠州灣段現劃為大沽河幹流),(至匯大,沽河處)1505公里,流域面積30.0平方公里。
七星河,大沽河支流之一,上源支流有二,西支流源於萊西縣野渚泊,東支流源於境內柏林莊鄉白石埠,二流交會於馮格莊鄉馬嵐村北,南去經董家莊村東,由菜園泊村東南入萊西縣境,會入瀦河。全長22公里,境內流長12公里,河床寬20米左右,流域面積95.5平方公里,為間歇河。

治理開發

大沽河發源於招遠市阜山,流經招遠、萊西、平度、即墨、膠縣等縣境,於膠縣馬頭村人膠州灣,長179公里,流域面積4631.3平方公里。大沽河較大支流有洙河、小沽河、五沽河、城子河(古峴河)、落藥河、流皓河、桃源河等。

河道治理

築堤、護岸。1586年(明萬曆十四年)秋,築大沽河堤43公里,高為6.3米,頂寬1.0米。1751、1758年(清乾隆十六、二十三年)增築堤防25公里。1915年築膠縣李哥莊至平度縣沙梁段堤防。建國後,1950年春,膠州專署修築大屯至姜家屋子堤防8.4公里。1952年按照省水利局大沽河治理工程計畫,出民工8.3萬人培堤長59.2公里,實用工日108萬個。並完成周家村險工259米,北張院險工343米,大高丁壩4座,壩腳截水牆250米。1955-1956年由萊陽、膠州兩專署組織民工10.3萬人,投資107萬元,實用工日138萬個,培復右堤102.7公里,左堤57.5公里。大沽河水流湍急,流向多變,險工有數十處。1952年開始,採用乾砌亂石,混凝土、三合土等材料護坡及編柳護岸等措施,共護砌險工63處,長41.3公里。
河道清障、大堤灌漿。1983年調查,大沽河內造林85處3.1萬畝,建房696間,各類建築物45處,嚴重影響行洪。1985年7月出工5400人,用近一個月時間,清除林木6049畝,拆除阻水建築物7處、阻水房21間。清障前水位17.01米時,通過流量為610立方米每秒,清障後同一水位行洪2120立方米每秒。1976-1984年大沽河流域連續乾旱,地下水開採過量,導致大沽河堤嚴重裂縫沉陷,分布於106.7公里大堤上。縱向裂縫長10-220米,寬10-30厘米,深1~3米。橫向裂縫一般寬2-30厘米,最深達到堤腳。1983年採用人工、機械壓力灌漿,處理了部分險情嚴重堤段。完成灌漿堤段長26.7公里,其中壓力灌漿8.8公里,處理縱向裂縫81條,橫向裂縫129條,陷坑61個,投資67萬元。1984年5月調鑽機15台完成灌漿堤段104.5公里,打鑽孔34915個,累計進尺22萬米,處理橫向裂縫1922條、縱向裂縫3306條,填陷坑150餘個。投資120萬元。

攔蓄工程

大沽河流域上游先後建成產芝、尹府2座大型水庫,建高格莊、黃同、堤灣、宋化泉、挪城、北墅、城子、勾山、廟埠河9座中型水庫及170餘座小型水庫和大量塘壩工程,總蓄水量達3.7億立方米。
產芝水庫,位於萊西縣韶存莊鄉產芝村東北大沽河幹流中上游。控制流域面積為879平方公里。總庫容為4.02億立方米,興利庫容為1.76億立方米。1958年11月動工,主、副壩,東、西輸水洞,溢洪道等工程於1959年9月竣工。投入運用後,相繼完成溢洪閘、中輸水洞、水電站、大壩加高培厚、非常溢道等續建及保全全工程。至1985年,共完成土石方338萬立方米,混凝土0.4萬立方米,累計國家投資1767萬元。水庫主壩和副壩為均質土壩,主壩長2400米,最大壩高20米,頂寬7米,副壩長600米,最大壩高6.2米,頂寬5米。非常溢洪道為開敞式,堰頂寬300米,溢洪閘5孔,最大泄量1980立方米每秒。東、西、中3個輸水洞的最大流量分別為7.0、15.0和47.2立方米每秒。水電站2座,總裝機4台900千瓦。水庫達到萬年一遇防洪能力。年平均淤積量26.27萬立方米。1972年3月26日發生建庫以來最大洪水時,削減洪峰96%,水庫灌區設計灌溉面積28萬畝。電站尚未正常發電。
尹府水庫,位於平度縣雲山鄉北王村西北大沽河水系小沽河支流豬洞河上游。控制流域面積178平方公里。總庫容1.61億立方米,興利庫容0.74億立方米。1958年4月開工,大壩、溢洪道、輸水洞等工程於1960年6月竣工。投入運用後,相繼完成原溢洪道加寬,新開挖正常溢洪道並建閘,建防浪牆和非常溢洪道自潰壩,大壩加高、培厚和迎水坡翻修等工程。至1985年,水庫工程共完成土石方190萬立方米,混凝土0.6萬立方米,累計國家投資496萬元。。水庫大壩系粘土心牆砂殼壩,長775米,最大壩高為20.20米,頂寬7.5米。溢洪閘2孔,最大泄量885立方米每秒。非常溢洪道為開敞式自潰壩,最大泄量1225立方米每秒。輸水洞最大流量14.40立方米每秒。水庫達到防禦可能最大降雨(PMP)防洪能力,年平均淤積量250萬立方米(1973年測算)。水庫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3.5萬畝,有效灌溉面積6萬畝。
城子水庫,位於大沽河上游,畢郭鎮西城子村北,控制流域面積120平方公里,總庫容3918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883萬立方米。1958年5月1日動工,8月1日竣工。主壩長325米,副壩長175米,最大壩高20.5米,大壩為黏土心牆壩。溢洪道在大壩西端,寬12米。1977年又在東端建非常溢洪道,最大泄洪量2610立方米/秒。大壩設兩個放水洞,灌區分為東西兩個,共有2條幹渠19條支渠,設計灌溉面積2000多公頃。1986年,先後維修照明線路,修建導流牆和東西放水洞及交通橋等。1991年完成防汛路修築。1998年開始,畢郭鎮對水庫東乾渠進行高標準漿砌防滲,每年2公里,共完成6公里,乾渠利用係數提高到70%,年可節水50多萬立方米。1998~2000年,市政府統一組織對水庫東灌區乾渠進行防滲處理。總投資592萬元,其中中央、省財政扶持資金150萬元,煙臺市和招遠市補助137萬元,畢郭鎮政府出資10萬元,民眾自籌295萬元。工程建成後,渠系利用係數由52%提高到85%,輪灌期由20天縮短為15天。2000年3月開始進行除險加固,防洪標準按50年一遇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大壩頂高程131.7米,防浪牆頂高程133.01米。迎水坡改亂石為粗料石護坡,原護坡石移至壩腳壓重,127米高程處增設馬道,坡比1∶3.1,副壩不再承擔非常泄洪作用,壩頂高程131.7米,壩頂寬由5米加寬至6米,修建防浪牆與主壩相連,牆高1.08米,高程與主壩相同。改建原2孔溢洪閘為3孔平板鋼門,最大泄洪量588立方米/秒,安裝自動化啟閉裝置。東放水洞更新啟閉設施,西放水洞由過去泄灌兩用改為農業灌溉和城市供水。除險加固後,不僅千年一遇削減洪峰50%,而且可保證自流灌區1593公頃農田灌溉,同時日可向城區供水1.8萬噸。2001年6月,有關部門對工程進行驗收,達到優良標準。
勾山水庫,位於勾山東麓,大沽河支流的薄家河中游,控制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原總庫容392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680萬立方米,死庫容240萬立方米。1958年8月動工,1960年9月竣工。大壩為黏土心牆壩,分主、副兩壩。主壩長615米,頂寬3.5米,最大壩高19米;副壩長400米,頂寬4.5米,最大壩高16.41米。溢洪道位於大壩東端,大壩設兩個放水洞,灌區分東、西、中3個,設計灌溉面積1847公頃。1989年進行除險加固,至1991年1月主體工程完工,防洪標準達到50年一遇設計,千年一遇洪水校核,總庫容達到5000萬立方米。1997~2000年,夏甸鎮政府對13.5公里乾渠進行高標準漿砌防滲,水利用係數80%,年可節水800萬立方米。2002年9月,防汛路面進行硬化,總投資20萬元。勾山水庫生態環境良好,引來無數天鵝在此越冬,成為遠近聞名的天鵝湖。
亭蘭滯洪區,大沽河亭蘭滯洪區位於平度縣崖頭村,滯洪區內有7個自然村,耕地5.2萬畝。1956年7~8月出民工2萬人,完成攔河壩分洪閘及圍堤。1964年培修加高圍堤66公里,並在堤上建排水涵洞4座,修圍村堤7處。滯洪區建成未運用,工程質量差、分、排、滯都無保證,於1960年代中期報廢。

引水

勾山水庫南水北調工程,建於1977年,位於勾山水庫上游。設計宗旨為將勾山水庫的水引到大沽河與界河分水處的十字嶺上。工程由引水渠和兩級揚水站組成,總揚程56米。引水渠由庫內到一級站前池,總長1400米,原為地下暗管,1982年春改為塊石護砌明渠,既是引水渠,又是蓄水池,可蓄水4萬立方米;一級站位於水庫上游,二級站位於十字嶺北的山溝,兩級揚水站乾渠總長9.5公里。到80年代中期,由於天旱缺水,實際灌溉面積僅為設計量的四分之一。隨著長期持續乾旱,效益越來越低。2002年已基本無效益。
青島市於1968年開挖中華埠至二水廠明渠22公里,建泵房47座及相應的淨水設施,取大沽河徑流和上游水庫水補充,每日向市區供水6萬噸,多時可供8.6萬噸。這一重大給水水源工程是在嶗山水庫即將乾涸的情況下建成投產的,對保證青島市的用水起了很大的調節補充作用。
青島市自1979年始,在大沽河上建引水應急水源工程5處,安裝各種口徑輸水管道126.53米,修建混凝土輸水暗渠81.17米。1984年修建的大沽河至萊西縣產芝水庫暗渠流量為1立方米/秒,最大為1.2立方米/秒。大沽河至平度伊府水庫的φ1000毫米管道,流量為0.5立方米/秒,最大為0.7立方米/秒。兩處引水渠道共長90公里。

航運

歷史上膠州灣港口屬河口港,早在唐代就有大沽河畔的板橋港,成為當時全國著名的貿易港口。宋朝在板橋設市舶司,後被塔埠頭所取代,其外碼頭為船舶裝卸貨物的集散地,是芝罘、青島開埠前的國內重要港口之一。青島未開埠以前,山東半島南部沿海民船運輸的中心是膠州灣的塔埠頭。塔埠頭位於膠州城東南12華里處,距大沽河入海處約20華里。其腹地東到即墨,西至濰縣,北達煙臺,商賈輻輳,帆檣雲集,是重要的貨物集散地。載重20噸的民船,可沿大沽河入海抵達塔埠頭口岸。由南方輸入塔埠頭轉運山東沿海各口岸的物資,主要有紙張、食糖、毛竹、陶器等;輸出的貨物主要有花生油、豆餅、白菜、棉花、鮮果、乾粉、醃豬肉等。民船的主要航線由塔埠頭轉青島,北至東北各地,南達上海、寧波、福建等口岸,其中來往最頻繁的是山東南部沿海的濤雒及江蘇的海州等口岸。至清末,每年進出塔埠頭口岸的民船達4000艘次。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民船航運的重點,由塔埠頭轉向青島口岸。

涵閘

青島市大沽河攔河閘壩青島市大沽河攔河閘壩
2000年,開展大沽河綜合治理工程,建成了姜家莊攔水閘;投資5035萬元。2001年,全市集中建設了一批新的水利工程,共增加攔蓄水能力1800萬立方米。被列入市政府年內重點辦好的12件實事之一的大沽河沙灣莊、袁家莊攔河閘工程共完成投資4415萬元,增加攔蓄水能力700萬立方米,年調節水量1500萬立方米。2002年投資712萬元,完成了北墅水庫至產芝水庫輸水洞疏通加固改建工程;投資5430萬元,在小沽河建成了龍虎山攔河壩,在大沽河建成了南莊攔河壩工程,兩座攔河壩年一次攔蓄水能力達843萬立方米,增加可供水量1243萬立方米;2003年,大沽河崖頭攔河閘和賈疃攔河閘工程被省水利廳評為優質工程。

流域概況

自然環境

大沽河流域位於膠東半島西部,約在東經120°03′~120°25′,北緯36°10′~37°12′之間,幹流全長179.9公里,流域面積4631.3公里。流域面積大於100平方公里的支流有瀦河、小沽河、五沽河、落藥河、流浩河、桃源河。流域走向大致與幹流走向相同。流域內北部為山區和淺山丘區,南部為山麓平原和平原窪地,地勢北高南低,地形坡度由北向南逐漸變緩,其中山區占11.4%,丘陵區占34.5%,平原區占36.8%,流域內屬於華北暖溫帶沿海濕潤季風區,溫差不大。每年平均降雨量為707.4毫米,徑流量為22.51億立方米。由於汛期暴雨多出現在流域北部山區,使洪水下泄,首先占滿河槽,使下游平原排水困難而產生內澇。

社會發展

大沽河流域涉及行政區域示意圖大沽河流域涉及行政區域示意圖
整個流域全部在山東省境內,涉及兩市九縣(市)。青島地區範圍內有膠州、萊西、平度、即墨和嶗山一部分。煙臺市範圍內有招遠、棲霞、萊州、萊陽四縣(市、區)。含青島市大部、煙臺市西部。
青島市,昔稱膠澳。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清政府議決在膠澳設防,青島由此建置。翌年,調登州鎮總兵章高元率部移駐膠澳。1897年11月,德國以“巨野教案”為藉口強占膠澳,並強迫清政府於1898年3月6日簽訂《膠澳租界條約》,膠澳淪為殖民地,山東也劃入德國的勢力範圍。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國侵占膠澳,進行軍事殖民統治。1919年,由於青島主權問題,引發著名的“五四運動”,迫使日本於1922年2月4日同中國政府簽訂《解決山東懸案條約》。同年12月10日,中國收回膠澳,開為商埠,設立膠澳商埠督辦公署,直屬北洋政府。其行政區域與德膠澳租界地相同。1929年4月,南京國民政府接管膠澳商埠,同年7月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島。1945年9月,國民黨政府接收青島,青島仍為特別市。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青島解放後,改為山東省省轄市。1981年,被列為全國15個經濟中心城市之一;1984年4月,被列為全國14個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10月15日,被國務院正式批准在國家計畫中實行單列,賦予省一級經濟管理許可權;1994年2月,被列為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之一。2018年全市全年實現生產總值12001.5 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增長7.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86.9億元,增長3.5%;第二產業增加值4850.6億元,增長7.3%;第三產業增加值6764.0億元,增長7.7%。
萊州市,歷史悠久,底蘊深厚。萊州自古就有“齊魯之甲勝,天下之名疆”的美譽,被國家民政部命名為“千年古縣”。夏代在此建立了膠東半島最早的封國—過國,西漢時置掖縣,隋朝改光州為萊州,明清置萊州府,轄平度州、膠州二州和掖縣、濰縣、昌邑、高密、即墨五縣,掖縣為府治所。1988年撤銷掖縣設立萊州市,同年被列入沿海對外開放城市。萊州先後被命名為中國黃金十強縣、中國石都、中國草藝品之都、中國月季之都、中國玉米良種之鄉等稱號,是國內重要的黃金生產基地、鹽化工基地和海珍品養殖基地。2018年,完成GDP805.6億元,增長6.1%;完成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1.5億元,增長6.5%,在全國經濟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綠色發展百強縣市中分別位居第33位和第25位,在民眾滿意度調查中8次位居煙臺各縣市區首位。
招遠市,歷屬萊國地、齊東萊郡。曾設曲成縣、巾弦縣、東曲縣。1131年(南宋紹興元年,金天會九年,齊劉豫阜昌二年),升羅峰鎮為縣,取名"招遠",取 "招攜懷遠"之義。1941年1月,招遠縣析為招遠縣(俗稱南招)、招北縣(俗稱北招)。1950年1月,招遠、招北兩縣合併,稱招遠縣。1950年5月,屬山東省萊陽專區。1958年11月,屬煙臺專區。1983年11月,改為煙臺市轄縣。1991年12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招遠縣,設立招遠市(縣級),以原招遠縣行政區域為招遠市行政區域,由省直轄,煙臺市代管。2017年全年實現生產總值740.1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 491.5 億元。實現公共財政預算收入57.5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支出53.9億元。年末金融機構本外幣存款餘額 538.1億元,其中居民儲蓄存款餘額335.5億元;人民幣各項存款522.9億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