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原始居民

大汶口原始居民

距今約四五千年的山東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經濟有更大發展,農具有磨製石鐮、石鋤等。原始手工業比以前有更大進步,陶器有了黑陶、白陶。黑陶烏黑髮亮;白陶胎薄質硬,色澤明麗。

由於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出現了。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貧富懸殊特別明顯。有的隨墓葬的玉器等精美工藝品和日常器物多達百餘件,有的墓卻一無所有。原始社會晚期的一些墓葬里,還出現了被殘殺的奴隸或戰俘。

山東泰安大汶口原始居民遺址中發現有許多大小不同的墓葬,其中有個大墓,墓主是一成年女性,頭戴象牙梳,手有指環,左腕套著玉臂環,頸部佩有大理石和松綠石串起來的裝飾品,並有陶器、雕花象牙筒、豬頭骨等大量隨葬品。有的大墓坑有4米多長、3米多寬,隨葬品竟多達160多件,內有多種精緻的裝飾品。對比之下,該遺址已發掘的133座墓葬中,有80座的隨葬品只是一般的生產工具和日常生活用品,還有8座竟然完全沒有隨葬品。隨葬品的多寡和有無,是死者生前占有財產多少的記錄,是貧富分化的反映。從而表明,大汶口原始居民生活時期,貧富懸殊的情況已經存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汶口原始居民
  • 距今時間:四至五千年
  • 地點山東泰安
  • 生產工具:磨製石器
  • 陶器:黑陶,白陶,彩陶
  • 遺址總面積:約82萬平方米
大汶口遺址,遺址意義,

大汶口遺址

大汶口遺址位於泰安城南30公里處的大汶河畔。大汶河貫穿南西,將其分為南北兩片:南片在寧陽縣堡頭村西,北片在泰安市衛駕莊東。1959年首次發現並挖掘,為距今4000―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父系氏族遺址。遺址總面積約82萬平方米,已發掘面積5400平方米。1982年,大汶口遺址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汶口遺址內涵豐富,共發現墓葬、房址、陶窯等遺蹟100餘處。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玉器、骨器和牙角器等生產生活用具。陶器主要包括紅陶、彩陶、灰陶、黑陶和白陶幾種。大汶口文化的發現,為山東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大汶口遺址的墓葬中普遍盛行隨葬獐牙的習俗,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有的還隨葬豬頭豬骨以象徵財富。許多墓葬中還隨葬有數量不等的牲豬,表明當時社會已經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說明私有制已經出現。

遺址意義

大汶口遺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它的發現揭示了大汶口文化時期當地居民的埋葬形態。為山東地區的龍山文化找到了淵源,也為研究黃淮流域及山東、浙江沿海地區的原始文化,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發明與變化
出現了泥質陶和夾砂陶,在後期出現了私有制和貧富化分,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