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第2版)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第2版)

《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第2版)》一書的出版社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作者是郝吉明、馬廣大。

基本介紹

  • 書名: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第2版)
  • 作者:郝吉明、馬廣大
  •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 適用學科:環境科學
圖書資料,目 錄,

圖書資料

書名: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第2版)
出 版 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郝吉明、馬廣大
適用學科:環境科學
內容簡介
本書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畫”的研究成果,是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和國家“十五”規劃教材。本書根據教育部環境工程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基本教學要求,在第一版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全書框架基本保持了第一版的結構,但根據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在理論、技術等領域的發展和教學改革的經驗與要求,對相關內容作了修訂和補充,增加了機動車污染控制、大氣污染與全球氣候等章節。全書由14章組成,包括概論、燃燒與大氣污染、大氣污染氣象學、大氣擴散濃度估算模式、顆粒污染物控制技術基礎、除塵裝置、氣態污染物控制技術基礎、硫氧化物污染控制、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控制、城市機動車污染控制、大氣污染和全球氣候、集氣罩、管道系統的設計。為便於使用,每章後附有思考題和習題。  本書是高等學校環境工程專業的主幹課教材,也可供從事環境保護工作的科技人員參考。

目 錄

第一章 概論
第一節 大氣與大氣污染
一、大氣的組成
二、大氣污染
三、全球性大氣污染問題
第二節 大氣污染物及其來源
一、大氣污染物
二、大氣污染物的來源和發生量
三、中國城市的大氣污染概況
第三節 大氣污染的影響
一、對人體健康的影響
二、對植物的傷害
三、對器物和材料的影響
四、對大氣能見度和氣候的影響
第四節 大氣污染綜合防治
一、大氣污染綜合防治的含義
二、大氣污染綜合防治措施
第五節 環境空氣品質控制標準
一、環境空氣品質控制標準的種類和作用
二、環境空氣品質標準
三、工業企業設計衛生標準
四、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
五、空氣污染指數及報告
習題
第二章 燃燒與大氣污染
第一節 燃料的性質
一、煤
二、石油
三、天然氣
四、非常規燃料
第二節 燃料燃燒過程
一、影響燃燒過程的主要因素
二、燃料燃燒的理論空氣量
三、燃燒產生的污染物
四、熱化學關係式
第三節 煙氣體積及污染物排放量計算
一、煙氣體積計算
二、污染物排放量的計算
第四節 燃燒過程硫氧化物的形成
一、燃料中硫的氧化機理
二、SO和SO之間的轉化
第五節 燃燒過程中顆粒污染物的形成
一、碳粒子的生成
二、燃煤煙塵的形成
第六節 燃燒過程中其他污染物的形成
一、有機污染物的形成
二、一氧化碳的形成
三、汞的形成與排放
習題
第三章 大氣污染氣象學
第一節 大氣圈結構及氣象要素
一、大氣圈垂直結構
二、主要氣象要素
第二節 大氣的熱力過程
一、太陽、大氣和地面的熱交換
二、氣溫的垂直變化
三、大氣穩定度
四、逆溫
五、煙流形狀與大氣穩定度的關係
第三節 大氣的運動和風
一、引起大氣運動的作用力
二、大氣邊界層中風隨高度的變化
三、近地層中的風速廓線模式
四、地方性風場
習題
第四章 大氣擴散濃度估算模式
第一節 湍流擴散的基本理論
一、湍流概念簡介
二、湍流擴散理論簡介
第二節 高斯擴散模式
一、高斯模式的有關假定
二、無界空間連續點源擴散模式
三、高架連續點源擴散模式
四、地面連續點源擴散模式
五、顆粒物擴散模式
第三節 污染物濃度的估算
一、煙氣抬升高度的計算
二、擴散參數的確定
第四節 特殊氣象條件下的擴散模式
一、封閉型擴散模式
二、熏煙型擴散模式
第五節 城市及山區的擴散模式
一、城市大氣擴散模式
二、山區擴散模式
第六節 煙囪高度的設計
一、煙囪高度的計算
二、煙囪設計中的幾個問題
第七節 廠址選擇
一、廠址選擇中所需的氣候資料
二、長期平均濃度的估算
三、廠址選擇
習題
第五章 顆粒污染物控制技術基礎
第一節 顆粒的粒徑及粒徑分布
一、顆粒的粒徑
二、粒徑分布
三、平均粒徑
四、粒徑分布函式
第二節 粉塵的物理性質
一、粉塵的密度
二、粉塵的安息角與滑動角
三、粉塵的比表面積
四、粉塵的含水率
五、粉塵的潤濕性
六、粉塵的荷電性和導電性
七、粉塵的粘附性
八、粉塵的自燃性和爆炸性
第三節 淨化裝置的性能
一、淨化裝置技術性能的表示方法
二、淨化效率的表示方法
第四節 顆粒捕集的理論基礎
一、流體阻力
二、阻力導致的減速運動
三、重力沉降
四、離心沉降
五、靜電沉降
六、慣性沉降
七、擴散沉降
習題
第六章 除塵裝置
第一節 機械除塵器
一、重力沉降室
二、慣性除塵器
三、旋風除塵器
第二節 電除塵器
一、電除塵器的工作原理
二、電暈放電
三、粒子荷電
四、荷電粒子的運動和捕集
五、被捕集粉塵的清除
六、電除塵器結構
七、粉塵比電阻
八、電除塵器的選擇和設計
第三節 濕式除塵器
一、概述
二、濕式除塵器的除塵機理
三、噴霧塔洗滌器
四、旋風洗滌器
五、文丘里洗滌器
第四節 過濾式除塵器
一、袋式除塵器工作原理
二、袋式除塵器的壓力損失
三、袋式除塵器的濾料
四、袋式除塵器的清灰
五、袋式除塵器的選擇、設計和套用
六、顆粒層除塵器
第五節 除塵器的選擇與發展
一、除塵器的合理選擇
二、除塵設備的發展
習題
第七章 氣態污染物控制技術基礎
第一節 氣體擴散
一、氣體在氣相中的擴散
二、氣體在液體中的擴散
第二節 氣體吸收
一、吸收機理
二、氣液平衡
三、物理吸收
四、化學吸收
第三節 氣體吸附
一、吸附劑
二、吸附機理
三、吸附工藝與設備計算
第四節 氣體催化淨化
一、催化作用和催化劑
二、氣固催化反應動力學
三、SO催化氧化動力學方程
四、氣-固相催化反應器的設計
習題
第八章 硫氧化物的污染控制
第一節 硫循環及硫排放
第二節 燃燒前燃料脫硫
一、煤炭的固態加工
二、煤炭的轉化
三、重油脫硫
第三節 流化床燃燒脫硫
一、流化床燃燒技術概述
二、流化床燃燒脫硫的化學過程
三、流化床燃燒脫硫的主要影響因素
四、脫硫劑的再生
第四節 高濃度二氧化硫尾氣的回收與淨化
第五節 低濃度二氧化硫煙氣脫硫
一、煙氣脫硫方法概述
二、主要的煙氣脫硫工藝
三、同時脫硫脫氮工藝
四、煙氣脫硫工藝的綜合比較
習題
第九章 固定源氮氧化物污染控制
第一節 氮氧化物性質及來源
第二節 燃燒過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機理
一、熱力型NOx形成的熱力學
二、熱力型NOx形成的動力學——澤利多維奇(Zeldovich)模型
三、瞬時NO的形成
四、燃料型NOx的形成
第三節 低氮氧化物燃燒技術
一、傳統的低NOx燃燒技術
二、先進的低NOx燃燒器技術
第四節 煙氣脫硝技術
一、選擇性催化還原法(SCR)脫硝
二、選擇性非催化還原法(SNCR)脫硝
三、吸收法淨化煙氣中的NOx
四、吸附法淨化煙氣中的NOx
習題
第十章 揮發性有機物污染控制
第一節 蒸氣壓及蒸發
一、蒸氣壓
二、揮發與溶解
第二節 VOCs污染預防
一、VOCs替代
二、工藝改革
三、泄露損耗及控制
第三節 燃燒法控制VOCs污染
一、VOCs燃燒轉化原理及燃燒動力學
二、燃燒工藝
第四節 吸收(洗滌)法控制VOCs污染
一、吸收工藝及吸收劑
二、吸收設備
第五節 冷凝法控制VOCs污染
一、冷凝原理
二、氣態污染物的冷凝分離
三、VOCs的冷凝
四、冷凝類型和設備
第六節 吸附法控制VOCs污染
一、吸附工藝
二、吸附容量
三、多組分吸附
四、活性炭的吸附熱
第七節 生物法控制VOCs污染
一、生物法控制VOCs污染的原理
二、生物法處理VOCs工藝
三、生物法工藝性能比較及其套用前景
習題
第十一章 城市機動車污染控制
第一節 城市交通趨勢及影響
一、機動車保有量的增長
二、交通源對城市空氣污染的影響
第二節 汽油發動機污染物的形成與控制
一、汽油機的工作原理與污染來源
二、燃燒過程中污染物的形成
三、降低污染排放的發動機技術
四、汽油車尾氣排放後處理技術
五、曲軸箱的污染物排放與控制
六、燃油蒸發排放控制
七、汽油車排放污染控制的最新發展
第三節 柴油發動機污染物的形成與控制
一、四衝程柴油機的工作原理
二、柴油機污染物的形成過程
三、控制柴油機污染物排放的發動機技術
四、柴油車排氣後處理技術
第四節 新型動力車
一、電動汽車
二、燃料電池汽車
三、混合動力車
第五節 交通規劃與交通管理
一、城市交通的綜合規劃
二、城市交通規劃方法
三、關鍵的戰略措施
四、減少空氣污染的交通管理對策
習題
第十二章 大氣污染和全球氣候
第一節 溫室氣體和氣候變化
一、全球氣候變化問題
二、影響氣候變化的大氣成分
三、應對措施與策略
第二節 臭氧層破壞問題
一、大氣臭氧層的主要特徵和臭氧層破壞現象
二、平流層臭氧形成及破壞機理
三、臭氧層破壞的危害
四、消耗臭氧層的物質
五、臭氧層破壞的應對措施與策略
第三節 致酸前體物與酸雨
一、酸雨問題
二、致酸前體物
三、控制措施與策略
習題
第十三章 集氣罩
第一節 淨化系統的組成及系統設計的基本內容
一、局部排氣淨化系統的組成
二、局部排氣淨化系統設計的基本內容
第二節 集氣罩的集氣機理
一、吸入氣流
二、吹出氣流
三、吸入氣流與吹出氣流
四、吹吸氣流
第三節 集氣罩的基本類型
一、密閉罩
二、排氣櫃
三、外部集氣罩
四、接受式集氣罩
五、吹吸式集氣罩
第四節 集氣罩性能參數及計算
一、排風量的確定
二、壓力損失的確定
第五節 集氣罩的設計方法
一、密閉罩的設計
二、外部集氣罩的設計
三、槽邊集氣罩的設計
四、熱源上部接受式集氣罩的設計
五、吹吸式集氣罩的設計
習題
第十四章 管道系統的設計
第一節 管道系統壓力損失計算
一、管道內氣體流動的壓力損失
二、管道系統壓力損失計算
三、管道計算實例
第二節 管道系統布置及部件
一、管道系統布置
二、管道和部件
第三節 管道系統保溫、防腐和防爆
一、管道系統保溫
二、管道系統防腐
三、管道系統防爆
習題
主要參考文獻
附錄
附錄一 空氣的物理參數(壓力為Pa)
附錄二 水的物理參數
附錄三 枟環境空氣品質標準枠規定的各項污染物的濃度限值
附錄四 居住區大氣中有害物質的最高容許濃度
附錄五 車間空氣中有害物質的最高容許濃度
附錄六 現有污染源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
附錄七 新污染源大氣污染物排放限值
附錄八 幾種氣體或蒸氣的爆炸特性
附錄九 幾種粉塵的爆炸特性
附錄十 通常狀態下空氣的性質
附錄十一 常用的換算係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