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樓登高比賽

大樓登高比賽

大樓登高比賽(英語:Run Up,簡稱“登高賽”)是一種在高樓大廈裡面進行的爬樓梯競賽。由於在大樓內的樓梯間進行比賽階層的差距不一致,因此,國際上並沒有一種標準的規格來制定這種比賽的進行,但是,此項比賽卻成為馬拉松選手兵家必爭之地,這是因為此項比賽不但需要耐力,體能上也有一定的需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樓登高比賽
  • 英文名稱:Run Up
  • 簡稱:登高賽
  • 紀錄保持人:保羅‧魁克
簡介,比賽制度,安全問題,各國登高賽的發展,

簡介

目前,全球最知名的帝國大廈登高賽是世界上辦得最久的比賽,而台北101國際登高賽則是目前最高樓的登高比賽。

比賽制度

成績計算
大樓登高比賽通常都會在起點與終點樓層都設定計時區,如同馬拉松比賽一樣,採用感應計時的方式。參賽者進行比賽時,身邊必須要有計時配備,開始時先在起點感應,之後到達終點再感應一次,就是完成比賽,因此,成績的采計也就是看起終點感應時間的差距來定奪的,通常,第一個先完成比賽的選手,未必是冠軍,計時成績的結果才是最後排名的關鍵。
報名門檻
而為了安全的考量,如果高度差距過大時,通常就會設定參賽資格的門檻。以目前最高樓的台北101國際登高賽為例,該項比賽就設定了年齡限制與健康評估的規定,而且懼高症與心血管疾病者都不能報名參與這類比賽。
起跑方式
而起跑放人的方式也有差異,以帝國大廈登高賽為例,由於所有選手都有配掛感應晶片,因此,就比照ING台北國際馬拉松比賽的方式,將所有競賽選手集結後,同一時間就正式起跑;反觀台灣的登高賽,因為樓梯間的幅度距離較小,且顧及流量與安全問題,故採用“每隔一段時間(通常是5─10秒)放一位參賽者”的方法進行。

安全問題

參賽者的健康狀況
登高賽通常遇到的問題,除了膝蓋的損傷與疲勞期,另外就是心肺耐力,這兩項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膝蓋傷害
以生物力學角度而言,膝蓋承受上半部體重的壓力,加上樓梯幅度差的關係,因此,膝蓋的傷害,像是扭傷、肌腱炎、關節炎等症狀,也常常會在比賽中屢見不鮮,這也是為何參加比賽時,眾多選手在比賽前都特別注意膝蓋的保養。
心肺耐力
平常如保有運動習慣,心肺耐力這方面通常就會過關,但有時候未必如此,因為登高賽就比其他運動的負荷量大,有時候就會導致呼吸頻率混亂,如果再加上樓層內的通風設備不佳,極有可能會有休克意外。
以台灣為例,2003年9月21日,台北縣舉辦的新縣府大樓登高比賽中,就發生參賽者因為呼吸急促,在爬到22樓之後休剋死亡的案例。
樓梯間安全防護
高樓大廈通常是密閉空間居多,雖然有一定的空調設備,但在密閉狀態下,會不利於空氣的流通,而對選手來說,這種狀況會容易造成呼吸急促,進而有休克的危險。因此,在比賽時,通常會在固定的樓層開啟氣窗,讓空氣流通到各樓層,以避免二氧化碳濃度過高,導致休克的事故。
另一方面,為了避免意外的發生,通常相隔一定的樓層,都會配置醫療人員在樓梯間待命,以應付所有可能的突髮狀況,以及在固定樓層,都會像馬拉松比賽一樣,有設定水站與休息區,讓參賽者可以緩衝與調整,但通常老經驗的參賽者並不會使用到這類功能。

各國登高賽的發展

台灣
1994年10月16日,新光摩天大樓登高大賽開辦,創下台灣第一個企業開辦登高比賽的紀錄,雖然歷史悠久,但也先後被高雄85金典超越巔峰國際登高賽,以及目前世界上最高樓的登高比賽─台北101國際登高賽所取代。
澳大利亞
OzTrek的雪梨塔,在1990年起,第一次舉辦登高賽,共使用了1304個階梯;而位在墨爾本的利亞圖塔大樓,也有進行登高比賽的紀錄,該比賽則是1254階。
美國
1978年,美國的帝國大廈成為全球開辦登高大賽的先例,使用86層樓1576階進行比賽,至今已成為全球最知名的登高比賽,但僅限於國際級馬拉松選手報名參與,截至目前為止,已成功舉辦30屆。
參賽者中,不乏澳大利亞腳踏車手,也是目前可以在十分鐘內完成此項比賽的男子紀錄保持人保羅‧魁克(Paul Crake)、女子紀錄保持人梅爾(Andrea Mayr),還有德國知名馬拉松選手多德(Thomas Dold)。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