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村村委會(雲南省 五華區沙朗鄉轄區)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村村委會,屬於山區。距離村委會0.00公里,距離鎮1.20公里, 國土面積27.32平方公里,海拔1900.00米,年平均氣溫13.00℃,年降水量1100.00毫米,適宜種植稻穀、小麥、蔬菜等農作物。有耕地2714.00畝,其中人均耕地0.67畝;有林地35626.40畝。全村轄15個村民小組,有農戶1043戶,有鄉村人口4034人,其中農業人口4034人,勞動力2850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475人。2010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807.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32.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養、外出打工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村村委會
  • 行政區類別:行政村
  • 所屬地區:中國西南
  • 地理位置:雲南省昆明五華區
  • 面積:27.32平方公里
  • 人口:2097人
村情概況,簡介,自然資源,基礎設施,農村經濟,人口衛生,特色產業,村務公開,文化教育,基層組織,發展重點,

村情概況

水稻,疏菜作為開順村經濟發展的主產業,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村兩委成員以提升傳統產業發展為先導,又致力於發展瓜果,蠶桑,木材,白肉等市場的開發,目前開順村己成為全縣最大的白肉批發市場,村內建有金寨第一蠶種場,分布於西河,南橋,西莊,染坊四居民組,縣冷庫座落於南橋組。國家投入近二百萬元,為民眾購置的蔬菜大棚鋼架使我村的蔬菜生產上台階,成規模,現己成為大城關蔬菜生產基地。境內豐富的黃沙資源為大城關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在以水稻,蔬菜,瓜果,蠶桑種植,批發零售,木材收購,加工及外出務工為開順經濟發展主產業的今天,村兩委正在以穩健的步伐引領全體村民向小康生活邁進。
規劃在建的近10000平方米農貿市場必將成為開順經濟發展的助推劑,匯各路貿易,納八方之財。它的建成與投入使用將會使開順村民的收入再上一個新台階。

簡介

有耕地1426.30畝,其中人均耕地0.68畝;有林地1622.50畝。全村轄15個村民小組,有農戶567戶,有鄉村人口2097人,其中農業人口2097人,勞動力1406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人數1264人。2011年全村經濟總收入790.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656.00元。 農民收入主要以種植業為主。
轄大村、西村、大麥塘、大凹、苦葛箐5個自然村。現有農戶1043戶,鄉村人口4034人。
全村國土面積27.32平方公里,海拔1900米,年平均氣溫13℃,年降水量1100 毫米,適合種植水稻、蠶豆、蔬菜、花卉等農作物。全村耕地面積 2714 畝,人均耕地0.67 畝,林地35626.40畝。2009年全村經濟總收入380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232元。農民收入主要以二、三產業為主。

自然資源

全村耕地總面積2714 畝(其中:水田1881畝,旱地 833 畝),人均耕地 0.67 畝,主要種植水稻、玉米、小麥、蠶豆等作物;擁有林地 35626.40畝,其中經濟林果地852畝,人均經濟林果地0.21畝,主要種植桃子 等經濟林果;水面面積170.40畝,其中養殖面積53畝其他面積2481畝。有石灰岩等礦產資源。

基礎設施

截止2009年底,該村已實現通水、電、路、電視、電話五通。全村有1043戶通自來水。有1043戶通電,有1035戶通有線電視,擁有電視機農戶1035戶(分別占農戶總數的100 %、99.23 %和99.23 %);安裝固定電話或擁有行動電話的農戶數747戶,其中擁有行動電話農戶數678戶(分別占總數的72.6 %和65.9%)。
該村到鄉政府道路為柏油路;進村道路是柏油路面;村內主幹道均為硬化的路面。全村共擁有汽車107輛,拖拉機22輛,機車20輛。全村耕地有效灌溉面積為1881畝,其中有高穩產農田面積1200畝,人均高穩產農田面積0.3畝。
到2009年底,全村建有沼氣池的農戶3戶;裝有太陽能的農戶474 戶;建有小水窖57口。全村有5個自然村已通自來水、通電、通路、通電視、通電話;有 2個自然村已通路燈。該村農戶住房以土木結構住房為主,其中有661戶居住磚混結構住房;212戶居住磚木結構住房;有236戶居住於土木結構住房。

農村經濟

該村2010年農村經濟總收入183.50萬元,其中:種植業收入90.00萬元,畜牧業收入61.00萬元(其中,年內出欄肉豬1484頭,肉牛138頭,肉羊867頭); 林業收入3.50萬元, 第二、三產業收入20.60萬元, 工資性收入20.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018.00元,農民收入以種植業等為主。全村外出務工收入20.60萬元,其中,常年外出務工人數56人 ,在省內務工43人,到省外務工13人。

人口衛生

該村現有農戶307戶,共鄉村人口1267人,其中男性649人,女性618人。其中農業人口1267人,勞動力825人。  到2010年底,全村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0;參加農村合作醫療1230人, 村民的醫療主要依靠鄉(鎮)衛生院, 距離村委會衛生所0.00公里,距離鎮衛生院12.00公里。 人畜混居的農戶0戶。

特色產業

該村的主要產業為馬鈴薯,主要銷售往省外。2010年 主產業全村銷售總收入66.00萬元, 該村目前正在發展特色產業,計畫大力發展馬鈴薯產業。

村務公開

該村到2010年底,該村已簽定農業承包契約288份,農村土地承包面積3841.50畝,其中土地流轉面積0.00畝。是建立了農村公益事業建設“一事一議”制度,其中,一事一議籌資額 0.00 元(人均 元),一事一議籌勞1632個(勞均2個)。年末集體總收入0.00萬元,有固定資產0.00萬元,年末集體有收益0.00萬元,農村財務管理實行自行管理,定期開展村務公開,否成立了民主理財小組,主要以貼上公告、黑板報、會議等方式公開。

文化教育

該村建有國小1 所,校舍建築面積 1168 平方米,擁有教師17人,在校學生455人。整個行政村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455人,其中小學生334人,中學生121人。
全村業餘文娛宣傳隊 2 個,極大的豐富了村民的業餘文化生活。

基層組織

該村建有黨支部1個,共有黨員132人,少數民族黨員119人,其中男性黨員92人。女性黨員40人。
村委會由書記、主任、副主任等組成,下設 15個村民小組。
該村建有團支部1個,共有團員45人。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必須大力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不斷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的創造力、凝聚力和戰鬥力,為推進新農村建設提供堅強的組織保障。黨的領導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根本保證,以黨組織為核心的農村基層組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基礎和關鍵。大力推進農村基層組織建設,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堅強組織保證,對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具有重要作用。緊緊圍繞黨的中心任務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不斷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

發展重點

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該村存在的主要困難和問題是: 屬彝、苗、漢雜居村,基礎設施薄弱,經濟形式單一,種養業科技含量低,農民民眾科學文化素質低,衛生條件差,民眾就醫難,經濟發展後勁不足,民俗文化發展空間不大。。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該村今後的發展思路和重點是:樹立民眾的發展意識、機遇意識和創新意識,努力提升馬鈴薯種植業發展思路,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不斷加強以水、電、路、電視、電話為主的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民眾生活條件,不斷鞏固基礎教育,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強化村民自治管理體制,強化村民培訓教育,強化農村新經濟組織和協會建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