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

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出自《大方廣佛華嚴經》,在乾隆大藏經第25冊,大方廣佛華嚴經第十七卷第十六品。

乾隆大藏經中,華嚴經共三個版本,六十卷版、八十卷版和四十卷版,這裡引用的是八十卷版,唐于闐國三藏法師實叉難陀譯。

梵行品用精煉的語言導向第一義諦。應當反覆讀誦,靜心思維經意,如法修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
介紹,內容,

介紹

大方廣佛華嚴經梵行品
唐于闐國三藏沙門實叉難陀譯
爾時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薩言:佛子,一切世界諸菩薩眾,依如來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淨,從菩薩位,逮於無上菩提之道。

內容

法慧菩薩言:佛子,菩薩摩訶薩修梵行時,應以十法,而為所緣,作意觀察。所謂身、身業、語、語業、意、意業、佛、法、僧、戒,應如是觀,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若身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為非善,則為非法,則為渾濁,則為臭惡,則為不淨,則為可厭,則為違逆,則為雜染,則為死屍,則為蟲聚。
若身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行住坐臥,左右顧視,屈伸俯仰。若語是梵行者,梵行則是音聲風息,唇舌喉吻,吐納抑縱,高低清濁。
若語業是梵行者,梵行則是起居問訊,略說廣說,喻說直說,贊說毀說,安立說,隨俗說,顯了說。
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則應是覺,是觀,是分別,是種種分別,是憶念,是種種憶念,是思惟,是種種思惟,是幻術,是眠夢,若意業是梵行者,當知梵行則是思,想,寒,熱,飢,渴,苦,樂,憂,喜。
若佛是梵行者,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佛耶?識是佛耶?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耶?業行是佛耶?果報是佛耶?
若法是梵行者,為寂滅是法耶?涅槃是法耶?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不可說是法耶?無分別是法耶?無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不隨順是法耶?無所得是法耶?
若僧是梵行者,為預流向是僧耶?預流果是僧耶?一來向是僧耶?一來果是僧耶?不還向是僧耶?不還果是僧耶?阿羅漢向是僧耶?阿羅漢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若戒是梵行者,為壇場是戒耶?問清淨是戒耶?教威儀是戒耶?三說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闍黎是戒耶?剃髮是戒耶?著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耶?正命是戒耶?
如是觀已,於身無所取,於修無所著,於法無所住,過去已滅,未來未至,現在空寂。無作業者,無受報者,此世不移動,彼世不改變。
此中何法名為梵行?梵行從何處來?誰之所有?體為是誰?由誰而作?為是有?為是無?為是色?為非色?為是受?為非受?為是想?為非想?為是行?為非行?為是識?為非識?如是觀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無取著故,心無障礙故,所行無二故,方便自在故,受無相法故,觀無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為清淨梵行。
復應修習十種法,何者為十?所謂處非處智,過現未來業報智,諸禪解脫三昧智,諸根勝劣智,種種解智,種種界智,一切至處道智,天眼無礙智,宿命無礙智,永斷習氣智,於如來十力,一一觀察,一一力中有無量義,悉應咨問。
聞已應起大慈悲心,觀察眾生,而不捨離,思惟諸法,無有休息,行無上業,不求果報,了知境界,如幻如夢,如影如響,亦如變化。
若諸菩薩能與如是觀行相應,於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現前,初發心時,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