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說科學與哲學

大師說科學與哲學

暢銷美國二十年的科普讀物

犀利透視科學與哲學幾百年來的複雜關係

深入解讀計算機與複雜性科學帶來的新世界觀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師說科學與哲學:計算機與複雜性科學的興起
  • 作者:[美] 海因茨·R.帕格爾斯(Heinz R.Pagels) 
  • 譯者:牟中原,梁忠賢  
  • ISBN:978-7-5407-7925-2
  • 類別:科普讀物
  • 頁數:340
  • 定價:45.00
  • 出版社:灕江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7年4月 
  • 裝幀:平裝
  • 開本:32開
主要內容,作者介紹,編輯推薦,名家及媒體推薦,本書特色,目錄,書摘隨讀,

主要內容

若科學與哲學是互相遙望的兩岸,《大師說科學與哲學》恰好能化身為橋,連線兩大知識體系。本書作者帕格爾斯是英年早逝的傑出科學家,在四十九歲那年夏天遭遇山難,留下的這本著作,字裡行間充滿科學的思維、哲學的辯證,是理性精神最好的明證。
想探討知識的本質?聊聊心智與肉體如何連結?想知道“科學”到底是什麼?你都可以在本書找到答案。在帕格爾斯的帶領下,我們剖析笛卡爾的心與物,躍過牛頓的肩膀,穿越愛因斯坦的時空,棋戰圖靈的人工智慧,與高僧一同沉思……
在探索浩瀚的知識世界上,《大師說科學與哲學》將為你打造深入淺出的思路旅程!

作者介紹

作者/[美]海因茨·R.帕格爾斯(Heinz R.Pagels)
美國著名物理學家兼科學作家。曾任洛克菲勒大學副教授、紐約科學院執行董事兼執行長。除了科學家的身份,海因茨也積極參與公共事務,關心人權議題;曾任紐約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的評議委員,試圖使科學與人文不再有隔閡。海因茨的天賦在於能用簡單的表達解釋艱澀概念。
著作包括《宇宙密碼》(The Cosmic Code)、《完美對稱》(Perfect Symmetry),皆獲科學界一致讚賞。《大師說科學與哲學》則將科學討論帶往更高層次,除了預言複雜性科學對人類的影響,也討論了分道揚鑣的科學與哲學如何才能重新融合。
海因茨於1998年夏天,在前往阿斯本物理中心的路上遭遇山難,英年早逝,而其留世的《大師說科學與哲學》,仍繼續影響著我們的思想,成為不朽之作。
譯者/牟中原
出生於台灣基隆,台灣大學化學系畢業,美國華盛頓大學化學博士,台灣大學教授。曾獲世界科學院“化學獎”。研究領域包括:納米材料、界面化學、催化等。
著有學術研究論文約四百篇、專著《原住民教育》《物理化學實驗》;譯有《大師說科學與哲學》 《氫彈之父︰沙卡洛夫回憶錄1921~1967》 《人權鬥士︰沙卡洛夫回憶錄1968~1989》《周期表》。
譯者/梁忠賢
出生於台灣新竹,台灣成功大學化學系畢業,台灣清華大學化學碩士、台灣大學化學博士。

編輯推薦

西方思想將世界理解成二元的,即心和物的世界。這種二元論是對真實世界的割裂,也始終讓我們頭疼。我們能調和嗎? 最新發展的“複雜性科學”便是我們踏出的第一步。
科學早已探索了小宇宙和大宇宙,我們也大致清楚整個景觀。而尚未探討的處女地是“複雜性”。身體器官、腦、經濟、人口和進化系統、動物行為、大分子,這些都是複雜系統。這些系統之中,有些可以由計算機模擬計算,有些則除了自己本身之外,沒有任何東西能模擬它。科學家正以跨學科的方式來迎接“複雜性”的挑戰。
本書第一部分描述的是這個複雜性科學的一些主題,包括:生物組織原理的重要性、以計算法來看數學及物理過程、並行計算網路以及非線性動力學的重要性、對混沌的了解、實驗數學、神經網路和平行分配處理。
具有處理大量數據的能力以及模擬真實世界的計算機,提供了另一個觀察自然的視窗。正由於計算機所產生的知識與傳統工具不同,我們可能開始看到不同的東西,它提供了對真實不同的視角。我將描述一些計算機上的套用情形:模擬智慧、模擬分子的行為、建構真實生命與人工生命的模型、決定性混沌的發現、非線性系統、模擬進化、神經網路、玻爾茲曼機、實驗數學等等。這些套用所發展出來的技術將在商業界、財經界、法律界和軍事上有巨大影響,世界將隨之改變。
本書第二部分討論“複雜性科學”對科學哲學的影響。作者利用傳統哲學上的主題來討論物質實在的性質、認知的問題、心物問題、科學研究的特性、數學的性質、工具在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等。當我們通過神經科學、認知科學、計算科學、生物學、數學和人類學等等,深入了解心靈世界的意義是如何由物質支持和表現時,將會產生科學的新綜合體和嶄新的文明與文化世界觀。
作者相信率先掌握這種新科學的國家和人民,將會成為下一世紀經濟、文化和政治上的超級力量。

名家及媒體推薦

面對急遽變遷的世界局勢及環境變化,創新的科學研究是解決當前眾多棘手問題的重要基礎。如今精選各領域的科普著作為經典套書,不但可使讀者一窺歷久彌堅的大師風範,領略科學與人文和諧之美,更能啟發理性的思辨能力,為人類的永續發展持續追尋與努力。
── 著名科學家 翁啟惠
既有豐富的科學與哲學內涵,又表現出濃厚的自傳和逸聞色彩……
── 《紐約時報》
著名物理學家帕格爾斯,再次展現他那化繁為簡的獨特功力,把一頁頁複雜難懂的科學文獻,變成一篇篇簡潔雋永的散文。
── 《出版人周刊》
帕格爾斯對各種議題都有強烈見解,書中有許多有趣的洞見,值得科學家、計算機學家及未來學家好好思考。
──《圖書館雜誌》

本書特色

暢銷美國二十年的科普讀物
犀利透視科學與哲學幾百年來的複雜關係
深入解讀計算機與複雜性科學帶來的新世界觀

  
  1. 暢銷美國二十年的科普讀物。作者知識廣博,見解深刻,從一個科學家的角度解讀科學與人文的關係、科學改變世界的力量,以及新興的複雜性科學的潛力,與當前我國注重科技和創新的主旋律完全合拍。
2.內容既專業權威,又具有可讀性,除了豐富的數學、物理等學科的知識,更有對科學史、哲學史的廣泛涉獵。作者還善於講故事,將複雜的思想通過有趣的寓言或故事引導出來,實具大家風範。
3.“大學新知”叢書之一,其姊妹篇為諾貝爾化學獎得主羅德霍夫曼的《大師說化學》。本叢書多為針對大學生和普通讀者的普及暢銷類社科讀物,市場前景較好,可搭配推薦,連帶銷售。

目錄

前言 新世界觀
第1章 美麗的大蘇爾、塞尚的蘋果
第一部 複雜性科學
第2章 科學的新綜合體
第3章 秩序、複雜性與混沌
第4章 生命可以是如此非線性
第5章 模擬真實世界
第6章 聯結論與神經網路
第7章 錢賺得愈來愈快
第二部 哲學與反哲學
第8章 造物主的造物密碼
第9章 等待救世主
第10章 錯以腦為心的人
第11章 軀體從不說謊
第12章 向無限挑戰
第13章 創造的工具
第三部 結論
第14章 理性之夢

書摘隨讀

前言
新世界觀
西方思想將世界理解成二元的,即心和物的世界。這種二元論(dualism)是對真實世界的割裂,也始終讓我們頭疼。我們能調和嗎?
大多數自然科學家認為,整個宇宙都是根據人所能了解的自然律運行的。從它的開始到結束,從最小的粒子到最大的星系,都有一定的規則,沒有例外。地球上的生命被看成是複雜的化學反應:進化、分支之後,最後產生具有法律、宗教、文化的文明。我相信這種對自然世界的物質/還原主義(reductionalistmaterialist)觀點,基本上是正確的。
另外一些人,則認為自然只是存在於我們心中的理念,所有我們對物質實體(material reality)的思考都是超驗於這個實體的。按這種看法,藝術、宗教、哲學和科學形成了一個不可見的意義世界,而它源於心的秩序。這些人的信念和前述“物世界”的信念一樣強,我也相信這種強調以心認物的“超驗觀”是正確的。
這兩種世界觀(自然的和超驗的)顯然有深層的衝突。似乎“心”是超驗於“自然”的。但是,按照自然科學,那個超驗的實驗本身必須要有物質基礎,那么它必須遵守自然律。如何解決這個衝突,將是人類文明在未來數個世紀的課題。
一個很誘人的化解方法是將這二元歸於其中一元,並號稱解決。
拈花微笑的佛陀
傳說中,當佛陀面臨類似的問題時會拈花微笑。這無法由二元或非二元來解答,但是這種洞識(insight),為我們提供了探尋的出發點,而不是終點。
最新發展的“複雜性科學”便是我們踏出的第一步。
“複雜性科學”是什麼呢?科學早已探索了小宇宙和大宇宙,我們也大致清楚整個景觀。而尚未探討的處女地是“複雜性”。身體器官、腦、經濟、人口和進化系統、動物行為、大分子,這些都是複雜系統。這些系統之中,有些可以由計算機模擬計算,有些則除了自己本身之外,沒有任何東西能模擬它。科學家正以跨學科的方式來迎接“複雜性”的挑戰。令人驚訝的是,他們發現可以從簡單的規則產生複雜系統。
例如有一種計算機螢幕上的遊戲叫“細胞自動機”(cellular automata),螢幕上的點只是按簡單規則去演化排列,卻能產生很複雜的行為。換個角度看,宇宙中由原子排列成的三維空間細胞自動機,也已經進化出生命和文化。這所有的一切都可看成由簡單組件所進化出來的複雜系統。
本書第一部分描述的是這個複雜性科學的一些主題,包括:生物組織原理的重要性、以計算法來看數學及物理過程、並行計算網路以及非線性動力學的重要性、對混沌的了解、實驗數學、神經網路和平行分配處理。
沒有人能預測複雜性科學終將朝哪一個方向發展,但它預示科學的新綜合體很可能改變我們的物質世界觀。
新的世界觀
近三個世紀以來興起的現代科學研究工具,如顯微鏡、望遠鏡都是解析性的,它們促進了還原式的科學觀。按此觀點,處理最小物質的物理學是最基礎的學科。由物理原理可以導出化學定律,然後是生物學,依此建立階梯。這種自然觀並沒有錯,但它的確深受當時的工業和技術影響。
具有處理大量數據的能力以及模擬真實世界的計算機,提供了另一個觀察自然的視窗。正由於計算機所產生的知識與傳統工具不同,我們可能開始看到不同的東西,它提供了對真實不同的視角。我將描述一些計算機上的套用情形:模擬智慧、模擬分子的行為、建構真實生命與人工生命的模型、決定性混沌(deterministic chaos)的發現、非線性系統、模擬進化、神經網路、玻爾茲曼機(Boltzmann machine)、實驗數學,等等。這些套用所發展出來的技術將在商業界、財經界、法律界和軍事上有巨大影響,世界將隨之改變。
作為一種新的生產方式,計算機不但創造出努力追求知識並且融入社會的新人類,也讓人對知識有了新的想法。計算機轉變了科學,也帶來了新的世界觀。本書第二部分討論“複雜性科學”對科學哲學的影響。科學哲學前途堪虞,許多哲學家都認為它日薄西山,因而棄之不顧。過去,哲學是神學的婢女,在20世紀則為科學的娼妓,最後它差不多成為棄婦。像我這樣的科學家通常是反哲學的,拒斥讓哲學家解釋科學。但是過去並非如此。
幾十年以前,很多科學家,尤其是物理學家,經常討論科學哲學;時下的趨勢則由思想轉向行動。科學家從事的本行之外的活動,較傾向於道德問題而少涉及哲學。他們參與的活動包括環境、戰爭與和平以及人權。所以現在由我這么一個“反哲學者”撰寫有關科學哲學的文章,是需要一番解釋的。
讓科學哲學與科學再度整合
對科學活動的思考已經壁壘分明,一種是哲學的,另一種是經驗實證的。科學哲學和科學的分裂始於兩百年前的康德(Immanuel Kant),並且延續至今。我相信由於新的複雜性科學,這個分野在未來會比較不明顯。我欣然迎接這項發展。尤其是在認知科學(cognitive science)方面,哲學家和科學家也許要重新攜手合作。也許,科學哲學並未日暮途窮,而是將再度與科學整合,恢復到康德之前與科學的關係。
我不是哲學家,本書所提及的也算不上是哲學,因為其中的論證並不嚴密,我只是試著呈現“複雜性研究”帶給科學的新展望。我利用傳統哲學上的主題來討論物質實在的性質、認知的問題、心物問題、科學研究的特性、數學的性質、工具在研究中所扮演的角色等。
由於我身為物理學家,諸般觀點頗受訓練所左右。但是複雜性科學的一些最令人興奮的發展是在社會、經濟及心理行為方面。有趣的是,這個新科學的跨學科性質將超越傳統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鴻溝。有些人對此樂見其成,有些人則嗤之以鼻。
在我科學思考中重複出現的主題是“選汰性系統”(selective system)的想法。它是將達爾文—華萊士(DarwinWallace)的天擇想法,用到廣義的模式認知系統上。經驗科學是一種選汰性系統,它選的不是物種,而是有關自然的理論。經驗科學可被視為找尋宇宙不變律的選汰性系統。這樣的概念在生物學上已得到普遍套用;但它對社會科學和心理學的衝擊才剛開始——孕育的時間很久,但是產生的改變既深且巨,很多較傳統的科學家仍將抗拒它的來臨。
未來的第一線曙光
我想,心物二元論的問題,最後不是被解決而是消失於無形。以前認為很基本的問題就曾消失過:幾個世紀以前,自然哲學家曾爭辯“實質”和“外觀”的區分,後來經驗科學成熟後,這種區分就消失了。同樣地,“心”與“物”的涇渭分明也會隨著複雜性科學的興起而消弭。當我們通過神經科學、認知科學、計算科學、生物學、數學和人類學等,深入了解心靈世界的意義是如何由物質支持和表現時,將會產生科學的新綜合體和嶄新的文明與文化世界觀。
我相信率先掌握這種新科學的國家和人民,將會成為下一世紀經濟、文化和政治上的超級力量。本書的目的即在闡釋這個知識綜合體的雛形,並捕捉未來文明的第一線曙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