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師與中國:蕭伯納與中國

大師與中國:蕭伯納與中國

《大師與中國:蕭伯納與中國》是“大師與中國”叢書之一,由倪平編著。由著名文化學者、翻譯家賈植芳作序推薦!本世紀二三十年代,是中國知識界千載難逢的“黃金時代”。在那幕由知識分子主演的歷史大劇中,有一段饒有興味的插曲,這便是世界文學大師蕭伯納被中國知識界極其隆重地迎在中國遊歷講學。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師與中國:蕭伯納與中國
  •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 頁數:138頁
  • 開本:12
  • 定價:26.50
  • 作者:倪平
  • 出版日期:2012年1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02069520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大師與中國:蕭伯納與中國》編輯推薦:這位身材纖瘦的愛爾蘭文豪,有著縱橫古今語出驚人的議論,使讀其書的人,必生畏心。然而其為人,又是樸質無華的文人本色,也是很近人情守禮法的先生。

圖書目錄

蕭伯納在華經歷
蕭伯納小傳
來華之前
到印度、新加坡
到了香港
在上海吳淞口
在上海宋宅
與上海文化界見面
會見上海記者們
在北平
在中國的影響
蕭伯納在華言論
告中國人民
在香港的談話
在上海的談話
在北平的談話
蕭伯納來華的反響
蕭伯納
蕭伯納與女優的戀愛
蕭伯納老當益壯的感想
蕭伯納頌
誰的矛盾
看蕭和“看蕭的人們”記
《蕭伯納在上海》序
《蕭伯納在上海》:寫在前面
呸蕭的國際聯合戰線
《字林西報》的“幽默”
《大陸報》和蕭伯納的“不誠懇”
《大晚報》的不凡和難堪
日文上海《每日新聞》的卑污
俄國公主論蕭伯納
白俄報的義憤
政治的凹凸鏡
歡迎伯納·蕭
蕭伯納與高爾斯華綏
介紹蕭伯納
說真話
關於蕭伯納
蕭伯納來游中國
紳士階級的蜜蜂
談蕭伯納
蕭伯納論金錢
蕭伯納與美國
讀蕭伯納傳偶識
蕭伯納的幽默
我們對蕭伯納的希望
蕭伯納與宗教
歡迎伯納·蕭!
歡迎蕭伯納來聽炮聲
“無文化無組織”的民族出路
幽默·矛盾·蕭伯納
小丑乎?朋友乎?
飛游長城
一半兒恨他一半兒愛
關於蕭伯納
蕭伯納與青年
《魔鬼的門徒》譯序
附錄 關於蕭伯納的著譯書目
後記

後記

蕭伯納是世界著名的戲劇家。就思想而論,他是比較複雜的歷史人物:紅者認為他白,白者認為他紅,因而他常受到種種批評和攻擊;紅者認為他身上也有紅,白者認為他身上也有白,因而他又常常受到不期而遇的歡迎和捧場。從對他的喜、怒、哀、樂中,也不意曝光了自己的嘴臉和面目,因而魯迅說他是一面鏡子,是一面平面的大鏡子。
十分感謝河北人民出版社王靜先生約我寫這部書,使我有機會到當年的報刊上去摸了摸,這才發現我們過去對蕭伯納到中國的前前後後,了解並不完整,例如蕭伯納的輪船不是17日而是16日就到上海吳淞口的,同輪來的人都上岸住進了查理飯店(今浦江飯店),而蕭伯納卻賴在輪船上,以至宋慶齡女士乘了小輪去探望,原來是蕭伯納夫人不想上岸,他也就陪著。經宋慶齡勸說,他同意第二天登入。宋慶齡第二天一早才又去接他。對於他在中國的言論,這次我也,摸了摸,記錄在《蕭伯納在上海》一書中的,約只占他所說的言論的十分之三。這次就補上了約十分之七。關於蕭伯納的文章,歡喜他也好,討厭他也好,半歡喜半討厭也好,過去有不少遺漏,如蔡元培、田漢等大名人的文字,這次算是補上了不少。
必須說明的是,我在寫蕭伯納小傳時,主要參考了赫理斯的《蕭伯納傳》(黃嘉德譯)。赫理斯是蕭伯納的朋友,他在寫蕭的傳記時像在寫自己的回憶錄,文字就難免東拉西扯。但這部傳記可靠,赫理斯剛剛寫成,就告別了人世,是經蕭伯納整理修改後才出版的。裡面有不少挖苦、嘲笑蕭伯納的內容,讀者看了很為蕭伯納不平,問蕭伯納當初為什麼不把它刪去,蕭答這些內容是他自己加上的。當然,我參考這部傳記,主要是撈了點傳記材料,俏皮話之類一概沒有奉。錄。我在寫蕭伯納戲劇的內容概要時,除參考了這些戲劇的中譯本的譯者序跋之外,還參考了《中國大百科全書》。我沒有全讀蕭伯納的作品,如果全讀後再下筆,這本小書恐怕到明年也未必寫好——蕭伯納的大部分作品還沒有中譯本呢!
希望這本小書,能使中文的讀者多少了解一些我們這位多愁善思而又快活樂天的戲劇家——蕭老頭! 倪平

序言

中國歷來被看做是一個閉關鎖國的老大帝國,在對待外來文化方面總是拒絕多於吸納,中國的落後,也一直被與這個民族性自然掛起鉤來。這種認識實際上是誤解,因為在中國歷史上,我們的民族心理並不完全表現為保守和封閉,而一直也是開放的,像周穆王西巡會王母,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張騫出使西域,開闢聞名世界的“絲綢之路”,“白馬東來”把印度佛教輸入到中國,等等,都是中華民族一直在以開放的心態在世界上尋找自己的朋友,謀求與世界交流的具有說服力的證據。特別是到了近代,在西方列強的直接刺激下,中國更是以前所未有的積極態度,開始了讓西學東漸的艱難進程。從某種程度上講,中國近現代史實際上就是一部中西文化交流史。自晚清“西學東漸”以來,在中國人面前展現的就是一個新穎奇異、生機勃勃的西方文化景觀,自此以後,可以說中國文化、文學發生的任何變化都與外來的刺激分不開。特別是發端於1917年的中國新文化運動,更是把這種交流變成一種常規,一種習以為常的文化的切磋。就是在當時開放性的文化環境下,中國知識分子開始睜開眼睛看世界,以大膽拿來的態度,如饑似渴地接待西方從文藝復興一直到20世紀出現的各種外來文化,包括西方現代派哲學、文學思潮和理論。在這樣的基礎上,他們基於自身所繼承的傳統文化的影響,創造性地把中西文化融合成一種全新的文化樣式,一種既不完全等同於西方文化也不完全等同於傳統文化,而是屬於一種新的歷史範疇的新文化。觀察和研究中國新文化和文學運動,如果不以外國文化文學作為參照系,就很難真正認識中國新文化文學的基本品格。
要了解就需要先介紹。國外的思想學術著作車載斗量地被翻譯過來,國外出現的任何新思想、學術思潮都在以最快的速度被介紹過來,很多當時在國內外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滿懷崇敬之情學習西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並在西方歷史上或現時的思想家中尋找自己的偶像,直接拜師學藝或自認為私淑弟子,如徐志摩私淑羅素,胡適私淑杜威,他們還創造種種條件,讓自己的老師來到中國進行遊歷和演講,杜威、羅素、泰戈爾、蕭伯納就是在二三十年代到過中國並對中國思想文化產生過很大影響的外國思想家,而中國國內有不少知識分子也藉此大肆宣傳他們的思想和學術,如出過什麼“杜威五大演講”“羅素月刊”,而且陪同他們在中國各處遊覽,演講,交流,極大地推動了中國思想文化的建設。在中西文化的這種生動的交流活動中,中國思想文化界逐漸形成了兩種主要思想流派,即“西化派”和“傳統派”,後者也稱“東方文化派”。“西化派”的主要代表是胡適與陳獨秀。新文化運動的根本目標就是推翻中國傳統文化,但以什麼武器來批判中國傳統文化?將來的新文化到底是什麼樣子?在胡適和陳獨秀的心目中,實際上也是在當時許多人的心目中,這個未來的中國新文化的圖景就是西方文化圖景。陳獨秀1918年就斷然宣布:“若是決計革新,一切都應該採用西洋的新法子,不能拿什麼國粹、什麼國情的鬼話來搗亂。”(《今日中國之政治問題》,《新青年》第5卷第1號)而胡適則更直截了當地聲明:“我很明白地指出文化折中論的不可能。我是主張全盤西化的。”(《編輯後記》,《獨立評論》第142號)與此相對,以梁啓超、辜鴻銘、梁漱溟等為代表的東方文化派則受羅素、泰戈爾的影響,認為“西洋文明已經破產”,東方文明將成為拯救世界的精神武器。這兩種力量一直在進行著爭論,在杜威、羅素、泰戈爾、蕭伯納來到中國之前就一直在進行著爭論,而這些外國思想家的到來只是加劇或重新引發這樣的爭論而已,爭論的最終目的還是什麼樣的文化可以強國,而五四以來的中國東西文化之爭本來就不是什麼真正的文化之爭,所以對任何外來的思想家,國人都希望他們能帶來一種拯救中國的靈丹妙藥。這樣,當帶著這種先入之見歡迎或反對這些外國思想家時,就都不由自主地具有某種盲目性,而對他們的思想學術本身並沒有什麼深入的了解。
就以泰戈爾為例,對他的到來,國內文化界就形成了兩種主要的相互對立的力量,一派毫無保留地歡迎,一派毫不留情地驅逐,爭論的中心就是東西方文化孰優孰劣,而在泰戈爾到華前,國內思想界已就這個問題爭論得熱熱鬧鬧了,如著名的“科學玄學大論戰”,但他的到來使這種論戰更激烈起來,原因是歡迎者和反對者都把他看成某種力量的代表,甚至某種政治勢力的代表,梁啓超、徐志摩把他當做可居的奇貨,竭力以他來抬高自己的身價,而激進知識分子和共產黨知識分子則把他看做消解人民的革命意志的有害人物進行攻擊,大家都忙得不亦樂乎,但他們所歡迎或反對的都談不上是什麼思想和學術。當然,出現這種令人遺憾的現象是受著特殊的時代背景的制約的,只不過當我們回過頭來看這段歷史時,總為這些本該富有成就的文化交流竟弄得不歡而散而深覺惋惜。
然而不容否認,這些論爭客觀上對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是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的。時至今日,中國與世界的聯繫越來越密切,任何民族的東西都很快會變成世界的,在人們驚嘆世界如此之小的時候,在我們正加大力度搞經濟建設,不斷與世界進行交流和對話的今天,我們再回顧這段歷史,無疑會對我們有很好的借鑑作用。無論何時,我們吸收外來東西,目的無非就是為了使國家更加強大、進步,但在實際的接觸和交流過程中往往會發生一些讓我們這些後來人覺得難以理解的事,這是很正常的,交流總是伴隨著誤解,關鍵是這些誤解應該為我們這些後來者引以為戒,不再重犯,我們研究歷史、回顧歷史,這就是一個主要目的。
從這個角度講,河北人民出版社選擇在五四之後曾訪問過中國並對中國思想文化界產生了很大影響的杜威、泰戈爾、蕭伯納與中國的文化交流為主題,編輯出版了這套“大師與中國”叢書,從中西文化、文學交流的角度研究他們在中國與中國思想文化界的交流以及他們的思想在中國思想文化界的影響以及一些值得吸取的歷史教訓,這對我們目前的。思想文化建設和中外文化交流事業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工作。叢書共三部,每部書主要是以大量的翔實材料,梳理了他們的思想學術在中國的傳播經過以及他們本人在中國的遊歷和中國思想文化界的不同反應,另外還收錄了他們在中國的演講,以及圍繞他們的來華中國思想文化界的爭論文章,最後還收有中國翻譯的他們的作品目錄以及國內的研究文章目錄。這是一項踏踏實實的研究工作,不但有文學價值,而且有史學價值。這些書的作者都是在文學研究領域已經有所成就的中青年學者,都受過正規的學術訓練,所以對歷史事件的把握和分析都能既符合歷史事實,又有獨到的見解,這都是讓我這個文藝戰線上的老兵感到欣慰的,所以當編輯讓我為這套書寫點話時,我就毫不猶豫地答應了。上面隨想隨寫了這些話,算是我的一點體會,希望在經濟浪潮的衝擊下,以後還會出現越來越多還肯老老實實寫、出老老實實的書的研究者和出版社。
賈植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