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嶺山鎮

大嶺山鎮

大嶺山鎮,隸屬於廣東省東莞市,位於東莞市中南部,南部分別與深圳市的羅田村和東莞市的長安鎮接址,西南與虎門鎮相連,西至西北分別與厚街鎮南城區(篁村)、東城區(附城)相接,北到東北與寮步鎮相連,東至東南與大朗鎮相鄰。

截至2013年,大嶺山鎮面積110平方公里(包含松山湖高新科技產業園征地部分),轄21個村和2個社區。戶籍人口4.65萬人,常住人口28.21萬人。

大嶺山鎮曾被評為中國家具出口第一鎮、中國家具出口重鎮,也是國家衛生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國家級生態鄉鎮。

2018年10月,入選“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前100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嶺山鎮
  • 外文名稱:Dalingshan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廣東東莞
  • 下轄地區:21個村,2個社區
  • 政府駐地:大嶺山鎮德政街
  • 電話區號:0769
  • 郵政區碼:523820
  • 地理位置:位於東莞市中南部
  • 面積:95平方公里
  • 人口:28.21萬(2013年)
  • 方言東莞話客家話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森林公園,東江縱隊紀念館
  • 車牌代碼:粵S
  • 東莞名人王志東
歷史沿革,建國前,建國後,區劃,地理環境,位置,地質地貌,土壤,氣候特徵,自然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礦產資源,經濟,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科技事業,教育事業,文化事業,醫療事業,社會保障,交通,特產,莞香,荔枝,旅遊景點,歷史人物,

歷史沿革

建國前

原始社會的晚期—新石器時期(1萬年前-4000年前),已有人在大嶺山地域內過著狩獵的流動生活。
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寶安改為東莞,縣治從南頭移遷到涌(即今莞城),將原南頭寶安縣治改為東莞郡治。大嶺山地屬東莞。
大嶺山全景大嶺山全景
南宋高宗紹興22年(1148年),分東莞的香山鎮立為香山縣(即今中山市)。此時,先後有梅林、太公嶺、大塘、顏屋、楊屋、元嶺、馬蹄崗等村落。馬山廟在北宋時已建立。
元代設廣州路總管府,領縣有七:南海、番禺、東莞增城、香山、新會、清遠。
明太祖洪武元年(1308年)大嶺山仍屬廣州府的東莞縣。
明萬曆元年(1573年),東莞縣屬新安縣(即今寶安縣、縣治在南頭)。此時,大嶺山鎮仍屬東莞縣
大嶺山鎮大嶺山鎮
清代道光20年(1840年),大嶺山地區的建制與清代同。
建國前(1912年-1949年),東莞縣屬粵海道,後屬中區綏靖委員會公署。
1934年,大嶺山鎮地屬第七區,(包括附城、篁村、寮步一部分及大嶺山全部地域)。村落有:大松朗、矮嶺冚、大塘、水浸朗、雞翅嶺、馬蹄崗、新塘、太公嶺、百花洞、梅林、連平段、大片尾、坑尾、三家村、元嶺及金桔農場、底下埔兆豐農場、月山農場、沙井嶺農場。
1946年,大嶺山鎮地屬第三區。包括金桔鄉(由大沙、金桔、犀牛陂等小鄉在當年8月併入)、濂平鄉(由連平和厚街的環治、篁村的楊西等小鄉併入)、懷德鄉之大塘、水朗兩村。
1948年至1949年,大嶺山鎮包括第一區的濂平鄉、第三區的金桔鄉,第五區的懷德鄉一部分,其中濂平鄉包括:第六保的新飛鵝,第七保(大石板、連平圩、髻嶺、上高田、下高田),第八保(大灣、新屋場、畔山),第九保(大王嶺、油古嶺、瓮窯);金桔鄉包括:金桔嶺的第一保、第二保、第三保(含並朗村),第四保(含下虎山、梅林葉屋、月山)。第五保(大片尾),第六、七保(矮嶺冚),第八、九保(馬蹄崗),第十、十一保(新塘),第十二保(大塘朗、大坑),第十三保(上底、福田),第十四保、第十五保(浮竹山),第十六保(小坑),第十七保(長坑),第十八保(黃公坑、甘屋村、連塘頭、水車嶺、坑尾、小洞),第十九保(元嶺),第二十保(寶陂),第二十一、二十二保(犀牛陂),第二十三保(楊屋村),第二十四保(楊屋、水圍、顏屋、坑尾),第二十五保(楊屋),第二十六保(雞翅嶺),第二十七保(大沙、景山),第二十八保(大沙圩、橋頭、長鎮嶺、龍山、龍崗、黃沙坑),第二十九保(太公嶺、梅林、鄺屋),第三十保(百花洞)懷德鄉的第十二、第三、第十四保(大塘),第十五保(水朗)。

建國後

1950年上半年,區鄉調整後,大嶺山境內劃為二區。包括:犀楊鄉(楊屋、顏屋、犀牛陂、寶陂、大磡)。塘朗鄉(大塘、水朗)。金馬鄉(金桔、新塘、馬蹄崗、葉山、下虎山)。大沙鄉(景山、大塘朗、雞翅嶺、元嶺、龍山、太公嶺、矮嶺冚、大片尾、龍江)。連平鄉(大王嶺、上油古嶺、下油古嶺、瓮窯、百花洞、大灣、梅林、大石板、連平圩、新屋場、畔山、髻嶺、上高田、下高田、舊飛鵝、新飛鵝)。
1952年8月,土改期間,區鄉變化調整後,大嶺山鎮境內仍為二區。包括:金桔、馬蹄崗、塘朗、矮嶺冚、楊屋、連平等鄉。1953年1-3月間,東莞縣劃分為15個區後,大嶺山鎮內撤銷二區建立三區。包括馬蹄崗、金桔、連平、矮嶺冚。一小部分為九區。包括塘朗、楊屋。
1953年5月,土改複查後,區鄉調整,大嶺山鎮內,大部分屬三區轄,小部分屬十區轄。三區包括矮嶺冚鄉(龍江、龍山、太公嶺)。馬蹄崗鄉(馬蹄崗、新塘、元嶺、大塘朗、大坑)。金桔鄉(金桔、景山、下虎山、雞翅嶺)。連平鄉(連平、大石板、百花洞、上油古、下油古、大王嶺、舊飛鵝、髻嶺、梅林、下高田、上高田、大環、新飛鵝、大片尾、新屋場、畔山、瓮窯)。十區有楊屋鄉(楊屋、石嶺仔、魚嶺、顏屋、水界嶺、草塘、長山英、坑尾、官陂)。塘朗鄉(大塘、水朗)。
1954年7月1日,區鄉變化,將原來十區的楊屋、塘朗兩鄉,再劃入三區。
1957年12月26日,大嶺山鎮仍為第三區(寮步區)所轄。在東莞縣分為37個大鄉時,大嶺山區境內並為金桔大鄉。包括楊屋、塘朗、矮嶺冚、金桔、馬蹄崗、連平、犀牛陂等小鄉。
1958年3月28日,金桔大鄉改為大沙大鄉。
大嶺山——青山綠水 美好家園大嶺山——青山綠水 美好家園
1958年9月20日,大沙大鄉併入寮步大鄉,10月1日,成立寮步人民公社。此時大嶺山境內有:連塘營(大塘、水朗、楊屋、顏屋),大嶺營(大嶺、矮嶺冚、大片尾、百花洞),大沙營(大沙、金桔、雞翅嶺),嶺東營(連平、舊飛鵝、梅林、太公嶺、大環、大地),駿馬營(馬蹄崗、大塘朗、新塘),上游營(大嶺山農場、元嶺)。
1961年6月21日,由寮步人民公社析出大嶺山人民公社。包括:大塘朗、馬蹄崗、新塘、金桔、雞翅嶺、大沙、連平(含舊飛鵝)、梅林、大環、百花洞、太公嶺、大片尾、矮嶺冚、大嶺、水朗、大塘、楊屋(含顏屋)、農場(含元嶺)、下高田等19個大隊。
1964年7月1日,在原來19個大隊的基礎上,分為21個大隊,元嶺從農場分出來,顏屋從楊屋分出來。
1968年11月,大嶺山公社將原來21個大隊調整為14個大隊。包括:大塘朗、馬蹄崗、新塘、金桔、大沙(含雞翅嶺)、、農場、元嶺、向東(即矮嶺冚、含大片尾、月山)、大嶺、大地(含百花洞、大地、太公嶺、梅林、大環)、連平(含舊飛鵝)、楊屋(含顏屋)、大塘、水朗。
1979年大嶺山公社將14個大隊又調整為22個大隊及一個圩鎮居民委員會。即大塘朗、馬蹄崗、新塘、元嶺、金桔、大沙(含龍山、下虎山)、雞翅嶺、連平、梅林、大環、百花洞、太公嶺(含龍崗)、大片尾、矮嶺冚(含月山)、大嶺、水朗、大塘、楊屋、顏屋、農場、舊飛鵝、下高田(大地)和圩鎮居民委員會(含龍崗村)。
1983年11月撤社建區,大嶺山公社改稱為大嶺山區,設區公所。1984年5月,大隊改為鄉,成立鄉人民政府。圩鎮居民委員會(含龍崗村)改稱為“大嶺山鎮人民政府”(鄉級)。
1986年11月,撤區建鎮,成立大嶺山鎮人民政府,將原來23個鄉鎮級人民政府改稱為22個管理區及大嶺山圩鎮居民委員會。
獲得獲得
1999年6月,撤區(管理區)設村(民委員會),將22個農村管理區改稱為村民委員會,即大塘朗、馬蹄崗、新塘、元嶺、金桔、大沙、雞翅嶺、連平、梅林、大環、百花洞、太公嶺、大片美、矮嶺冚、大嶺、水朗、大塘、楊屋、顏屋、農場、舊飛鵝、下高田(大地)村民委員會,大嶺山圩鎮居民管理區稱為大嶺山圩鎮居民委員會,與村同級。
2004年7月開始,大嶺山鎮進行了農村體制改革,實行農村股份制,撤村改社區,至2005年底,成立了農場社區、大嶺山社區兩個社區,其餘21個村民委員會將逐步改制為社區。

區劃

截至2013年,大嶺山鎮下轄2個社區,21個村。分別為大嶺山鎮大嶺山社區、農場社區、馬蹄崗村、連平村、新塘村、楊屋村、大環村、大嶺村、大片美村、金桔村、梅林村、大沙村、元嶺村、大塘村、矮嶺冚村、大塘朗村、雞翅嶺村、下高田村、百花洞村、舊飛鵝村、水朗村、顏屋村。

地理環境

位置

大嶺山鎮,總面積110平方公里(包含松山湖高新科技產業園征地部份), 位於北緯22°51′—22°57′,東經113°46′—113°52′之間,南部分別與深圳市的羅田村和該市的長安鎮接址,距深圳市區75公里;西南與虎門鎮相連,距虎門港25公里;西至西北分別與厚街鎮、南城區(篁村)、東城區(附城)相接,距東莞市中心18公里,距廣州市85公里。北到東北與寮步鎮相連,距石龍鎮27公里;東至東南與大朗鎮相鄰,距常平(東莞東站)28公里。靠近珠江口東岸,處於廣州市和深圳市經濟走廊中間,庇鄰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

地質地貌

大嶺山鎮南到西南以及西北的邊緣地帶,分布著海拔100米至530米的山嶺數百個。以馬鞍山、蓮花山、大嶺山(大鼓頂)、飛鵝嶺、黃婆帳等為主要山峰,峰巒起伏,連綿不斷,構成占全鎮總面積25%的西南和西北山地。地勢邊緣,為海拔100米上下,形如饅頭的小山丘,星羅棋布。山丘與山丘之間均為緩坡沖積而成的梯級旱地或水田。這種地形,構成大嶺山鎮的丘陵地貌。改為:構成占全鎮總面積25%的西南和西北山地。地勢邊緣,為海拔100米上下。山丘與山丘之間均為緩坡沖積而成的梯級旱地或水田。這種地形,構成大嶺山鎮的丘陵地貌。在黃沙河沿岸,有海拔15米至30米之間的埔田:大片尾埔、秦山埔、浪尾埔、大沙汾埔、蕉簡埔、禾坑埔、楊家陂埔。這些埔田稱為大嶺山鎮的“小平原”。

土壤

全鎮水田、旱地和山地的土壤,均屬亞類,水田主要是由谷底沖積物和緩坡沖積物耕作而成。旱地土壤,在土屬分類中,分為赤紅壤、砂岩赤紅壤、混合岩赤紅壤、花崗岩赤紅壤。成土母質主要屬赤紅壤砂岩赤紅壤,而山地土壤多為赤紅壤。

氣候特徵

大嶺山鎮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氣候。靠近南海沿岸,珠江口以東,受季候風影響,最高溫度33℃,最低溫度3-4℃,偶有霜凍和冰凍。平均溫度22℃。月平均溫度22℃以上的有7個月(4-10月),其中7-8月平均在28℃以上。無霜期350天以上。年日照時間200天以上。氣溫逐漸升高,夏天最高氣溫記錄有37-38℃,甚至40℃。
荔枝荔枝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05年,國土分局統計,大嶺山鎮土地面積16.5萬畝。土地利用構成是:耕地面積5251.86畝;果園地面積11308.49畝;工業、商住占地51197.6畝;林地57l78畝;綠化草地2467.23畝;交通用地3356.9畝;水域占地1997.29畝;其他農業用地5991.79畝;未利土地4491.42畝;松山湖徵用21759.42畝。

水資源

大嶺山鎮水資源可分為地表水和地下水兩部分。賦水性較好,加上大嶺山靠近珠江口,地下水位偏高。地下水類型屬清水淺層地下水。

礦產資源

硫鐵礦,礦源分布在小蓮花山西北面土名銅坑的半山腰間;烏礦,礦源分布於大嶺山鎮西北方舊飛鵝村後色鵝山後段西北山半腰處;陶土(又稱鉀長石,當地人稱白坭),分布在矮嶺冚村東南約一公里的“白坭山”及大環村西側的老虎岩水庫(管養室駐地),矮嶺冚村所出j陶土為青白色粉狀。質量較好.老虎岩山的陶士呈黃褐色的粉砂狀。

經濟

綜述

2013年,大嶺山鎮實現生產總值148.5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53.4億元,各項稅收總額24.4億元,鎮本級可支配財力11.8億元,各項銀行存款餘額148.7億元。
2014年大嶺山鎮實現生產總值(GDP)167億元,同比2013年增長8.2%;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4億元,增長8.8%;各項稅收總額27.8億元,增長13.7%;鎮可支配財力11.8億元,增長1.7%;外貿進出口總額46.9億美元,增長9.9%,其中出口總額27.2億美元,增長15.6%。

第一產業

大嶺山鎮商品農業發達,已建成荔枝、蔬菜、生豬、三鳥、水產五大商品農業基地,為發展外向型和城郊型農業打下了良好的基礎。2002年荔枝總產量2493噸,蔬菜總產量15165噸,上市生豬8萬頭,上市三鳥9萬隻,農業總產值1.3億元。2013年,大嶺山鎮農業業生產總值為2663萬元。

第二產業

大嶺山鎮是亞太地區規模最大的家具製造基地,截至2013年,全鎮320多家家具企業,其中,擁有上市公司3家,投資超億元企業19家,超5千萬元28家。
2014年,大嶺山鎮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4億元,增長8.8%。全年所有重大建設項目前期工作計畫完成率、年度投資計畫完成率、新開工項目開工率均100%完成。

第三產業

2010年,大嶺山鎮完成2010-2020年商業網點規劃,大力發展房地產業、汽車服務業、商貿零售業、餐飲娛樂業等,第三產業對全鎮經濟的拉動力不斷增強。房地產業良性發展,推動一批房地產項目開發建設,商品房銷售金額增長16.3%。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9億元,增長23.7%。2012年,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7億元,比上年增長9.3%。2013年,大嶺山鎮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25億元,增長9.79%

社會事業

科技事業

2014年,大嶺山鎮新增國家高新技術企業10家,市首批創新型企業2家,推動10家企業設立研發機構,新增授權專利682件,新增省著名商標2個,全鎮現有各類名牌名標共33個,位列全市第5名。成功引進東莞華中科技大學製造工程研究院孵化器項目,著力打造高端家具製造專業孵化器,為大嶺山鎮家具及其他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撐。

教育事業

截至2014年,全鎮有幼稚園10所(公辦1所,集體2所,民辦7所),在園幼兒2717人;公辦國小6所,在校學生 8172人;公辦中學3所(完全中學、初級中學、職業技術學校各1所),在校學生5160人(普通高中733人,職業高中893人,國中3534人)。全鎮公辦中國小學生總數為13332人。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民辦學校1所(九年一貫制),在校學生2200人。全鎮中小學生總數15532人(戶籍學生8873人,非戶籍學生6659人)。近年來全鎮教育水平不斷提高,市以上等級學校有6所,其中1所為省一級學校,5所為市一級學校,等級學校的占有率為66%。還有2所市一級幼稚園,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是市級示範鄉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職業技術學校是市的重點職中。

文化事業

截至2014年,新建文化廣場14個,公共文化設施占地面積47.8萬多平方米;啟動馬山廟道教文化風景區的開發;舉辦首屆紅色文化節;推動莞香生產與製作技藝等成功申請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雞翅嶺村成功創建“廣東省女兒香文化之鄉”。打造合唱名鎮,創作大型交響合唱《大嶺山之歌》及歌曲《夢·鄉情》等優秀作品,並獲國家、省級重獎。

醫療事業

2008年,鎮財政投入1600萬元,建立由鎮財政全額撥款公益性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下設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7個衛生服務站,開展健康教育和常見病、多發病的診療工作。

社會保障

2014年共發放救助金628.5萬元,投入110.8萬元推進22戶困難家庭保障住房建設。紮實推進就業服務,全鎮應屆大學畢業生就業率100%。創新改革醫療衛生服務,將社衛中心委託大嶺山醫院代管;在水朗、元嶺兩村試點開展家庭醫生式服務,2270人簽約服務、簽約率96%。

交通

新107國道、石大路、厚大路、連馬路橫貫全鎮。常平火車站、虎門港口就在近旁,跟深圳寶安機場、廣州白雲機場也只是40分鐘以內的路程,是東莞南部重要的交通樞紐。
暢通的道路暢通的道路
大嶺山,是東莞的交通中樞,一零七國道,石大路,厚大路三條一級公路橫貫全鎮,廣深珠,莞深,常虎,龍大四條高速均在鎮裡設有出入口,距廣州國際機場,深圳寶安機場,虎門港,東莞火車站等口岸均在一小時車程之內。

特產

莞香

莞香(樹)是東莞特有的珍貴特產,品位高、經濟價值大,自元明兩代以來在東莞已是內庭貢品。故而當時莞邑地區廣泛種植,但以大嶺山最為出名。大嶺山鎮明代以前已廣泛種植,以雞翅嶺、龍崗,馬蹄崗、金桔、大沙、梅林、百花洞一帶較為知名。
莞香樹莞香樹

荔枝

大嶺山鎮是傳統的荔枝種植基地,特優品種“糯米糍”曾榮獲92年首屆全國農產品博覽會金質獎,桂味荔枝也獲97年農博會名牌產品,2013年,大嶺山鎮有荔枝種植面積5526畝,廣東省荔枝生產無公害示範基地1000畝,省無公害荔枝生產基地400畝。
荔枝荔枝

旅遊景點

東江縱隊紀念館
廣東東莞東江縱隊紀念館位於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大王嶺村,是展示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歷史的專題紀念館,第四批全國青少年教育基地。廣深高速、 107國道轉厚大公路可達,距東莞市區約15公里,是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
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是廣東省東莞市大嶺山鎮一處原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東江縱隊第三大隊機關所在地的建築群體,屬於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
該舊址包括9處文物點。其中第三大隊大隊部、會議室、大家團結報社、交通站、糧食加工場、操場6處抗日舊址位於大王嶺村,醫務所、中山書院、連平聯鄉辦事處3處舊址分別位於瓮窯村、油古嶺村和連平髻嶺村。
大嶺山森林公園
大嶺山森林公園位於東莞市南部,珠江口的東北部,是市政府打造生態綠城的市屬重點工程,總占地74平方公里,橫跨虎門、厚街、長安、大嶺山四鎮和大嶺山林場。
大嶺山鎮入口廣場的建設工程占地面積111.8畝,周邊控制面積316.85畝,涉及我鎮山林面積3萬多畝,包括大嶺、水朗、大片美、百花洞、大環等多個村委會以及大水瀝、長湖、大王嶺、金雞咀和老虎岩等5個水庫。

歷史人物

黎深華:水朗村人,男,生於1916年,1940年參加革命,在水朗村常備隊當民兵。1941年8月在大塘鞋嶺配合部隊作戰時犧牲,時年25歲。中央人民政府於1957年9月追
認他為烈士並頒發烈士證(007號)。
黎加齊:水朗村人,男,生於1916年,1940年參加水朗村常備隊任隊長,1941年8月在鞋嶺戰鬥中犧牲,時年24歲,中央人民政府於1957年追認他為烈士,並頒發烈士證(009號)。
殷天賜:大沙村人,男,生於1917年,1938年參加地下工作,1941年6月26日在大沙村戰鬥中負傷被敵人逮捕並殺害,時年21歲。中央人民政府於1957年9月追認他為烈士,並頒發烈士證(015號)。
何滿洪:楊屋村人,男,生於1925年,1941年參加東江縱隊任副班長,1945年在篁村蛤地戰鬥中犧牲,時年20歲。中央人民政府於1957年9月追認他為烈士並頒發烈士證(010號)。
鄺松:梅林村人,男,生於1919年,1945年參加粵贛湘邊縱隊一支三團戰士,1949年上半年在樟木頭作戰犧牲,時年30歲。中央人民政府1957年9月頒發烈(006號),追認他為烈士
黃運深:大環村人,男,生於1910年,1945年參加民兵,1947年下半年在石馬被敵人殺害,時年37歲。中央人民政府1957年9月頒發烈士證(001號),追認他為烈士。
黃福百花洞村人,男,生於1919年,1939年參加梅塘交通站任站長,1947年7月在黃江梅塘戰鬥中犧牲,時年28歲。中央人民政府1957年9月頒發烈士證(004號),追認他為烈士。
黎和平:大塘村人,男,生於1958年,1978年4月參加解放軍53014部隊77分隊戰士,1979年3月在對越自衛還擊戰中犧牲,時年21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1979年4月30日頒發烈士證(4349號),追認他為烈士。
鄺九皮:梅林村人,男,生於1958年,1979年2月對越自衛還擊戰中犧牲,時年21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1979年4月30日頒發烈士證,追認他為烈士。
黃惠平:百花洞村人,男,生於1948年4月,1969年應徵入伍,中國人民解放軍8740部隊戰士,1971年2月27日中國防施工中犧牲,時年23歲。中國人民解放軍總政治部於1971年7月頒發烈士證,追認他為烈士。
黎自成:字沛華,大塘村人。明朝天啟辛酉年考中文舉,無官職。
李兆元:新塘村人。以兒子李作柱、孫兒李芝煌為清代任官而視為名人
李作柱:李兆元之子,字峙中,新塘村人,他廣交朋友忠直厚道,博覽群書。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被選撥為貢生,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被朝廷提拔為連山縣訓導,任職六年後,離職回鄉。第二年在家鄉病逝。在任期間,對當地教育事業頗有貢獻,深受連山縣人民愛戴。
李芝煌:李作柱之子,字昌孔,新塘村人。乾隆三十年(1765年)選拔為貢生,歷任山西省懷仁縣知縣、浙江省湯溪縣知縣。在新塘村李氏祠堂有其手書的“樂事家庭”的匾額。
葉遇科:字清選,金桔村人,乾隆十七年(1752年),恩科中武舉。
葉遇春:字暢選,金桔村人。葉遇科弟,清代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丙子科考入解元。同治庚午年為禮蕃,中為武舉。
葉遇貴:字欽選,葉遇科弟,金桔人。乾隆己卯(1759年)科,中武舉
葉大勛:字芳道,葉遇科子,金桔村人,乾隆丙午年(1786年)科考中武舉。
李榮春原籍馬蹄崗村人。後喬居他鄉,清代道光乙酉年(1825年)科考為武舉,丙戌年(1826年)科考為進士,並在馬蹄崗李氏祠堂前,樹碑立桿。
葉國昌:字殿屏,金桔村人。清代同治庚午年(1820年)科考為武舉。光緒丁丑年(1877年)恩科考試第十五名武進士,封為營用守儒。
黎大康:字錫蕃,號壽明,大塘村人,同治元年(1861年)恩科中文舉
葉朝棟:字殿臣,金桔村人。清光緒乙亥年(1875年)恩科鄉試考為第四十五名武舉,光緒三年(1877年),恩科會試考為武進士。被封為藍翎侍衛任山東省濟南守備,署高唐州都司。
李梅史:字肇魁,又字文琳,計嶺村人。生於清代道光甲午年(1834年)5月23日辰時,科舉功名為秀才,附貢生(即鄉試在省考舉人的備取生)每屆鄉試考舉他均應試,直超過60歲,仍中不了舉人。按清朝廷制度,勸他不要再考。由朝廷送一幅“明經進士”紅底金字的大楠木匾,以資鼓勵他終身讀書不倦的精神,著有《四書別解選》鄉會墨抄的《梧桐山集》內有他的詩稿,為連平圩書寫《聯平新圩》的門樓匾額。
葉傑英:金桔村人。歷任金桔鄉鄉長,寮步圩商會主席(任職五年)東莞縣第一屆參議員,東莞縣地方財政委員會委員。1939年在金桔村創辦東莞縣立第七國小,1938年冬國民黨廣東省黨部駐東莞地區第20軍團在籌建寮(步)霄(邊)公路時,他建議將公路線改從金桔村邊而過。還為工程施工人員提供生活方便。
葉少鼎:金桔村人,生於1894年5月18日,1931年10月加入中國國民黨。1916年8月至1919年7月就讀於廣東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歷任東莞縣第四區公安局局長,電白縣政府承審員,1949年為東莞縣政府承審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