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岩湖

大岩湖

大岩湖位於湖北鹹寧市嘉魚縣境西南,距縣城17.5公里,北離長江邊的邱家灣5公里,古時與長江相通連。宋初,長江北移,江洲淤積,遂成湖泊,湖東南有“南嘉第一峰”的大岩山,即以山名為湖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岩湖
  • 集水面積:114平方公里
  • 常年蓄水位:23.09米左右
  • 湖面:12.72平方公里
水文信息,生態經濟意義,周邊產業,

水文信息

大岩湖四周均系古老殘丘,匯地表徑流,湖底高程20.2米,水深2.5至6米,容積1433萬立方米,湖底平坦,湖汊眾多,湖水經長河港出三樂閘注入長江,為嘉魚縣境內第一大湖泊。

生態經濟意義

大岩湖是陸溪、高鐵兩鎮的主要蓄水湖,為沿湖農業生產匯蓄水源。其水位可人工調蓄,乾旱時從長江邊的三樂閘進洪,漬澇時經三樂閘電排站泄洪,使大岩湖水位經常保持在海拔22.5米,保障水產養殖和農業生產,受益耕地面積5.2萬畝。
大岩湖又是嘉魚縣淡水養殖湖之一。1955年起縣在此建有水產養殖場,現有精養魚池1000畝,已成為嘉魚縣名特優新品種美國斑點叉尾鮰良種的主要繁殖供應基地。湖面圍欄簾養中華絨蟹3000公頃,是全縣六個萬畝螃蟹養殖基地之一,為實現“讓嘉魚的螃蟹橫行天下”,使嘉魚成為遠近聞名的“水產之鄉”作出了貢獻。

周邊產業

大岩湖北畔的蛇屋山金礦,更是全國聞名的“黃金之鄉”,它位於安樂、藕塘兩村的轄區內,礦體東西長1280米,南北寬450米,平均厚度20米,平均品位2.06克/噸,黃金總儲量26.96噸。具有“純度高、品位好、易開採”三大特點,是亞洲第一例,世界第二例的紅土型黃金礦。2004年產黃金1000公斤,上繳稅收2249萬元。
大岩湖周的古老殘丘,具有種植苧麻的悠久歷史,明朝《嘉魚縣誌》即有記載。品種有大葉綠、細葉綠兩種,2004年種植面積32800畝,年產量5560噸。由於基地肥沃,品種優良,栽植精細,麻質具有莖粗、皮薄、肉厚、纖維長、拉力強等特點。纖維支數在1800支以上,是紡織品的重要原料,麻絨可造紙,麻葉、麻根是重要的藥材。麻葉散血,和石灰搗作團曬乾研末,敷於傷處即時止血結痂;麻根能補陽,行滯血,安胎。行銷於省內外和美、俄羅斯、日本等八個國家,亦使嘉魚縣成為了有名的“苧麻之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