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寺河

大寺河

1882年(光緒八年),黃河於歷城縣桃園(今屬齊河縣)決口,洪水向東北流入徒駭河,沖刷成一條大溜。該溜南起齊河縣母子窪(在今歷城區大王鄉內),經濟陽縣大安窪、李家寺窪、大寺窪,於魏家鋪(今屬姜集鄉)西入徒駭河,習稱大寺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寺河
  • 流經地區:孫耿、回河、店子、城關、索廟、稍門
  • 發源地:齊河縣八里莊閘
  • 河長:46.55公里
  • 平均流量:57.8立方米/秒
建造原因,作用,

建造原因

1949年春,為排泄大寺窪的積澇,濟陽縣開挖了大寺溜的大官莊(今屬索廟鄉)至魏家鋪一段,計長15公里,完成土方7.5萬立方米。1953年冬,齊河縣開挖其境內段。1954年春,濟陽縣又開挖濟陽縣上界(孫耿區鹽場村南)至大官莊一段,計長20公里,完成土方8.84萬立方米。至此,大寺溜全程開挖成溝,命名為大寺乾溝。溝底寬2~3米,水深1~2米。 1963年,濟陽縣疏浚大寺乾溝境內段,投入資金46.56萬元,工日39.6萬個,完成土方108.64萬立方米。 1969~1970年,按1964年雨型排澇標準治理大寺乾溝。濟陽縣境內第一年治理了自窪子街(今屬垛石橋鎮)渡槽至魏家鋪一段,第二年治理了自大安村(今屬店子鄉)至窪子街渡槽一段。兩年共治理了28.61公里,投入資金24.32萬元,工日54.55萬個,完成土方147.2萬立方米。治理後青寧溝口處底寬7米,水深2.3米,流量16.5立方米/秒;入徒駭河處底寬12米,水深3米,流量57.8立方米/秒。治理後改名為大寺河。

作用

大寺河原起齊河縣八里莊閘,東北流至鹽場村南進入濟陽縣,經孫耿、回河、店子、城關、索廟、稍門、曲堤、姜集8個公社,於魏家鋪入徒駭河,全長46.55公里,濟陽縣境內長35公里,有青寧溝、簸箕劉溝2條支流。1969、1971年先後開挖垛石河、牧馬河以後,大寺河鹽場村以上之水被牧馬河截流,大安村以上之水被垛石河截流,大寺河實際南起大安村,北至魏家鋪,長28.6公里,包括青寧溝、簸箕劉溝流域面積在內,總流域面積為249.31平方公里。此後大寺河承擔著崔寨青寧、回河、店子、城關(濟陽)、稍門、索廟等公社(鄉鎮)部分土地的排澇任務,以及大柳樹店、溝楊家、葛家店引黃灌區地下水排泄的任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