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寶寺

大寶寺

大寶寺,是迪慶境內較為著名的佛教聖地,位於香格里拉縣城東15公里處一座小山巒上,海拔3300米。寺名藏語稱“乃欽吉哇仁昂”,意為“五佛聖地”。此寺原為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寺院,清康熙時被強令改宗格魯派,劃為松贊林寺屬寺。遠遠近近、四面八方的香客把這裡當燒香拜佛的聖地,這個聖地所蘊含的宗教意味和秀美清幽的自然環境使香客神牽魂繞。大寶寺藏語稱“仁安袞”,意為“五佛寺廟”,是較早的香格里拉藏傳佛教寺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寶寺
  • 位於:香格里拉縣
  • 海拔:3300米
  • 建寺時間:明永樂年間
寺源傳說,歷史沿革,現狀,

寺源傳說

大寶寺的寺名因大寶法王親自選址修建而得,建寺時間為明永樂年間。關於寺源,有一個耐人尋味的傳說。大寶寺,在甸之東山後,離城三十里,建自明時,由來久矣。無碑碣可紀,僅就僧傳:有西藏大寶法王住藏,慧眼所觀,見外地有一名山,上坐菩薩五位,金光照體,祥雲護身,未有寺院護持。
大寶寺
欲往外地尋訪,建一大寺,未得其人。傍有護法願隨駕同行,變作神羊一隻。來至中甸,地名洛對。見其山形稍與眼中所見相符,意欲建寺。神羊咆哮而起,不肯住居。又往南方而去。尋至小中甸壩,有一土城,上有高山一座,亦與眼中所見相符,又欲住止,神羊仍不肯居。
尋訪日久,未得其地,攜羊往西藏。回至龍籠地界,羊不欲往,向東而嘯。大寶法王因揣其意,又往東尋。行至數十里,有坦平小壩,傍居荒村,村後有高山一座。行至此山,神羊角上忽放金光,神羊咆哮掘蹄,掇出金牛一隻。大寶法王即坐住此山。遍視山景,隱然五位菩薩,又為現像——金牛存為古蹟。因在此山修建大寺一院,悠一夜之間,五位法身金像俱全,寺院完備。忽然飛來觀音一尊。後考其跡,乃來自西藏,現敬寺中。功成圓滿,大寶法王隨即坐化,羊亦脫化為護法。護法殿後,神羊刨出一井,名為“流金泉”,其水清潔,繞出寺門。
寺景清幽,出門靜鎮,上有百八種樹木叢雜而生,下有三十里水泉雙流合抱:一則逆轉而出,一則順流而下,圍繞山腳。其水流之音,恍如有蠻經中佛號之聲,亦奇景也……。”到了民國時期,已有碑記釋文,說明大寶寺的佛旨佛意在民間已根深蒂固。

歷史沿革

在大寶寺改宗格魯派、成為松贊林寺屬寺以前,噶瑪噶舉派高僧都曾到此修煉,大寶寺由此聞名於康藏地區。人們將大寶寺所居之山下左側的水視為觀音菩薩的六字真言水,將山下右側的水視為文殊菩薩的智慧咒泉,所以以飲此泉水、用泉水洗眼為幸。改宗黃教並成為松贊林寺寺屬念經堂後,供奉了藏傳佛教各派的本尊佛像,每年由松贊林寺派僧侶2人看守。在清朝、民國時期經歷過劫難而又兩度重建的大寶寺,在“文革”中又遭拆毀。1984年,政府撥資重建,仍由松贊林寺派僧人管理。香客們也恢復了往大寶寺燒香拜佛的活動。
大寶寺

現狀

如今的大寶寺,已有公路直達,成為許多人朝聖和遊覽的理想園地。寺院建築並不宏偉,僅為一個小小的廟宇,且顯得有些空落。但其所在的小山,卻因這小寺的存在而充滿了神聖的意蘊。一片松林環繞著大寶寺,松樹樹身和枝條上飄揚著五顏六色的經幡。松林中還有一些寺院和香客特意放生的羊。山腳下是淙淙清溪、青青草地,還有一個長約2公里的巨型瑪尼石堆。瑪尼石上所攜刻的,是精美的佛像和藏傳佛教八寶圖,還有各種經文,值得探尋研究。兩條環繞的清溪即為傳說中的文殊菩薩智慧咒泉和觀音菩薩六字真言水。到此燒香拜佛和遊覽的人都以溪水潤眼潤心。
大寶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