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區(陝西寧強縣歷史政區)

大安區是陝西省寧強縣曾經設定的一個縣轄區。1949年12月設定,1951年6月至1956年8月期間改稱第二區,1958年9月改為大安人民公社,1961年5月復置大安區,1996年撤銷,後不復置。2015年區劃調整後,原大安區轄域由大安鎮完全重合繼承。

原大安區位於寧強縣東北部,地理坐標介於北緯32°57′~33°12′,東經106°12′~28′之間,東接勉縣原新鋪區,南鄰原城關區、鐵鎖關區兩區,西鄰原代家壩區,北界略陽縣麻柳鋪鄉,總面積343.61平方公里,區公所駐地大安鎮。截至1996年,大安區轄1個鎮、6個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安區
  • 別名:第二區(1951年至1956年曾用名)
  • 行政區類別縣轄區
  • 所屬地區:陝西省漢中地區寧強縣
  • 下轄地區:1個鎮、7個鄉
  • 政府駐地:原大安鎮
  • 地理位置:寧強縣東北部
  • 面積:343.61平方公里
建置沿革,地理環境,位置境域,地形地貌,行政區劃,區劃詳情,政區詳情,

建置沿革

1949年12月,設定大安區,區下設鄉、村。
1950年5月,撤銷嶓冢區,部分區域併入大安區。大安區公署駐大安大街。轄大安街、寬川鋪、東皇溝、啟寧山、烈金壩、代家壩、冷水溝、白楊林、鞏家河、燕兒溝、鄭家壩、桑樹灣12個街、鄉。
1951年6月,以序列數命名各區,大安為第二區。
1953年,大安區的啟寧山鄉480戶2661人劃歸沔縣新鋪區。另有41戶212人和鄭家壩鄉龍王堂14戶、大石溝對面4戶、蘇家山5戶,劃歸略陽縣紫竹區。沔縣新鋪區板廟鄉金堆鋪村28戶劃歸寧強縣大安區冷水溝鄉。略陽縣紫竹區廟壩鄉溫家院子8戶劃歸寧強縣大安區鄭家壩鄉。
第二區公所駐大安,轄7個街、鄉。分別是:
大安街,街政府駐大安小街。轄大街、小街、寧家灣、鐵爐溝、王家槽5村。
白楊林鄉,鄉政府駐白楊林。轄黃土鋪、八畝田、上周家院子、白楊林、牟家大地5村。
烈金壩鄉,鄉政府駐烈金壩。轄桅桿嶺、分水嶺、金牛驛、烈金壩4村。
冷水溝鄉,鄉政府駐金堆鋪。轄金堆鋪、鴛鴦池、屋基坪、觀音寺4村。
桑樹灣鄉,鄉政府駐桑樹灣街。轄銀杏坪、泗水鋪、石窩金3村。
鄭家壩鄉,鄉政府駐鄭家壩。轄鄭家壩、魚池坎、廟子壩、蒲家溝4村。
娑婆溝鄉,鄉政府駐柿子園。轄陳家院子、許家梁、劉家山3村。
1956年8月,寧強縣撤區並鄉,仍置第二區,區名改以地名稱謂,改稱大安區,自此區級設定基本穩定。區下行政建置變更仍很頻繁。
1958年9月,建立人民公社(簡稱公社)。大安區改為大安人民公社,原所轄鄉改設為管理區。是年,略陽縣的廟壩鄉和黎坪區的禪家岩、三道河(1957年4月由四川旺蒼縣劃歸黎坪區)、水田坪鄉劃歸寧強,分屬大安、茅坪溝、鐵鎖關區。
1961年5月,撤銷大安公社,恢復設定大安區,改所轄的管理區為公社。
1984年3月,改公社為鄉,改大隊為村,改生產隊為村民小組。
1996年,寧強縣撤區並鄉,撤銷大安區,後不復置。撤銷桑樹灣、白楊林、烈金壩3鄉併入大安鎮,仍置廟壩鄉、寬川鄉、南屏鄉。
2011年,撤銷南屏鄉、寬川鄉併入大安鎮,廟壩鄉改建廟壩鎮。
2015年,撤銷廟壩鎮,併入大安鎮。至此,原大安區轄區全部由大安鎮繼承。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安區位於寧強縣東北部,地理坐標介於北緯32°57′~33°12′,東經106°12′~28′之間。東接勉縣原新鋪區,南鄰原城關區、鐵鎖關區兩區,西鄰原代家壩區,北界略陽縣麻柳鋪鄉。總面積343.61平方公里,區公所駐地大安鎮南距縣城25.5公里。

地形地貌

大安區境內主要河道有大安河、導嶺溝。嶓冢山的主峰?>漢王山雄峙區境西北。

行政區劃

區劃詳情

大安區公所駐地大安鎮,轄大安鎮、桑樹灣鄉、白楊林鄉、廟壩鄉、烈金壩鄉、寬川鄉、南屏鄉共1個鎮、6個鄉。

政區詳情

一、大安鎮
地標:北緯32°57′~33°12′,東經106°12′~28′。鎮政府駐大安小街,南距縣城25.5公里,居大安河(漢水)與導嶺溝的交匯處,為唐之金牛縣、元之大安州、縣治所,唐後曾有金牛鎮之設。明洪武三十年(1397)置大安鎮,清設大安驛。民國26年(1937)復建鎮。雙日逢集,為縣東北重鎮,商業繁盛。全鎮面積30.01平方公里。轄娑婆溝(奮鬥)、寧家灣(衝鋒)、新民、江林、北山(戰鬥)、鐵爐溝(東風)6村和大安街道居委會。人口11824人。境內沿邊丘陵起伏,中夾谷壩。最高峰小鞍山,海拔1495米,谷地海拔僅600米左右。主產玉米、小麥、水稻。土特產有木耳、香菇、天麻、杜仲等。工業有黃金開採和石棉、石粉、糧食、食品加工,以及服裝、農械、汽車修理等企業。陽安鐵路寧強火車站設此,大安~廟壩公路直達略陽,大安~南屏公路翻山而通僻壤,均在此與川陝公路相接。
二、桑樹灣鄉
地標:北緯33°02′~07′,東經106°17′~22′。鄉政府駐桑樹灣,西南距縣城26.4公里。全鄉面積35.13平方公里,轄桑樹灣(漢水)、泗水鋪(曙光)、石窩金(解放)、銀杏坪(立新)、金堆鋪(金榮)、沙棠樹(星火)、觀音寺(松柏)、大溝里8村。人口5154人。宋稱長木村,清道光年間遍植桑樹,始得現名。全鄉多為丘陵地帶,主要河道為大安河,北納冷水溝,匯於石窩金。最高峰是黃草坪,海拔1645米。主產玉米、水稻、小麥和豆類。土特產有黃連、油桐等。陽安鐵路和川陝公路平行越境。
三、白楊林鄉
地標:北緯33°03′~09′,東經106°15′~19′。鄉政府駐黃土鋪,南距縣城30公里。清時曾設郵傳急遞鋪於此。全鄉面積48.43平方公里。轄乾溝峽(金鐘)、八畝地(紅衛)、萬家壩(勝利)、黃土鋪(前進)、大魚洞(新華)、蒲家溝(團結)6村。總人口5611人。全鄉屬山陵谷溝地區,林窩子以北無名山峰最高,海拔1616米,溝谷多在千米左右。主產玉米、小麥、薯類、豆類等。土特產有核桃、柿子、油桐等。大安~廟壩公路沿導嶺溝縱貫本鄉。導嶺溝蘊沙金,民有淘金之習。
四、廟壩鄉
地標:北緯33°07′~12′,東經106°13′~20′。鄉政府駐廟壩街,西南距縣城37.6公里,單日逢集,以木耳、中藥材等土特產交易為盛。全鄉面積55.01平方公里,轄廟壩(紅光)、寺基壩(工農)、小溝、華嚴寺(裕華)、白果樹、馮家山(全紅)、後林7村。總人口4984人。境內重巒疊嶂,候家山以北無名峰最高,海拔1764.4米,溝谷多在千米左右。主產玉米、小麥、豆類。土特產有核桃、天麻、木耳之屬。導嶺溝流經本鄉。陝南石棉礦、寶雞市黑木林鐵礦均駐境內。導嶺溝與黑木林溝匯於鐵佛寺。通往礦區公路與大安~廟壩公路亦在此交會,客貨車暢通。
五、烈金壩鄉
地標:北緯33°04′~07′,東經106°12′~17′。鄉政府駐余家嘴,南距縣城23.1公里。境內金牛驛村是唐代驛站。全鄉面積32.52平方公里。轄響水溝(七一)、分水嶺、金牛驛(金星)、烈金壩(漢江)、漢源、東溝(高源)6村。總人口5297人。本鄉多屬淺山河谷地區,主產玉米、水稻、小麥和薯類。有杜仲、油桐、核桃、天麻等土特產。烈金壩~陽平關公路與川陝公路交會於此。東有寬川河、西有響水溝,以分水嶺為界分屬嘉陵江與漢水兩流域,北有嶓冢山主峰漢王山海拔1701.8米,為古漢源,現存《禹碑》殘跡、漢王栓馬樁和禹宮古桂等名勝古蹟。古有高皇試劍石,現已不存。
六、寬川鄉
地標:北緯32°57′~33°01′,東經106°13′~21′。鄉政府駐寬川街,南距縣城17.7公里。明清設郵遞鋪於此。單日逢集,以交易土產山貨為主。全鄉面積77.93平方公里,轄殷家溝(光輝)、石鐘溝(永紅)、斬龍埡(雙五)、龍泉(赤衛)、天池子(鮮光)、乾溪溝(向陽)、馮家營(東升)、莊子上(光明)、冉家壩(紅旗)9村。總人口7137人。本鄉屬山陵溝谷地區,以東北邊界的紅嘴帽山最高,海拔1409.7米。主要河流為寬川河(五丁北峽水),納大溝、北溝、龍泉溝諸溪水悠悠北去。農產品有玉米、小麥、水稻、豆類和薯類,土特產亦不乏香菇、木耳。境內有磷礦、石灰廠、保溫材料廠、果酒廠等廠礦。川陝公路穿金牛峽盤山而上五丁關,有簡易公路經石鐘溝而達冉家壩。寬川街東南約1里有龍泉,雅稱“泛珠泉”,泉水清冽,四季不竭,可用以灌溉和作加工動力;五丁峽(或稱金牛峽、寬川峽)山峭谷幽,為著名勝跡。
七、南屏鄉
地標:北緯32°51′~33°03′,東經106°19′~28′。鄉政府駐皂角壩,西南距縣城24公里。全鄉面積64.58平方公里。轄白岩洞(燈塔)、水磨壩(新生)、燕兒溝(金光)、黃家坪(和平)、五郎溝(紅星)、唐家溝(眾力)、瓦窯、金家坎(迎春)、太星埡(春光)、茶園10村。總人口7428人。本鄉屬山嶺峽谷地區,周家山最高,海拔1421米。白岩河橫過全境。主產玉米、小麥、水稻、豆類和薯類。土特產有油桐、核桃、水冬瓜等。有大安~南屏簡易公路。境內白岩洞奇異深邃,為當地一大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