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夏書系·教育中的心理效應

大夏書系·教育中的心理效應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第2版)》對中小學生常見的心理學現象進行詳細解析並提供切實有效的應對和輔導策略,《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第2版)》精選了66條心理學的規律和效應,並將它們分為教學、教育和管理三部分,以適用於教師的不同方面的工作。在體例安排上,在每篇文章的正文前面,《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第2版)》都呈現一個經典的實驗、故事或者問題情境,以激活讀者的先前知識經驗,喚起讀者的探究興趣。

基本介紹

  • 書名:大夏書系·教育中的心理效應
  • 類型:教育心理學理論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1799819
  • 品牌: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劉儒德
  • 出版社: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 頁數:306頁
  • 開本:32
  • 定價:29.80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教育中的心理效應(第2版)》不僅適合於中國小教師閱讀,也適合師範學生和家長閱讀。

作者簡介

劉儒德,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教育心理學的研究,主攻信息技術與學習科學研究方向。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北京市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項目、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十五”規劃項目等研究。著有《當代教育心理學》《信息技術教育套用》《教學軟體選用與評價》《教育心理學》《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等,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五十多篇。

圖書目錄

代序魚就是魚
第一輯教學中的心理效應
U形記憶——系列位置效應
短時記憶的容量有多大?——7±2法則
解密過目不忘——專家記憶優勢
虎頭豹尾——首因效應和近因效應
莫等牆倒再造牆——遺忘曲線
給學生留點“空白”——超限效應
邁好眼前的一小步——高原現象
柳暗花明又一村——思維定勢
文章不如我,造化不如他——歸因偏差現象
要一個,還是兩個?——沉錨效應
小步子,大目標——連鎖塑造
小考挺好的,大考就砸鍋——詹森效應
要想吃肉,先得吃青菜——普雷馬克原理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情境相似性
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頭腦風暴效應
我學故我優——學習對大腦的可塑性
你聽到了你要聽的——雞尾酒會效應
情令智昏——情緒判斷優先
一時遭蛇咬,十年怕井繩——厭惡實驗
弄假成真的謊言——認知失調
為何工作?——德西效應
求速度,還是求正確?——衝動型與沉思型
第二輯教育中的心理效應
布媽媽的啟示——依戀心理
頂著光環行走的人——暈輪效應
不足的完美——仰八腳效應
感人心者莫乎情——南風效應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成就動機
不為做給別人看——成就目標定向
教育無小事——蝴蝶效應
催眠師的魔具——暗示效應
山裡的水真甜——安慰劑效應
真實的謊言——羅森塔爾效應
響雷之後必有雨——預期效應
轉念之間——知覺中的圖形—背景現象
3+1不等於5—1——心理加減法
天下英才未必個個是狀元——第十名現象
抽刀斷水水更流——禁果效應
戴著鐐銬亦能舞——強迫性行為
給學生一件有價值的“睡袍”——配套效應
獎勵的藝術——扇貝效應
解讀算命先生的天書——巴納姆效應
絕望的體驗——習得性無助
不妨來點阿Q精神——酸葡萄與甜檸檬心理
晴雨在我心——情緒ABC理論
壯志未酬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齊氏效應
為了明天更美好——延遲滿足
第三輯管理中的心理效應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讓他有餘——馬太效應
你喜歡他,他就喜歡你——互悅機制
自己人,什麼都好說——自己人效應
人際之間的蹺蹺板——互惠原則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羅密歐與朱麗葉效應
美麗的玫瑰花——霍桑效應
美味的肉湯——登門檻效應
拆掉屋頂還是打開天窗——留面子效應
課堂管理中的潛規則——80—15—5法則
想吃活魚怎么辦?——鯰魚效應
心中的偶像——名人效應
最後通牒是不是拖沓者的剋星——最後通牒效應
無孔不入的“偏見”——決策中的非理性
腳踏兩條船的感覺——手錶定理
為什麼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邊際遞減效應
三人成虎——從眾心理
是皮匠還是和尚?——社會助長和社會干擾
淹沒的責任——群體去個性化
群體倍乘器——群體極化現象
囚徒的兩難選擇——博弈效應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年輕的商紂王吩咐從人為自己造了一雙象牙筷子。叔父箕子見了,為之恐懼不已。別人問他怕什麼,箕子回答道:用了象牙筷子,其他餐具當然不會再用陶器,而要使用關玉製作;象箸玉杯所配的,當然也不會再是素菜而會是象鼻、牛舌、豹膽一類的肉食;有了這樣的美食,大王怎么會再穿著布衣在矮屋檐下用餐?他一定要穿著九重華服,建造富麗堂皇的宮殿,最終窮奢極欲……長此以往,商朝離亡國就不遠了!
這則著名的“紂為象箸而箕子怖”典故告訴我們,人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的平衡。人在潛意識中存在一種“搭配”傾向。一旦面臨與潛意識中的“搭配”不一致的客觀環境,就會產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我們如果穿上華麗的服飾,行走在陋室里會覺得不舒服,這也難怪紂王使用著珍貴的筷子,會覺得土碗陶杯太寒磣。人為了達到心理平衡,不斷地追求與初始階段被更新的事物相“配套”的事物或行為,整個系統最終在這種對“配套”的追求下達到一個新水平下的新平衡。
一個鄉下來的小伙子在城裡“世界最大”的“應有盡有”百貨公司當銷售員。第一天上班,快下班時,老闆問他說:“你今天做了幾單買賣?”
“一單。”年輕人回答說。“只有一單?”老闆很吃驚地說,“我們這兒的售貨員一天基本上可以完成20到30單生意呢。你賣了多少錢?”“300000美元。”年輕人回答道。
“你怎么賣到那么多錢的?”目瞪口呆、半晌才回過神來的老闆問道。
“是這樣的,”鄉下來的年輕人說,“一個男士進來買東西,我先賣給他一個小號的漁鉤,然後中號的漁鉤,最後大號的漁鉤。接著,我賣給他小號的漁線,中號的漁線,最後是大號的漁線。我問他上哪兒釣魚,他說海邊。我建議他買條船,所以我帶他到賣船的專櫃,賣給他一艘長20英尺有兩個發動機的縱帆船。然後他說他的大眾牌汽車可能拖不動這么大的船。我於是帶他去汽車銷售區,賣給他一輛豐田新款豪華型‘巡洋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