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增家莊村

大增家莊村隸屬萊城區羊里鎮,位於萊城西北18公里、羊里鎮政府駐地4公里處。贏汶河西岸,東與口鎮太平村隔河相望,西鄰小增村、雪陳村,南望陶鎮,北接城子縣。人口1876人,戶數625戶,耕地1344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增家莊村
  • 行政區類別:村莊
  • 人口:1876人
歷史沿革,人文自然,

歷史沿革

大增家莊村隸屬萊城區羊里鎮,位於萊城西北18公里、羊里鎮政府駐地4公里處。贏汶河西岸,東與口鎮太平村隔河相望,西鄰小增村、雪陳村,南望陶鎮,北接城子縣。人口1876人,戶數625戶,耕地1344畝。
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羊里保·曾家莊。”建村年代沒有歷史記載,據傳是“曾”姓早居,後梁、卞、田、狄等9個姓氏陸續遷此居住,故以姓名村“曾家莊”。後因與小曾家莊重名,改稱為 “大曾家莊”,後簡化為“大增村”。以曾氏後裔為代表的早居姓氏逐漸衰竭,故不知所終。現村中居民共有八姓:黃、董、孟、萬、李、周、王、呂,其中黃氏人口約占70%左右。據史料記載,大都是明朝洪武二年即1369年從河北冀州棗強遷來。
大增村地處平原,居要道,臨河津,是萊蕪北部地區通往泰安的古大道。為了村民的安全,防止土匪的洗劫,村民於1917年在孟憲綱、黃家亭等人的倡議下,自願捐款修築了圍子牆,並修有四門。遇到突發事件,可四門緊閉,既可防禦又可攻打,是個森嚴壁壘的村莊。抗日戰爭時期,我地下工作者于振海、張立敏,曾在該村秘密工作,由村民掩護順利地出入。1943年日本鬼子掃蕩包圍了村莊,大部分村民通過四門巧妙地躲過了這場災難(圍牆於抗戰勝利後拆除)。
據史料記載,乾隆五十四年村中出現了一個武訓式的人物叫黃義。黃義,一生勤儉、自力更生,自建磚瓦小窯燒制磚瓦,修建了一套當時較為豪華的住宅。街道北側是廳房,西面是花園,街道東南角是學堂,廳房正南是住宅,大門兩邊有護房,整座房院建造考究,排列有序。由於黃義義務辦學堂,鄉親們眾口皆碑,經舉薦被皇上授點為“思榮壽宮”。黃義之孫黃震曾例授皇封“國子監、太學生”。其後代子孫更是英世名芳。黃慶華,1946年參軍,同年入黨,參加了著名的萊蕪戰役。1950年又赴朝參加抗美援朝,轉業後投身於祖國的鋼鐵事業。其子黃詩玉、黃詩芳也都為鋼鐵事業效力。黃詩常,瀋陽航空學院畢業後,現任遼寧省廣播器材設備公司總經理。其孫黃書成冶金工業大學畢業;黃書用,師範大學畢業,於2000年援疆執教;曾孫黃延齡,2001年又以優異的成績被山東大學錄取為碩士生。黃家可謂大增村的名門望族。清光緒年間進士翰林院編修潘紹烈,曾為其題寫匾額“浩然正氣”四個大字,氣勢磅礴,堪稱一絕。廳房門前一株占槐,約300年歷史(黃義親手栽植)。值得稱奇的是,這棵古槐雖不高大,只有半邊樹皮維持生命,又從半邊樹皮的上部發出新芽,實屬罕事。此樹現枝葉繁茂,長勢旺盛。
大增家莊自古是個人傑地靈的好地方,有豐厚的文化底蘊。較遠的歷史無考,清鹹豐年間黃承賢考中秀才為萊蕪第三名。光緒年間黃慎基又榜上有名。萬汝祥授聘於衍聖公府,詩禮堂啟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該村不少有志青年積極投身於革命的洪流之中,萬一同志在1936年第一個參加革命隊伍。1938年,王傳儒、黃家享是該村的第一批共產黨員。同年,萬國本、黃家訓等相繼參加了八路軍,黃家元、周子迎、呂玄之等人在1939年成立該村第一個黨支部。黃家訓、萬一、黃家俊、萬家乾等人成為革命先烈。
建國後更是人才輩出,董成祥在1957年考取重慶第三軍醫大學,萬玉琛是該村第一個醫學副教授。現代青年人更是與時俱進,奮發有為,如考取了博士研究生的黃慶院、碩上研究生的萬京春、黃書鵬、黃哲強,國家一級律師的周波等,還有參加過全國群英大會的董成法、黃詩讀……
大增家莊村自古重視教育。清初,許多有識之士在本村設立私塾開館授徒。民國六年( 1917年)成立了第一所村辦學堂,是時任村長黃璽侯等創辦的,為大部分孩子提供了學習機會。抗戰勝利後,村小又移居大殿。1948年土改後,遷於李開祥的宅里。1968年將學校遷至村西北角。現屬一所聯辦國小。
教育的發展帶動了其它文化事業的發展。抗日戰爭前夕,村民黃立思、黃立惠兄弟二人自發組織了莊戶劇團,一直延續至今,每年都自編自演或唱傳統劇劇目,義務為村民提供娛樂。特別是近幾年來,在民眾的文化追求比較高的情況下,以黃詩周為團長的莊戶劇團仍然活躍在農村文化陣地上,多次代表鎮、區進市匯演。
皮影、木偶、玩雜耍等形式的民間藝術,在該村也是比較活躍的。從清末民初到60年代,在周邊村莊影響較大,每年春冬時節,都為各村義務演出,提供娛樂,深受,“大人民民眾的歡迎。
大增家莊村的經濟發展較陝。清末民初,各種作坊頗多,比較盛行的有黃璽侯的酒店、萬隆午的染房、黃立櫃的木匠鋪等等,遠近聞名。改革開放以來,全村開辦了軋鋼廠、機械製造修理廠、鑄造廠、拖拉機修理流水線、板簧廠、磚瓦廠、水泥預製廠等十幾家企業。
走進大增家莊村,你隨處可見,到處是廠房,樓房林立,道路寬敞,堪稱天時地利人和的好村莊。

人文自然

大增村村內古建築頗多。三義廟(供奉著劉備、關羽、張飛三位英雄),廟宇氣勢恢宏,五脊排山,雕樑畫棟,室內壁畫栩栩如生,人物形象逼真,充分體現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古代建築的藝術水平。據考證,廟內重修碑記是明末右都御史童蒙撰寫的,由此可見該廟建造年代至少也在明朝以前。廟內還建有鐘鼓樓,懸有約300斤重的大鐘一口,還有一口小銅鐘。村東門裡原建有“文昌閣”一座,是清光緒年間萬汝祥主持修建的。據記載,它是從“鳳凰台”遷移至此,碑文記載“鳳凰台”的廟宇系道光年間重修。村中間是玉皇廟,廟中有大殿三間,配有東西廂房。廟內古柏參天,大門兩邊設有石鼓一對。還有北門裡的“觀音廟”,西門裡的白衣廟、土地廟等。
“壇”:大增村西北150米處有一長60米、寬40米、高1.5米的長方形平台,民間傳說為“壇”,實為“監斬台”。此台距古嬴城1500米,台的正西面150米處有一刀把地,是古嬴縣令斬首罪犯的地方(現窯場取土曾在此挖出大刀和青銅劍)。此壇為官員們落轎和發號施令的地方。壇的四周曾是古柏參天,在1958年大煉鋼鐵時被伐掉。
“節孝碑”:該村現存有黃殿揚之妻的“節孝碑”一塊,碑帽系二龍戲珠圖案,中間刻有篆書“聖旨”二字。據考是屬民間推薦皇上授點。碑身橫額為“輝彰彤史”。
鳳凰台的傳說:鳳凰台相傳年代久遠,其名字的來歷無考,只是在村民中間流傳一些傳聞。鳳凰台在大增村西北大崖上。一說,古時這一帶莊稼連年無收,農民苦不堪言。便祁求上蒼恩賜,以求風調雨順。不幾天,一隻美麗的大鳥在此落腳並仰天長嗚,第二天此鳥不見了。從此,莊稼長勢旺盛,年年豐收。後來人們猜測,此鳥可能是為人們祁求風調雨順的一隻神鳥——鳳凰,人們為了表示敬意,便將此地取名“鳳凰台”。並在此建廟宇立石碑,每年都來這裡祭奠,以示感恩戴德。二說是釣魚台。姜子牙在此高台之上釣魚(原來大增地處江底,70年代取沙曾挖出船板),被周文王請去輔佐天下。建在鳳凰台的廟宇叫“文昌廟”。
漢墓群:位於村北磚瓦廠內,其墓群西有儀封窪冢子墓,北有古嬴城,東西長約200米,寬度不詳。磚瓦廠用土時不斷發現墓室。據當事人講,墓室均為磚室墓,距地表l米多,南北長2米左右,寬1米餘、高1米。墓壁用磚砌成,頂用磚發碹,底用磚鋪地。磚有四出頭紋(俗稱太陽紋)。市文物辦收集的隨葬品有石器,如石斧、石鑿;陶器有灰陶壺7件,罐、綠釉陶盤2件、綠釉雙耳環2件。貨幣有五銖錢、大布黃千錢、貨泉。從四出頭磚、五銖錢、大布黃千的王莽錢,此墓群為王莽時期前後的墓群。
大布黃千錢:大增家莊村出土。像有襠的杴形貨幣。平首、平肩、方足。錢文為“大布黃千”,懸針篆字。背素麵,有外廓,高5.7厘米,肩寬2.1厘米,足寬2.5厘米。
貨泉:大增家莊村出土。圓形方孔,有內外廓,錢文為小篆。外直徑2.2厘米,孔邊長0.6厘米。貨布和貨泉均是天鳳元年(公元l千年)王莽所鑄錢幣。
莊戶劇團:抗戰前夕,村民黃立恩、黃立惠兄弟二人非常熱愛戲劇,只要聽說哪裡有唱戲的,不管農活多累,路途多遠,都跑去看戲,有時吃飯時兄弟倆都哼上幾句,他們的父親曾為這事把兄弟倆趕出家門,後來兄弟倆下定決心自發組織起一個五六人的小型劇團,自籌資金購置樂器,起初是自奏自唱,後來看得人多了,自動參加的也就多了。劇團慢慢擴大開始唱起了整齣戲。從那時起村裡的莊戶劇團就沒有間斷過文革期間,以黃詩周為團長的劇團,演過《紅燈記》、《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等劇目,還演過古裝戲《逼婚記》。近幾年又演過萊蕪梆子《紅柳綠柳》、《三定樁》、《送豬記》等等。自己本團的自編劇目有《奪筐》、《接爹》、《雙喜》等深受廣大幹部民眾的好評、每年都代表村、鎮進城匯演,每次都獲若干獎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