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場鎮(上海市寶山區下轄鎮)

大場鎮(上海市寶山區下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場鎮隸屬於上海市寶山區,位於上海市北郊、寶山區西南部,東與閘北區彭浦鎮和大場機場為鄰,南與普陀區交界,西與普陀區桃浦鎮及寶山城市工業園區接壤,北以薀藻浜為界,總面積27.22平方公里。360206人(2017年)。 下轄10個行政村、60個社區。2014年,大場鎮契約外資額1974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1921萬美元,完成外貿出口53582萬美元,完成稅收收入256163萬元。

境內有大場烽墩、陶行知紀念館、寶華寺、龍麟塔禪院等古建築歷史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場鎮
  • 外文名稱:Dachang Town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上海市寶山區
  • 下轄地區:場南、場中等10個村、60個社區
  • 政府駐地:大華路1469號
  • 電話區號:021
  • 郵政區碼:200436
  • 地理位置:寶山區西南部
  • 面積:27.22平方公里
  • 人口:360206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著名景點:陶行知紀念館、寶華寺等
  • 車牌代碼:滬A-滬N
建置沿革,行政區劃,區劃沿革,區劃詳情,地理環境,位置境域,氣候,土壤,自然資源,水資源,生物資源,人口民族,人口,民族,經濟發展,綜述,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社會事業,教育,醫療,文藝,交通,名勝古蹟,古蹟遺址,古橋樑,

建置沿革

大場鎮境域成陸於南朝梁天監年間(公元502年-519年),初屬崑山縣。
大場鎮
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崑山縣分出東境建立嘉定縣,邑境改屬嘉定縣臨江鄉。而後臨江鄉改名為依仁鄉,上隸兩浙西路平江府。
元貞二年(1296年),縣升為州治,上隸江浙行省平江路。
洪武二年(1369年),州治復改為縣治,上隸蘇州府。至清初,邑境均屬蘇州府嘉定縣依仁鄉。
康熙九年(1670年),縣境水災,翌年為賑濟災民而施粥設廠,地屬大場廠。
雍正二年(1724年),析嘉定縣東境置寶山縣,地境乃屬寶山縣,上隸江蘇省太倉直隸州。
嘉慶道光年間,逐漸以廠代鄉,管理地方行政事務。
宣統二年(1910年),改廠為鄉,地境屬寶山縣大場鄉。
民國元年(1912年),寶山縣上隸江蘇省。
民國十八年十月,實行縣轄區制,隸屬於寶山縣第二區(大場)。
民國二十六年八月,淞滬抗戰爆發,11月上海淪陷,12月大場被日偽“上海市大道政府“劃歸上海市管轄,並改名為大場鎮,先後隸屬於日偽閘北區政務署、閘北區公署、滬北區公署管轄。
民國三十二年八月,日偽政權在全市設立31個警區,大場隸屬於第二十四警區。
民國三十四年八月,抗戰勝利後,地域同時隸屬於江蘇省寶山縣大場區和上海市第二十四區,直至民國36年8月地域正式劃歸於上海市第二十四區,不久第二十四區更名為大場區。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後,地域仍隸屬於上海市大場區。
1950年6月29日,成立大場區人民政府,撤銷大場區接管委員會。
1956年初,大場區建制撤銷併入北郊區,經調整後,鎮境內有大場鎮人民委員會和場南鄉人民委員會。
1958年8月,北郊區撤銷並人寶山縣。同年9月,鎮境由原大場鎮、場南鄉和葑溪鄉合併建立東方紅人民公社,公社設管理委員會,機關駐地大場鎮。
1960年,大場公社撤銷並人彭浦人民公社。
1961年9月,大場鎮從彭浦人民公社劃出,成為縣直屬鎮,並成立大場鎮人民委員會。
1981年1月,大場公社撤銷革命委員會,恢復公社管理委員會,而大場鎮也撤銷革命委員會,建立大場鎮人民政府。
1984年,撤公社建鄉,地境分屬於大場鄉和大場鎮。
1988年1月,寶山縣與吳淞區合併建立寶山區,地境亦屬於寶山區。
1989年6月24日,正式建立新的寶山區大場鎮人民政府。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10月,大場區下轄1鎮9鄉,鄉鎮下設保甲,全區計有64保。
大場街道大場街道
1949年5月26日,大場全境解放,下設第一至第六辦事處。
1951年土改後,大場區調整為1鎮12鄉1辦事處。
1961年12月,恢復大場人民公社建制,下轄新華、餘慶、場南、東方紅、真大、場中、三橋、聯盟、南大、馬橋10個大隊。大場鎮下轄第一居委會(東街)、第二居委會(西街)和第三居委會(馬路橋以西)。至此,大場鎮境區基本穩定下來,大場公社、大場鎮兩個建制區劃也長期並存。
1989年5月,原大場鄉、大場鎮建制撤銷,建立新的大場鎮(簡稱“撤二建一”)。
1989年8月,原大場鎮的東街、西街、洛河橋、聯建四個居委會歸“撤二建一”後的大場鎮管轄。
1989年10月,原大場鄉居民委員會改名為大場鎮聯合居委會。至此,新的大場鎮共轄新華、場南、場中、東方紅、南大、聯東、聯西七個村和東街、西街、洛河橋、聯建、聯合五個居民委員會。

區劃詳情

2012年,大場鎮下轄場南、場中、南大、東方紅、聯西、聯東、紅光、葑村、豐收、豐明10個村,以及大華一村一居、二居、三居、四居、五居、七居;大華二村一居、二居、四居、五居、六居、七居、八居、大華二村嘉華苑;大華三村一居、二居、三居、四居、五居、六居、七居;大華四村一居、二居、三居、四居、五居、六居;乾溪一居、二居、四居、五居、六居、七居、八居;東街;西街;聯建;聯合;聯乾;祁連一村一居;二居;祁連二村一居、二居;祁連三村一居、二居、三居;祁連四村;錦秋第一;新華;城市綠洲一居;大華五村一居;大華一村六居;乾寧苑;祁連二村三居;大華二村濱江雅苑;大華二村鉑金華府;大華四村七居;祁連一村三居;和泰苑;慧華苑60個社區。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場鎮位於寶山區陸境的西南部,東北至寶山區政府駐地約15公里。地理坐標為東經121°35’,北緯31°18’。鎮區東與彭浦鄉、大場機場為鄰、南與普陀區及嘉定縣長征鄉交界、西與嘉定縣桃浦鄉接壤、北與葑塘鄉相連。全鎮東西長6.84公里,南北寬6.57公里。

氣候

大場鎮的氣候屬於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受季風環流分配及冷熱空氣交替影響,四季分明,以候(5天)平均氣溫低於10℃的為冬季,高於22℃的為夏季,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平均無霜期232天,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毫米左右。介於低高之間的為春、秋兩季。按此劃分,大場鎮冬、夏長,春、秋短。

土壤

大場鎮境是由長江夾帶泥沙不斷淤積而成的沖積平原,約成陸於1400多年前的南朝梁天監年間。境內地勢低平,平均海拔3.9米,東南略高於西北。土壤以黃潮土與夾砂土為主,土質優良,適宜各類蔬菜的生長。

自然資源

水資源

大場鎮屬於江南水鄉,河道遍及全境,境內三級河道縱橫交錯,種田浜更是密如蛛網,上通太湖,下匯黃浦,水量豐富,常年不涸。對農田排灌、淡水養殖等提供了有利條件。

生物資源

大場境內物產豐富,其中中草藥材有:有女貞子、絲瓜絡、韭菜籽、野蒲荷、佩蘭、白槿花與皮、朝天子、透骨草、地枯萎、菜子、桑葉、桑根白皮、椿根皮、天花粉、地骨皮、車前草、梧桐花、地丁草、脫力草、麥
冬、臭梧桐、九龍根、老觀草、瓜萎仁、南瓜蒂、土藿香、蒲公英、益母草、墨早蓮、金錢草、扁蓄草、馬鞭草、馬齒莧、紫蘇、金銀花、扦扦活、蒼耳子等。

人口民族

人口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時,大場公社總人口為18349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時,全鎮總人口33104人。截至2014年末,有戶籍56607戶,人口151966人,分別比上年增加1882戶、5149人;列入管理的來滬人口172111人,比上年減少13437人。人戶分離80398人,境外人口1677人,總人口406152人。戶籍人口計畫生育率99.43%,人口出生率9.47‰,人口自然增長率2.38‰。360206人(2017年)。

民族

大場鎮主要民族有漢族回族滿族壯族朝鮮族蒙古族彝族

經濟發展

綜述

2014年,大場鎮完成產業增加值1011080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5.5%;完成稅收收入256163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12.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322613萬元、銷售產值335035萬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1100028萬元,同比2013年增長7.8%;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87867 萬元,比2013年增長5.6%;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27039元,比2013年增長10.1%。
大場鎮(上海市寶山區下轄鎮)

第一產業

隨著其他產業的發展,大場鎮農村勞動力資源數及農村從業人員數亦在逐年遞減,2014年分別為10629人和7482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僅有10人,全鎮耕地面積為0.7公頃。
大場的副業向以發展飼養生豬、家禽為主。解放後為了減少家禽疾病,1952年建立了家禽保健員制,後又培訓獸醫,有效地做好家禽、家畜的防疫治病工作。1963年大場公社成立獸醫站,進一步發展養豬事業。1969年生豬上市4899頭,其中公養占80%。1978年後畜牧業發展迅速,1985年全年生豬上市達23073頭,1999年上市29183頭,2012年上市達32000頭,比2005年增加了5.5倍。另外,1989年飼養家禽16.49萬羽,上市14.2萬羽;上市鮮蛋41噸,上市淡水魚17。5噸;飼養奶牛215頭,鮮奶產量527噸。

第二產業

2014年,大場鎮共有662家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502782萬元、銷售產值514501萬元。規模以上工業28戶,完成工業總產值322613萬元、工業銷售產值335035萬元。規模以上三資企業11戶,完成工業總產值181968萬元、工業銷售產值193071萬元。全鎮完成增加值1003151萬元,比2013年增長8.7%;完成稅收收入256163萬元,比2013年增長12.5%;完成財政收入83818萬元。

第三產業

1983年3月,大場成立供銷公司,1984年撤銷鎮工業辦公室,成立工業貿易公司,同年10月成立潛溪商場,1986年成立振華明膠公司,1987年3月發展為振華明膠聯合公司,1988年4月開設南大菜場,5月成立大場電機經銷部,商業規模不斷擴大,經濟效益逐漸提高,1988年鎮辦商業銷售額達3000萬元,稅前利潤158萬元。
到2010年,大場越來越趨商業化、現代化發展,祁連上大大型社區商業中心商業面積規劃14萬平方米。乾溪中型社區商業中心商業面積約3萬平方米,到2010年規劃發展到5萬平方米。經緯中型社區商業中心商業服務業面積3萬平方米。

社會事業

教育

2014年,大場鎮共有幼稚園26年,在園幼兒數9427人,教職員工908人,專任教師601人;國小11所,在校生12229人,教職員工865人,其中專任教師780人;普通中學8所,在校生4913人,教職員工435人,其中專任教師409人;普通高中2所,在校生1856人,教職員工273人,其中專任教師197人。

醫療

大場醫院是所縣級醫院,原為上海市私立普濟醫院(1929年創辦)和克美醫院(1926年創辦),於50年代中期社會主義改造高潮中合併遷至大場,成為一所保健性醫院,1957年大場衛生所併入。院址為少年村路1號(原大場區人民致府行政辦公室),占地8793平方米.擁有建築面積6551平方米。該院設內、外、婦、兒四大科,還有針灸、傷科、推拿、眼科、口腔、五官、皮膚、腸道、肝炎等專科門診。住院部有內、外、婦產、小兒、肝炎5個病區.1979年增設新生兒病房。
辦院初有職工52人,1989年末有固定職工388人,其中管理人員22人。醫技人員292人,勤雜人員74人。醫技人員中,醫師級161人(其中中醫師11人.西醫師78人,護師“人,檢驗師6人),醫士級115人,初級衛生人員16人。床位和醫療設備。1956年床位僅20張,1962年增為120張,1976年至1987年發展到185張,19夠年末增至225張。建院初期僅有2架陳舊的X光機(15毫安、300毫安各1架)、3架顯微鏡以及若干簡易產床、手術床。經過不斷更新,現有X光機7部,最大的為500毫安。還有B型超音波、十二指腸鏡、纖維腸鏡、超音波診斷儀、心電圖儀、超音波心動儀,心臟急救裝置、纖維光透食道鏡、膀胱鏡、雙簡顯微鏡、嬰兒保暖箱等現代設備,價值千元以上的45件,萬元以上的7件。
從1972年起增設骨科手術,1976年開設腦外科手術,1979年增加眼科白內障手術及泌尿科手術。婦產科能做剖腹產、子宮全切除手術。兒科業務一度處於全縣領先地位。

文藝

1984年5月大場鄉建立文藝工廠,地址在滬太路2127號,占地656平方米,建築面積319平方米,主要為上海鐘廠加工零件,有職工30人,其中演員10人,這些演員一面擔任宣傳演出的任務,一面又參加生產,實行以廠養文,排演的節目以滬劇小戲為主,題材來自生產,如《一片丹心為集體》、《大場英雄》等。該廠的文藝隊深入到生產隊演出,也曾為寶山福利院的老人演出。
1985年該廠排演的滬劇小戲《搶根》和《相親記》獲縣文藝工廠會演演出獎,其中的2位演員還獲得優秀演員獎。1989年產值13.3萬元,利潤2.9萬元,固定資產淨值10.7萬元,年末職工41人,

交通

大場鎮南傍市區,東倚機場,境內交通便利。滬太路縱貫南北,場中路、南大路連結東西,真大路通向西南。境內河道縱橫,遍布城鄉,水路走馬塘為東西向主航道,連線南北向的西彌浦、桃浦,15噸船可航達菹藻浜、黃浦江、蘇州河等各大江河。

名勝古蹟

古蹟遺址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民國21年(1932年)在大場建山海工學團,進行教育改革,在國內有很大影響,在大場留下的光輝業績和高風亮節,贏得了大場地區人民的無限愛戴。1983年1月,由上海市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會與山海工學團聯合籌建陶行知紀念館。經市教育局批准,選址在大場沈家樓,1984年12月9日舉行奠基典禮。1986年10月18日舉行開館儀式,
陶行知紀念館(舊館)陶行知紀念館(舊館)
陶館布置典雅,有池塘小橋山石曲徑、花木掩映,景色怡人,每年前來參觀學習、遊覽休閒的達數萬人。
大場紀念坊
為紀念“一.二八”淞滬戰爭抗日將士,民國21年(1932年)8月大場鎮民眾集資建“大場紀念坊”,樹立在鎮西馬路橋南首,滬太公路進鎮處,1964年因拓寬公路而拆除。今在滬太路西側仍有一柱。
大場紀念坊大場紀念坊
大場烽墩
相傳宋建炎三年(1129年)南宋名將韓世忠駐軍江灣時,為聯絡軍情,曾築18個煙墩,兩墩之間均相距約九里。如遇敵情,白天舉煙,晚上明火,一墩一墩地傳遞下去,以通訊息,現寶山區僅存三處,一為秦家店墩,在寶山城市工業園區;一為胡陸灣墩,在江灣鄉;另一個就是大場墩,位於大場鎮西市梢走馬塘玉龍橋旁,清乾隆年間墩上曾建文昌閣。民國26年(1937年)“八一三”戰爭後,日軍拆除了文昌閣,建立了侵略軍的“陣亡將士墓”及“表忠塔”。抗戰勝利後,這些恥辱性的建築理所當然地被拆除了。新中國成立後,該此駐有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墩高11米,基寬50×50米。1987年春,在墩頂建報曉亭,高4米,寬3米,墩下建有“感時”、“覽詩”、“慎志”三亭。
龍麟塔禪院
在大場鎮西市,建於明永樂18年(1420年),原系沈氏家庵,相傳明崇禎元年兩異人來此,以瓦礫信手疊高,狀似龍磷塔而得名。王道通著有龍磷塔記異。至清光緒年間,湖北荊州比丘尼持修,來此住持,擴展院宇,改建觀音殿,正中大殿有邑名士袁希洛題書“普陀陸海”匾額,民國5年持女僧建後殿5間,民國12年又重建前殿,民國26年“八一三”戰爭,大殿毀,僅存後殿,殿東北約百米不到,日軍建有“表忠塔”(解放時炸毀)。現址大場駐軍西營房內。
大場鎮(上海市寶山區下轄鎮)
顧正紅、龍華二十四烈士墓
“五卅”運動中的工人領袖顧正紅英勇殉難。民國20年(1931年)被國民黨殺害於龍華警備司令部林育南李求實何孟雄、龍大道,歐陽安、惲雨棠、李文(女)、蔡博真伍仲文(女)阿剛、柔石、胡邊頻、殷夫、馮鋰(女)費達夫湯士倫、湯士銓、彭硯耕等24名烈士,均葬於民國25年建成的大場公墓(南大路1號),1972年該烈士墓遷至上海市烈士陵園。
圓瑛法師紀念塔
圓瑛法師(1878—1953),福建古田人,當代愛國高僧,我國佛教界著名領袖,中國佛教協會首任會長,終身致力於中國佛教事業。抗戰期間,為參加抗日救國而遭到日本侵略者的逮捕拷打,但堅貞不屈,堅持了民族氣節。全國解放前夕,又拒絕國民黨要他出國的勸說。解放後,團結全國佛教界,積極擁護新中國,召號佛教徒參加祖國建設,宣傳宗教改革。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和平會議上,呼籲全世界佛教徒團結起來爭取和平。
1953年逝世後,遺體安葬於寧波天童寺。同年,由趙朴初等提議,中國佛教協會在大場公墓建立了圓瑛法師紀念塔,塔址現已建工廠。

古橋樑

義濟橋,建於元至正四年(1344年),由里人沈銘建,系寶山境內歷史最悠久的橋樑之一,它位於大場集鎮西側西彌浦與走馬塘交匯處,跨西彌浦。原系石橋,因橋中央有一巨石雕刻之龍像,故名玉龍橋,又因在大場西市梢,故又習稱西石橋,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廠董人陸曾燕、陸曦等發起重修。故稱義濟橋。1970年建設人民防空工程拆毀湮沒。
眾安橋,建於元至正年間(1341年—1368年),由里人姚公琬建,系寶山境內歷史最悠久的橋樑之一,它位於大場鎮場中村東風宅西側,跨東茭涇故河道。原系石橋,稱眾安橋,因在大場東市梢,故又稱東石橋,習稱環龍石橋,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僧普治重修。民國《寶山縣續志》稱之為青龍橋,清光緒二十四年,廠董王式金募資重修。民國21年“一.二八”淞滬戰爭時橋毀,戰後重修。1970年排設污水管道時湮沒。
守仁橋,位於大場集鎮內,守仁橋街與大場河路交叉處,原系木橋,始建年份不詳,稱平江橋,又稱江家橋。清宣統二年(1910年)鄉董陸曾燕、侯元浩等募資重修。民國期間(約1932~1936年)由滬西著名房地產商潘守仁出資改建成混凝土橋,磚牆欄桿。橋長6米,寬3米,改稱為守仁橋。1970年填沒大場市河(原走馬塘)築路,該橋湮沒。
蔣家橋,系大場“九橋”之一,原名袁家橋。里人方性員為報答其父方秀,其母封氏而重建,在橋石之左側刻上“報恩橋”三字。後又由蔣姓出資重修,故改名蔣家橋。1970年建設人民防空工程拆毀湮沒。
義學橋,相傳建於元代,為樂陽沈氏所建,橋之北首,沈氏辦有義學,故名義學橋。“八一三”淞滬抗戰中被日軍炸毀,後改為木橋。解放後又出資重建,1970年建設民防空工程拆毀湮沒。
荷亭橋,相傳建於明代,因橋峰曾有元代東陽沈氏所築之荷心亭,故名。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橋之北首一百姓家失火,橋被殃及燒毀。後募捐重修,1970年建設人民防空工程拆毀湮沒。
胡家橋,舊名吉慶橋,何家橋,位於汪家弄南首。據大場汪氏宗譜記載,該橋建於明代,為大場鎮上九橋中之最東者。1970年建人民防空工程拆毀湮沒。
利濟橋,系“九橋”之最西者,毀於“八一三”淞滬抗戰期間。
壙上橋,亦稱壙坊橋,位於場中村北弄市梢,三堵石橋。未通公路前,此橋為通往羅店瀏河道路的必經之處,甲辰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陳佐獨資建造滬太路,建成後行人出入改道,橋遂失修。
萬年橋,位於寶山區大場鎮葑村村北桃園生產隊1號對面,衛崗路橋崗路東北側220米。始建的年代不詳,重建於清嘉慶二年(1797),是1座3跨石板平梁橋。橋跨東西走向,在萬年橋南側中跨橋額題刻有正書陽文“萬年橋”橋名,兩旁刻有正書陰文“嘉慶丁巳年仲冬月重建”和造橋時捐錢的士紳、村民姓名,兩端飾以藻類卷草紋樣。現橋通長21.2長,寬1.5米,花崗石壘砌橋墩,橋面石板厚0.27米,橋面為水泥覆蓋,是2007年當地居民為加固橋面而添建。該古橋樑整體結構完好,具有一定歷史價值,對於研究當地鄉村橋樑建築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萬年橋萬年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