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場村(山東省魚台縣大場村)

大場村(山東省魚台縣大場村)

山東省省魚台縣大場村隸屬於王廟鎮大場村委會,屬於華北平原鄉村。位於魯西南南邊,東瀕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南與江蘇省徐州市毗鄰,自古譽有“江北魚米之鄉”的美稱。

據《魚台縣誌》記載,明洪武年間,由陝西洪洞縣移民遷此立村,中期王氏十二世,從山東汶上遷此立家。因村貧窮農耕及打場無牛馬牲畜為力,村民便以綿羊拉磨打場,故名大場村,又名羊打場。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改稱大場村。現大場村有262戶,人口1000餘人,多為姓王、趙、劉、繆、張的村民。

大場村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水肥魚鮮,稻花飄香。陽春三月,那雪白的梨花、嬌艷的海堂花、楚楚動人的櫻桃花,放出泌人心脾的芬芳。金秋十月,稻黃蟹香。那萬畝荷花爭奇鬥豔,游魚時而躍出,處處生機盎然,一派繁榮昌盛景象。大場村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風光秀麗的微山湖畔。

大場村位於山東省魚台縣南9公里,地處平原村域東西1公里,南北1.3公里,面積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000餘畝。大場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北鄰王廟鎮1.5公里處為省一級棗曹公路和濟徐高速,大場村水陸交通便利,縣一級王周公路橫穿境內,幸福河環繞東西,南靠東魚河。距京杭大運河只有15公里,距京蒲鐵路僅55公里,到達濟寧機場只需1個小時。全村道路縱橫形成網路,村村通柏油路,通訊設施完善,程控電話國際聯網,閉路電視進入農家,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簡便快捷的通訊設施,為全村的經濟騰飛打下堅實的基礎。農產品豐富 開發誘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場村
  • 外文名稱:DaChang
  • 別名:楊大場,羊打場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魯西南魚台縣境內
  • 下轄地區:大場、後趙兩個街道
  • 政府駐地:大場村
  • 電話區號:0537
  • 郵政區碼:270300
  • 地理位置:地處“鐵道游擊隊”的故鄉微山湖西畔,位於魚台縣境西南。
  • 人口:1000餘人
  • 方言:中原官話蔡魯片
  • 氣候條件:大陸溫帶季節
  • 著名景點:大場村農場/周堂地道戰大場遺址/羊文化廟會/三羊開泰百家宴
  • 機場:曲阜機場
  • 火車站:濟寧火車站
  • 車牌代碼:魯H
  • 海拔:平均36米
  • 耕地:5800畝
  • 宗教:基督教
  • 名人:趙紅燕、王孝鵬、繆翠、繆林
  • 村支部:現任書記趙紅燕;前任書記繆萬平
魚台大場村概況,發展歷史,地理位置,目前狀況,鄉村特產,種植環境,種植歷史,村莊建設,膠南大場村概況,大事記,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村莊建設,組織建設,

魚台大場村概況

發展歷史

據《魚台縣誌》記載,明洪武年間,由陝西洪洞縣移民遷此立村,中期王氏十二世,從山東汶上遷此立家。因村貧窮農耕及打場無牛馬牲畜,村民便以綿羊拉磨打場,故名大場村,又名羊打場。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改稱大場村。現大場村有262戶,人口1000餘人,多為姓王、趙、劉、繆、張的村民。
大場村風景秀麗,氣候宜人,水肥魚鮮,稻花飄香。陽春三月,那雪白的梨花、嬌艷的海堂花、楚楚動人的櫻桃花,放出泌人心脾的芬芳。金秋十月,稻黃蟹香。那萬畝荷花爭奇鬥豔,游魚時而躍出,處處生機盎然,一派繁榮昌盛景象。大場村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風光秀麗的微山湖畔。

地理位置

大場村位於山東省魚台縣南9公里,地處平原村域東西1公里,南北1.3公里,面積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5000餘畝。大場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北鄰王廟鎮1.5公里處為省一級棗曹公路和濟徐高速,大場村水陸交通便利,縣一級王周公路橫穿境內,幸福河環繞東西,南靠東魚河。距京杭大運河只有15公里,距京蒲鐵路僅55公里,到達濟寧機場只需1個小時。全村道路縱橫形成網路,村村通柏油路,通訊設施完善,程控電話國際聯網,閉路電視進入農家,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簡便快捷的通訊設施,為全村的經濟騰飛打下堅實的基礎。農產品豐富 開發誘人。
山東省魚台縣王廟鎮大場村

目前狀況

大場村歷史上以農業為主。舊社會因地劣、土瘠、生產工具落後,生產方式原始。解放後,農業生產逐年發展,並相繼興辦了工、副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突飛猛進,近幾年通過對農業產業的結構調整,劃出了農場,村辦小型企業興起,工商業有了較大的發展。
隨著經濟的發展,村莊建設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發展,廣泛開展了評選“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等活動,使村民素質不斷提高,村風村貌煥然一新,該村先後多次被評為“三個文明建設先進村莊”、魚台縣委命名“五個好帶頭村黨支部”等。

鄉村特產

大場村特產-大場村手工大米
魚台大米,山東省魚台縣特產,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魚台縣悠久的水稻種植歷史、良好的生態環境、優越的自然條件“魚台大米”熱銷中國30多個大中城市,並出口韓國、日本、俄羅斯、港、澳、台及東南亞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
大場村位於風光旖旎、美麗富饒的微山湖西岸,素有“北國江南”、“魚米之鄉”的美稱。大場村屬暖溫帶季風性濕潤大陸性氣候,光照充足,雨量集中,無霜期長,特別有利於水稻種植。土壤中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微量元素和營養元素含量高於全縣省平均值,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緊靠南四湖生態保護區,原生態的水、土、大氣環境保護了稻米的內在品質。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大場村”牌老字號“魚台大米”就曾享譽全國。
其中,魚台大米系列之大場村特產的“大場村“、”羊打場“品牌大米營養豐富,粒大均勻,晶瑩透亮,潔白如玉,蒸煮質量佳,氣味清香,飯粒完整,柔軟爽滑,冷後不硬,剩飯溫食後仍保持原有風味;做大米稀飯,米粒懸浮,香甜爽口。富含蛋白質、粗脂肪、賴氨酸、高鈣、鐵與維生素等多種人體所需的營養成分。

種植環境

水稻系水中農作物,對水源的質量要求很高。大場村位於微山湖西岸,水資源豐富。
淮河流域泗運河水系,境內有2條河流交會貫通,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都十分豐富,年平均可利用水資源總量達到1億立方米,況且這裡的排灌設施齊全,橋、涵、閘配套,水利設施完備,能夠充分保障水稻灌溉用水的需要。隨著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微山湖水質質量更是大大提升,湖水常年清澈,無污染,這就保證了魚台水稻灌溉用水的清澈碧綠;不僅如此,大場村因是以農業為主,減少了工業帶來的污染,這裡水質清澈,空氣清新,土壤肥沃又富含豐富的中微量元素,優良的農業生態環境為大米的“優質、綠色”提供了有機保障,據地質礦產部省中心實驗室測定:魚台大場村的農田灌溉用水和空氣品質分析測量結果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技術條件》標準,達到“A”級標準。原生態的水、土、大氣為保持稻米的內在品質、生產優質無公害提供了優勢環境。魚台水稻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
魚台水稻之大場村水稻魚台水稻之大場村水稻

種植歷史

大場村水稻系魚台水稻重要組成部分,魚台水稻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在魚台發掘的漢墓中,就曾發現發現魚台先民種植的稻穀,這說明魚台縣境內至少在漢代就已經開始種植水稻。但是,由於舊中國水患較多,黃河多次泛濫,魚台又地處濱湖澇窪,水利設施較差,十年九澇,災害頻繁,在相當長的時間裡,魚台水稻種植不能旱澇保收,更不能高產、穩產。當時的“魚台大米”雖然品質很好,但由於產量偏低,沒有形成商品糧,外地根本不流通,僅僅魚台人自給自足,也只在魚台當地有名,外地人根本不知道。再加上當時不注重對外宣傳與推介,好米也怕巷子深,“魚台大米”曾經遭遇了“藏在深閨人未知”的尷尬。
1949年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魚台人民發揚愚公移山、戰天鬥地的精神,大興水利建設,徹底改造稻田,打了一場漂亮的農業翻身仗。1965年秋,魚台縣35萬畝水稻喜獲大豐收。1968年,魚台縣因水稻種植成功被評為山東省模範縣,成為全省農業學習的一面旗幟。自20世紀70年代魚台縣連續20多年成為山東省人均向國家貢獻商品糧最多的縣,並且魚台縣水稻種植面積一直都保持在35萬畝以上,是名副其實的“北國江南·魚米之鄉”。

村莊建設

建國初期,村民住房以草房、土坯房和簡陋的石房為主。1973年全村實行統一規劃,建中心街道以及其他街道,房屋規劃統一整齊。1993年村的兩條主要街道鋪上柏油路,整理了兩邊的排水系統。從1996年開始,率先在魚台縣農村實現“村中柏油馬路,街道兩邊綠化”的新農村局面,並得到了魚台縣新聞聯播的報導。2014年,在繆萬平書記的帶領下,又重新整修硬化了三條主要街道,其中水泥路,巷巷通路,路路到戶,石徹排水溝4200米,兩邊綠化,兩條主街道按路燈60盞,全部實現的街道的硬化、美化、亮化,又投資10萬元建設大場村娛樂健身廣場,健身器材齊全,為村民提供方便娛樂健身的場所。

膠南大場村概況

大場村位於山東省膠南市膠南縣城西南39.3公里,郝李公路兩側,為大場鎮人民政府駐地。地處平原,設一村民委員會,村域東西1公里,南北1.3公里,面積1.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39畝。大場村地理位置優越,交通十分便利,南2.5公里處為同三高速公路出入口 。
據《徐氏支譜》記載,明中期徐氏九世,徐泰從墩上(今鳳墩)遷此立村。因地勢低洼,居民多穇子、養牛,故名穇牛場,又名穇牛場。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時改稱大場。清道光版《諸城縣,續志,疆域》稱攢牛場。現大場村有445戶,人口1574人,多為姓徐的村民。
大場村歷史上以農業為主。舊社會因地劣、土瘠、生產工具落後,生產方式原始。解放後,農業生產逐年發展,並相繼興辦了工、副業。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各行各業突飛猛進,近幾年通過對農業產業的結構調整,劃出了工業園區,引進了外資企業,工商業有了較大的發展。在村東興建了商業網點和居民小區或舊區已改造了商業網點,工商個體戶達150多家,年產值2600餘萬元。村集體通過土地資源開發、拍賣土地等當年純收入100多萬元,2005年村民人均純收入5964元。
隨著經濟的發展,村莊建設和精神文明也得到全面發展,廣泛開展了評選“五好家庭”、“十星級文明戶”等活動,使村民素質不斷提高,村風村貌煥然一新,該村先後多次被評為“三個文明建設先進村莊”、膠南市委命名“五個好帶頭村黨支部”等榮榮譽稱號。

大事記

1944年,解放,徐公勤任第一任村長;
1953年,建立第一個互助組;
1955年,成立初級社,建立村黨支部,徐金元任書記;
1956年,成立高級社;
1958年,人民公社成立,設大場大隊,下設八個生產小隊;
1960年,村辦企業 ,油坊建立;
1967年,成立大場大隊革命委員會;
1970年,村辦企業 ,磚瓦廠建立;
1973年,全村房屋統一規劃開始;
1974年,村辦企業 ,小型工廠建立,有二台工具機;
1976年,工廠擴大規模 ,成立大場工具機附屬檔案廠;
1981年,村八個生產小隊劃分為六個生產小隊;
1983年,實行大包乾;
1984年,成立村委會;
1987年,村內二條主要 街道,鋪油路;
1997年,全村全部吃自來水;
2006年,村鋪水泥路,村辦公樓建成。

經濟發展

建國初期,糧食平均產量100公斤左右,1981年平均畝產400斤左右 ,大包乾後產量逐年增加,在70年代村辦企業 經濟發達,磚瓦廠、工具機附屬檔案廠、油坊等村辦企業使村集體經濟收入,逐年增加。此後,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耕地面積逐漸減少,大部分村民轉入搞二三產業,經商搞個體,使村民的收入年年增加。

人民生活

建國初期,人民生活困苦,至1981年人均收入200元左右,特別是大包乾後二三產業的發展,人民的生活逐年提高,全村有95%的農戶安裝了電話,高檔家電普及到戶。2005年村民人均純收入5964元。

村莊建設

建國初期,村民住房以草房、土坯房和簡陋的石房為主。1973年全村實行統一規劃,建中心街道以及其他街道,房屋規劃統一整齊。1987年村的兩條主要街道鋪上柏油路,整理了兩邊的排水系統。從1996年開始,村規劃出商住區,要村東建起了商住網點小區。現又重新整修硬化了五條街道,其中水泥路三條1100米,石徹排水溝4200米,兩邊綠化,並按路燈34盞,全部實現的街道的硬化、美化、亮化,又投資110萬元建設三層村委辦公樓,建築面積為1500平方米。

組織建設

解放後,第一任村長徐公勤,二任村長呂茂元,農會主席夏成福,1947年潘召法任書記,1955年建立黨支部,徐金元任書記。1967年夏龍興任書記,1972年徐金環任書記,1973年徐金坤任書記,1975年孫洪森任書記,1986年徐繼立任書記,1989年徐玉傑任書記,1999年徐任軍任書記,2000年至今徐金昌任書記。大場黨支部多次被評為鎮“五好黨支部”,膠南市“五個好”帶頭村黨支部。
行政組織建設
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徐繼伍任大隊長,下設八個生產小隊,成立革命委員會,夏龍興任主任。1984年設立村委會,村委會委員設七人,潘維順任主任。2002年徐金昌兼主任。村委會委員設三人。後2004年底,宋洪森任主任。
人物簡介
大場村徐繼文、徐培美、徐培義、徐玉等四位在解放戰爭中壯烈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