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員(台灣古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大員,是由台灣南部平埔族台窩灣社(Teyowan)之名轉化而來。最初系指台灣南部的一個海岸沙洲,亦名“大鯤身”,位在今天台南安平區。後來大員一詞指稱的範圍擴大,有時亦作為全台灣島的代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大員
  • 外文名稱:dayuan
  • 別名:大鯤身
  • 行政區類別:市轄區
  • 所屬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 台灣省 台南市
  • 下轄地區:海翁線 隙仔 北線尾 大鯤身
  • 電話區號:008866
  • 郵政區碼:700
台灣古稱“大員”
十七世紀初期,當地的海岸線位在今台南市西門路一帶,潮水逼近赤崁樓。而外海有十一座沙洲:“海翁線”、“加荖灣”、“隙仔”、“北線尾”、“大鯤身”、“二鯤身”……以至“七鯤身”,與海岸線間圍成一片潟湖內海,稱為“台江”。其中北線尾與大鯤身間的水道最深,可容海船通過,是出入台江的主要港道。
二鯤身炮台(億載金城)二鯤身炮台(億載金城)
從1601年起,荷蘭人屢次侵入中國粵閩海域要求與中國貿易,均遭受中國地方官員的拒絕。1619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巴達維亞(今印尼雅加達)建立了永久性的軍事基地。從此,他們更加頻繁地侵入南中國海域,騷擾沿海地方。1623年8月,荷蘭人進犯福建沿海,被明福建水師擊敗,退往澎湖,仍不時在海面騷擾,嚴重危及漳泉沿海的安全。1624年7月明軍出動1萬餘人進擊澎湖,荷蘭人不支退往台灣。荷蘭殖民者在大員海外的一鯤身島上建築城堡,名為熱蘭遮。1625年1月,荷酋宋克抵台,僅用15匹棉布就騙去了台南一大片土地,建築赤嵌市街。1642年,荷軍進攻位於台北的西班牙殖民軍,將其驅逐出台灣,從此全島淪為荷蘭殖民者獨占。在荷蘭殖民者統治台灣期間,他們不但在軍事上重重設防,而且施盡了巧取豪奪之能事,大肆掠奪台灣的資源,把台灣當時的可耕土地全部掠奪作為“王田王園”,向農民進行著農奴式的剝削。荷蘭殖民者還實行文化宗教侵略政策,對台灣人民進行奴化教育。他們採用殘酷的軍事鎮壓和嚴厲的政治制度來維護野蠻的殖民統治,經常派兵包圍村莊,進行血腥屠殺,用車裂、火燒、釘十字架等酷刑,鎮壓敢於反抗的人們。
荷蘭殖民者的殘暴統治,不斷激起台灣人民的仇恨和反抗。因此,民族英雄鄭成功東征台灣的正義鬥爭,贏得了台灣人民的擁護與支持。
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在大員沙洲上建立熱蘭遮城,作為商館與統治行政中心。以大員長官為最高行政首長,總攬全島行政事務。同時設有大員評議會,為最高決策機構。因此“大員”亦作為全台灣島的代稱。
熱蘭遮城熱蘭遮城
十七世紀中期,這些沙洲因為淤積而逐漸接近乃至相連。1661年,鄭成功出兵攻打台灣時,七個鯤身島已經連成一個與內陸相連的長條狀的沙洲半島。因此鄭成功的軍隊在攻下內陸的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後,得以循陸路攻打位在半島前端的熱蘭遮城。大約在此前後,中文文獻多以“台灣”取代“大員”,大員一詞很快不再使用。
鯤身半島和台灣本島間的台江內海,在清道光年間逐漸淤淺,1882年遭遇一次特大洪水,港灣填淤成平地,最後陸化消失,與台南連成一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