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操場城北魏宮城建築遺址

大同操場城北魏宮城建築遺址在大同市區操場城街大同四中北側進行房地產開發時發現夯土及大量磨光黑瓦,經省文物局組織的專家組初步認定為北魏建築遺址,將該遺址命名為“大同操場城北魏一號遺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同操場城北魏宮城建築遺址
  • 類型:遺址
  • 地方:大同操場
  • 屬於:北魏宮城
由來,漢代平城,遺址,

由來

2003年3月,大同市住房解危解困合作社在大同市區操場城街大同四中北側進行房地產開發時發現夯土及大量磨光黑瓦,市民李智暤及原大同高等師範專科學校書記殷憲先生及時向當地文物部門反映,經省文物局組織的專家組初步認定為北魏建築遺址,遂於4月7日由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牽頭,由省市聯合組成考古隊進行正式發掘,並將該遺址命名為“大同操場城北魏一號遺址”。

漢代平城

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遷都平城(今大同市),大興土木修建皇宮。
百年後,孝文帝遷都洛陽,曾輝煌一時的平城宮城在屢遭破壞後逐漸消失。千年之前的城市到底埋藏在哪裡,成了考古工作者心中的一個結,皇宮宮城遺址更是成為千古之謎。
1995年,大同城東南一處建築工地上發現北魏平城遺址,但遺憾的是,作為皇權象徵並具有極高研究價值的宮城遺址的位置,仍未能得到確認。
直到2003年,大同操場城北魏建築遺址的發掘,糧窖遺址和皇家“瓦當”現世,才使這一謎底得以揭開。
6月23日,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黨委書記張慶捷對《山西青年報》記者說:“所有出土的物件充分證明,這裡就是北魏皇宮的所在地。”
4萬多人建起太華殿大同古稱平城,北魏道武帝遷都至平城後,開始了近百年的北魏平城帝國時代。
“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一系列大規模的首都建設轟轟烈烈地展開。這一時期的國都建設,是以漢平城作基址。營建了包括西宮、東宮在內的平城宮,公元406年,道武帝又在平城宮的南面,建立高10丈的雙闕、太廟、社稷壇,同時營建了周長10公里的外城,亦稱都城、郭城。
經過97年的苦心經營,歷經六帝七世,北魏京都的面貌煥然一新,成為當時中國北方第一名城。後來的考古專家把平城宮城的興建分為兩個時期。
第一時期是宮城建築群的規劃和初建時期,初步建成的宮城有12座門,宮城內有宮殿、宮室以及室廟、社稷和其他附屬建築與設施;第二時期是文明太后臨朝聽政時期,當時主要擴建和改建了原有的宮殿及附屬建築,並增建部分新的建築。還營建了規模宏大的方山永固陵,建設了圓丘、明堂等大型禮制建築。是時,“平城甲第豪宅競起,寺院建築達100餘所”,建築技術已達到了中原傳統建築的先進水平。不僅如此,當時營建宮殿的費用巨大,據《資治通鑑》記載,文武帝時僅太華殿的改建,就由4萬多人用半年完成,其用工數量驚人。
但即便曾繁華如斯,也在千年過後被沙土掩蓋在地平面之下。曾經輝煌的平城宮殿到底在哪兒,這個謎團一直懸而未決。
張慶捷介紹,針對平城宮城的位置,有學者分析,平城宮城難覓是由於平城遺址的具體位置難以確定。
據史料記載,北魏平城是由南、北兩部分組成,北部是宮城,南部是郭城。按說平城的營建及大同城的歷史傳承原來是很清楚的。而且,北魏迄今,平城城址一直未遭破壞,甚至有一部分城部殘骸存於地面之上,考古條件非常好。
可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在研究中,平城遺址的具體位置卻日益撲朔迷離。學者們的迷惑,究其原因是由於文獻混亂所致。
據專家們了解,北魏地理學名著《水經注》的作者酈道元不只一次到過平城,在書中對平城的人文地理有過生動的描述,是平城全盛時期的真實寫照。《魏書》作為斷代史,對平城的營建多作記錄。這些都是研究平城的可信史料。不幸的是,年代久遠,長期輾轉傳抄中出現文字差錯乃至缺漏,以致一些文獻今天讀起來令人迷惑。
正是由於北魏平城這一參照物的不確定,導致了平城宮城難覓,更引發後世對其確切位置究竟在哪兒出現兩種不同的聲音。
遺址初定,宮城仍是謎張慶捷說:“長期以來針對北魏宮城遺址有兩種說法,一種認為是在今火車站一帶,一種認為是在操場城街。”1995年5月,大同城東南105公里處一工地發現建築遺址,隨著保護性發掘的深入,這一遺址被證實是北魏禮制建築———明堂遺址。
明堂遺址的發現,為北魏前期首都平城的地理位置提供了準確的坐標,也大大促進了平城遺址的保護和研究。
在大同市著名學者、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副會長、平城北朝研究會會長、《北朝研究》主編殷憲曾為此專門撰寫的《北魏平城明堂簡論》中,記者看到他這樣寫道:“北魏宮城甚至是整個平城的具體位置長期未能確定,明堂的發現,則給了我們一把金鑰匙。平城明堂的位置恰恰證實了明堂‘在國之南,三里之外,七里之內,丙已之地’的古禮成制。明堂遺址在大同城東南,正是丙已之地;從明堂遺址到明清大同城牆是三里半,正是三里之外。既然明堂在國之南三里之外得到了證實,那么‘七里之內’呢?我總覺得北魏的宮城應在明堂北七里左右,如果我們構想,明堂至南城牆的三里半,再加上從南城門的不足四里,七里多一點,那就該是北門外的操場城街了。”但是這一說法也未能成為定論,關於宮城的具體位置,只是停留在推測的層面上。
糧窖遺址和皇家“瓦當”
2003年3月份,大同市一開發公司在操場城街的基建施工中挖出北魏遺物,之後的7個多月,省市考古工作隊20餘人大規模的發掘,證實這是一處北魏大型建築遺址,這個遺址現被命名為操場城北魏一號遺址。
據參與發掘的張慶捷介紹,平城宮殿遺址位於大同城北的操場城中心偏東處,北距大同火車站1350米,南距明清大同府城北垣550米。
2007年起,大同操場平城遺址考古發掘工作又有重大發現,新發現的糧窖遺址位於北魏大型皇家建築遺址東北150米處,夯土台基上分布有50多個柱礎石和5個圓缸形糧窖遺蹟。經張慶捷等專家斷定,這次發現的北魏糧窖遺址和之前的北魏一號遺址,充分證明,這裡就是北魏皇宮的所在地。
據張慶捷介紹,關於北魏糧窖,《南齊書》卷五十七《魏虜傳》記載:“太官八十餘窖,窖四千斛,半谷半米。”也就是說,現在發掘出來的糧窖遺址,據其地點考察,當是該傳記載的太官所轄糧食“八十餘窖”中的一部分。
另外,在北魏大型皇家建築遺址的10米處,還發現了一座殘存的北魏夯土台基遺址,面積約80平方米。並發現用於筒瓦的菱形瓦釘。
大量瓦當的發現是這次發掘的又一重大收穫,出土的瓦當種類有蓮花紋瓦當、獸面瓦當、佛像瓦當以及各式文字瓦當,瓦面文字有“皇萬歲”,“大代(萬歲)”等。
“這裡就是北魏皇宮所在地”
從漢代磚室與灰坑出土“平城”瓦當來看,這次新發現的糧窖遺址坐落在漢代遺址之上,與2003年發現的北魏平城遺址地層關係相同,可以斷定這裡就是漢代平城縣所在之地。同時由灰坑中發現的數種戰國瓦當聯繫一號遺址夯土下發現的戰國銅印推測,此地早在戰國時,可能已經是個較有規模的城市。
平城宮殿遺址發掘是繼1995年平城南郊明堂遺址發掘之後,在平城北部的又一重大發現。
據文獻記載,北魏平城的宮城是在漢平城的基礎上改擴建而成的,位於平城北部,與操場城一號遺址的地理位置吻合,這裡發現的獸面瓦當與建於太和十五年(491年)的皇家建築明堂出土的獸面瓦當為同一模具所制,“皇萬歲”,“大代(萬歲)”等瓦當也應為皇家專用品,而建築正面的斜坡踏步採用雙階這種先秦高級建築的形式,這些信息無不透露著這一建築具有宮殿建築的性質。
迄今為止,在大同操場平城遺址的城路東中部南北200米,東西100米範圍內,已經相繼發現北魏兩座高規格的建築遺址和一座糧窖遺址,在結束採訪的時候,張慶捷堅定地說:“所有出土的物件充分證明,這裡就是北魏皇宮的所在地。”

遺址

該遺址出土了大量北魏筒瓦、板瓦和多種瓦當碎片,其中“大代萬歲”等文字瓦當品級很高,推析該遺址應當是北魏皇家建築遺址。它的發現,打開了尋找已久的埋藏北魏宮城遺址的神秘大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