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卿宮

大卿宮

德化大卿宮位於德化縣南郊的丁墘村,背倚勤山,前瞻石牛山,左拱西天山,右環鳳翥山,潺潺溪水從宮前石橋下流過,山清水秀,蘊“小橋流水”之古韻,顯富麗繁華之壯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卿宮
  • 始建:南宋紹興二十年
  • 歷來:頗受地方官府青睞
  • 新中國成立後:重煥春輝
簡介,地位,傳說,主要建築物,大卿宮“迎賓門”,“大卿橋”,大卿宮文化活動,“擺大龜”,大卿宮慈濟文化節,大卿宮“公益,2006年,2008年,2009年,當地人看大卿宮,平民百姓眼中的大卿宮,政府部門眼中的大卿宮,保生大帝,海尾寮朝,皇宮等地。,“吳夲”諡號來源,

簡介

始建於南宋紹興二十年(1150年),歷來頗受地方官府青睞,久負盛名,其中有德化知縣捐資建橋,撰寫楹聯,題寫“大卿宮記”碑文等。新中國成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英明的宗教政策,使大卿宮歷經八百年滄桑後,又重煥春輝。2000年以來,先後投資200多萬元,重修古宮宇,新建“大卿寶殿。古宮宇古香古色,極顯中華民族傳統風貌。大卿寶殿仿古宮殿式建築,融入現代建築風格,重檐歇山式屋頂,蓋琉璃瓦,雕樑畫棟,雄偉壯觀,金碧輝煌,使大卿宮成為德化集朝聖、旅遊和道教文化於一體的勝地,被德化縣人民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卿宮主奉保生大帝。保生大帝姓吳名夲,字華基,號雲沖,龍海縣白礁人,生於宋太宗大平興四年(979年農曆三月十五日。吳夲畢生苦煉歧黃,博通群籍,尊師重道,走戰國扁鵲之道,求東漢華佗之術,為實現素志,醫無貴賤,懸壺濟世,普救蒼生,為國拯民,深受百姓敬仰。宋景佑三年(1036年),乘白鶴升天,享年五十八歲。吳夲得道成仙后,百姓建廟宇、塑其聖像奉祀。歷代皇帝感其聖德,先後追封“公、侯、真人和保生大帝”等諡號。
大卿宮是德化道教發祥地之一,是德化道教文化活動中心。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即保生大帝誕辰紀念日,信眾為表達對保生大帝崇敬、虔誠之心,以“擺大龜”為最隆重的供奉儀式。每年十二頭壽龜(閏年13頭),以糯米(80斤)為主要原料,用傳統工藝精製而成,有桌面大,神態栩栩如生,甚為奇異。擺大龜以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蔚為壯觀,這種奇異民俗沿襲幾百年之久。崇龜、愛龜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俗。龜在中國傳統文化里被當成福、祿、壽、喜、財的吉祥象徵,與龍、鳳、麒麟並稱“四靈”。我國遠古時代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女媧鍊石補天時,得到龜的大力幫助,用大龜的四足當擎天柱撐住蒼天,“蒼天補、四極正”黎民百姓從此免遭洪水襲擊,安居樂業,因此,大卿宮“擺大龜透視出中國傳統文化符號學的折射及深厚影響”。這一最具特色的民俗,年深日久,已成為德化影響最廣泛、最深遠的傳統文化之一。除此之外,還有舞龍、舞獅、踩高蹺鼓亭公婆、大鼓吹、南音、花鼓隊,以及演古裝戲、木偶戲和電影等,由此形成規模盛大、異彩紛呈的民俗文化活動。這一活動,讓前來朝聖的信眾和觀光的遊客倍加讚賞!

地位

近幾年來,黨和政府及其文化、宗教等部門,不斷加強對宗教活動的指導。大卿宮的道教文化逐漸融入現代文明信息,已成為人們和諧、健康、歡樂的民俗文化活動。

傳說

相傳:在很久以前,德化城南(丁墘村,又稱張墘村),有一條水勢緩和的河流,而在河流之上,有株千年桂花樹。每到收割時節的8月,桂花樹香飄“萬里”,有一天,一隻小鴿子從西北部飛來,悄然落在這棵桂花樹上。據說,那時,桂花樹正開著花,散發著桂花特有的香味。之後,這隻鴿子就不在回來,而是原地返回。再之後,當地村民(丁墘村)在收割稻穀完畢後,來到桂花樹下休息,卻發現了“一根骨頭”,而在那根“骨頭”的下面,竟然是一張關於“保生大帝”的簡介和願意落戶德化,保佑德化平安、昌盛的紙條。村民們於是覺定,建立一座廟宇以供奉“保生大帝”,並且用該桂花樹,雕琢成“保生大帝金身塑像”。

主要建築物

大卿宮“迎賓門”

2014年1月9日下午,大卿宮隆重的舉行了“迎賓門”落成典禮。“迎賓門”始建於去年十月份,耗時約4個月,總投資約合60多萬元人民幣。由進城大道往迎賓門仰視,可見迎賓門正中央鎏金匾額上書寫著“德化大卿宮”五個方正楷體字樣,而站在宮內遠眺迎賓門,“祝君一路順風”幾個楷體字映入眼帘,暖意入心。
此為“大卿宮迎賓門”此為“大卿宮迎賓門”

“大卿橋”

編輯者正在向大卿宮相關人員獲取關於大卿橋的歷史、來歷

大卿宮文化活動

“擺大龜”

每年農曆三月十五,人們用糯米為主要原料,加工蒸熟做模擬神龜,栩栩如生。每頭壽龜有八仙桌面那般大,多時有十幾頭壽龜供奉於神案前,以祈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蔚為壯觀。這種奇異的民俗已沿襲了幾百年。
崇龜、愛龜是中國古老的傳統民俗。龜在中國傳統文化里,是“福、祿、壽、喜、財”的吉祥象徵,與龍、鳳、麒麟並稱“四靈”。中國遠古時代還流傳著一個傳說:女媧鍊石補天時,得到神龜的大力幫助,用大龜的四足當擎天柱撐住蒼天,才使“蒼天補、四極正”,黎民百姓從此免遭洪水侵襲,安居樂業。大卿宮在當地鄉民及宗教管理部門的支持下,在海內外信徒的捐助下,因地利勢,修建了沿溪環狀公園,增添了假山噴水池、十二生肖惠安石雕及神話故事長雕欄等景觀,成為德化人探幽訪古、休憩消遣的好去處。 ”
“八仙桌上的大龜”“八仙桌上的大龜”

大卿宮慈濟文化節

德化大卿宮舉辦了第一屆、道教“保生大帝慈濟文化節”來自其他地區的道觀的“保生大帝”約有300多尊,前往德化大卿寶殿共同慶祝這次盛會!300多門禮炮齊鳴,象徵著參加這次盛會的300尊保生大帝萬神歸一!
特別聲明:保生大帝濟文化節是十年一次,經過泉州市道教協會認證 !因此,大卿宮上下工作人員都很重視這次盛會。泉電視台親自到大卿宮協助大卿宮工作人員的拍攝、做DVD留戀光碟等事務!大卿宮還出巨資,打了一個大鐘!保生大帝主殿“青礁慈濟宮”還饋贈“大卿宮”一塊鑲金匾額“保生大帝刺激人間”。

大卿宮“公益

(說明:筆者只了解以上這一點,更多年份的公益事業,正待收集和考證。)

2006年

資料正待收集

2008年

資料收集中

2009年

2009年3月,捐獻2萬元,用於當地交通不發達的丁墘村的公路建設。

當地人看大卿宮

平民百姓眼中的大卿宮

“大卿宮”在當地聲譽極佳,信奉“保生大帝”的人數也頗多。每年的6月份,是大卿宮最熱鬧的時段之一,在這個雨季里,高考將至,由於考生家長望子成龍的心理,紛紛來到大卿宮祈福、許願。

政府部門眼中的大卿宮

而當地文化局對大卿宮則是站在更高的角度進行科學評論:“大卿宮對我縣(德化縣)的文化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可以說,大卿宮的多項文化活動已經融入我縣的文化長河!”

保生大帝

保生大帝簡介
保生大帝一稱大道公,吳真君。福建閩南和台灣閩南籍居民、廣東潮汕地區以及東南亞閩南籍華人所奉的地方守護神。是台灣第二大信仰,有信眾500多萬,廟宇370多座,僅次於媽祖。據統計全世界共有保生大帝廟宇2000多座,信眾近1億人。
其中漳州有180多座,廣東100多座,台灣370多座。
據載,神姓吳名夲(音tāo),宋代名醫。清同治十年《福建通志》卷二百六十三云:“吳夲,生於福建泉州府同安明盛鄉積善里白礁村(今屬福建漳州台商投資區角美鎮白礁村),世所稱吳真君也。少超悟長得道術。不茹葷,不授(受)室。
大卿宮
另介紹,保生大帝姓吳名夲(tao),字化基(公元979—1036年),號雲沖,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979年)三月十五日生。相傳其祖先是戰國時的吳季禮,子孫向四處發展,傳了九世,到了大帝的父親吳通,母親黃氏,避亂而南遷,到了福建同安白礁村。業醫活人,按病與藥,如矢破的。或吸氣噓水以飲病者雖沉痼奇怪叵曉之狀,亦就痊癒。於是病人交午於門,無貴賤悉為視療。景祐六年(景祐無六年-引者注)蛻化於同安白礁。鄉人肖像祀之。水旱疾疫,款謁如響。部使者以廟額請,賜名‘慈濟’。開禧三年,公元(1207),草寇騷擾境上,忽睹旗幟,懼不敢入。事聞,封英惠侯。後累封普佑真君。”撰《志》者按曰:“《同安志》云:吳真人名夲,由貢舉授御史。仁宗時,醫帝後愈,煉丹救世。景祐(1034~1037)間蛻化於漳州白礁龍池岩,乘鶴升天。此全與《閩書》所載互異。《閩書》不言(吳)本官御史,亦無醫仁宗後事;惟記明永樂中,文皇后患乳,夢道人獻方,牽紅絲纏乳上,炙之,後乳頓瘥。問其居,對在某所。明日,遣使訪之,云:有道人自言福建泉州白礁人,姓吳名夲,昨出試藥,今未還也。既不得道人所在,遂入閩求而知之。皇后驚異,敕封吳天醫靈妙惠真君保生大帝,仍賜龍袍一襲。”由此可見傳說之分歧。《台南市宗教志》所記更多神異。曰:“(吳)夲,泉州同安縣白礁村人。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三月十五日生。幼習醫術,曾遇異人,授與神方濟世,兼授驅魔逐邪等術,遂成神醫。曾中進士任御史,以治癒仁宗皇后痼疾,著稱於世。尋退隱行醫,時有神異,為時人所欽服。後收同安令江官、主簿張聖者為左右侍從,借上帝公侍衛康、趙二將軍為左右護衛,黃醫官、程真人、鄞仙姑等為門徒。四出行醫除妖,著醫書內外科十三冊。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初二日,與父、母、妹、妹夫、仙官、聖者、書僮等,一齊騎白鶴飛升。時年五十八。世人感其恩德,建龍湫廟祀之,敕封為慈濟宮。飛升後,神跡屢現,降魔解厄,逐寇安邦,醫疾療傷,受庇佑沐恩者難以計數。宋高宗時,封大道真人號,寧宗時封忠顯侯。明太祖時,敕封為昊天御史醫靈真君。”舊時福建漳州,泉州多建廟奉祀。傳入台灣後,建廟亦多,為當地醫師及漳州,泉州籍民所信奉。廟宇中心在台北。《台南市宗教志》云:“府城(今台北市)的居民,主要來自泉州,故祀大道公的廟宇很多,其中以建於明萬曆年間的學甲慈濟宮最早。規模大者,除,學甲慈濟宮,開山宮外,尚有,台北保全宮,台中元保宮,興濟宮(頂大道)、良皇宮(下大道)、水仔尾元和宮、市仔頭福隆宮、安平妙壽宮、廣濟宮,安南區

海尾寮朝

皇宮等地。

“吳夲”諡號來源

吳夲逝世後,歷代皇帝多次追封諡號:
南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追封“慈濟真人”。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追封“顯佑真人”。
南宋寧宗慶元元年(1195年),追封“忠顯侯”。
南宋寧宗開禧三年(1207年),追封“英惠侯 ”。
南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追封“康佑侯”。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追封“靈護侯”。
南宋理宗嘉熙三年(1239年),追封“正佑公”。
南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年),追封“沖應真人”。
南宋理宗寶祐五年(1257年),追封“守道真人”。
南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追封“福善真人”。
南宋度宗鹹淳二年(1266年),追封“孚惠真人”。
南宋少帝德祐元年(1275年),追封“妙道真人”。
明朝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追封“醫靈真君”。
明朝成祖永樂十七年(1419年),追封“保生大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