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冶市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大冶市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銅綠山古銅礦遺址位於大冶市城西南3公里處,南北長約2公里,東西寬約1公里,遺留的煉銅爐渣40萬噸以上,占地14萬平方米左右,推算累計產銅不少於8~12萬噸。1973年開始發掘和研究,發掘出地下採區7處,採礦井巷近400條,古冶煉場3處,發現了一批煉銅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大冶市銅綠山古銅礦遺址
  • 外文名:Daye City, the ancient Tonglu Mountain Copper Mine Site
  • 位置:湖北省大冶市城西南3公里處
  • 占地:14萬平方米左右
歷史沿革,相關評說,相關事件,

歷史沿革

1973年秋,大冶有色金屬公司在銅綠山開採時,發掘出13柄銅斧,最大的一個重達3.5公斤。
1974年春,考古部門在銅綠山發掘出一個面積達2平方公里密如蛛網的地下迷宮。
這一發現,震驚了世界考古界。英國、德國、日本、瑞典、澳大利亞等國的考古學者蜂擁而至,讚嘆不已:“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古蹟!可與中國的長城、埃及的金字塔相媲美。”
1982年,國家將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列為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
1984年,銅綠山開建古銅礦遺址博物館。1991年,國務院下文“劃定紅線”,要求古銅礦遺址負185米以上及周邊80畝範圍內的礦產資源不予開採。
1994年,國家文物局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申請,將銅綠山古礦冶遺址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2006年12月,因“周邊環境太差,其地位與形象不符”,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從候選了10年的《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中撤了下來。

相關評說

——銅綠山是迄今為止世界上開採時間跨度最長的礦山。據考古發掘考證,銅綠山古代采冶活動起始於距今三千多年前的殷小乙時期,到南宋末期,紅銅產量超過10萬噸。今天,銅綠山礦井下採掘總量超過80萬噸/年,選礦處理總量接近120萬噸/年,各項經濟技術指標達到或超過國家一級礦山企業水平,經濟效益持續穩步增長。三千年風雨一路走來,銅綠山礦風采依然,魅力依然。
——銅綠山是一座創造中華民族青銅文化歷史的著名礦山。中華民族的文明史在世界上獨樹一幟,然而,前蘇聯專家斷定:中華民族的青銅文化是舶來品,它沒有自己的青銅文化,這一結論被許多國家認同。銅綠山古礦冶遺址的發現,大量的文物實物和采冶場面,先進的井下支護、排水、通風、提升和冶煉技術向世界昭示,銅綠山古礦冶遺址是創造中華民族燦爛青銅文化的故鄉。遠古銅奴在銅綠山用辛勤的勞動和超凡的智慧鍛造出屬於中華民族自己的青銅文化歷史,那種斷言中華民族沒有青銅文化的結論被鐵的事實砸得粉碎。 ——銅綠山考古成果是迫使《世界冶金史》重新改寫的根本原因。一部《世界冶金史》凝聚著冶金專家的智慧,經過蒐集、整理、分析、鑑定等多種程式集納而成書,也是全世界冶金方面的權威著作。銅綠山古礦冶遺址未發現前,世界冶金髮展史就像《世界冶金史》敘述的那個樣子;發現後,尤其是美國著名冶金史專家麥丁教授親自到銅綠山考察後說:“我在世界其他地方,看到了許多古代礦冶遺物,銅綠山是第一流的。”第一流的古礦冶技術沒有寫進《世界冶金史》,除了證明其存在缺陷外,同時也使《世界冶金史》的許多現成結論遭到不可迴避的挑戰和質疑。鑒於此,這部在全球發行的巨著只得重新改寫。 ——銅綠山是國務院,部、省、市各級部門特別關注的礦山。為解決古銅礦遺址的保護與礦山生產建設產生的矛盾,實現保護與開發“雙贏”的目標,上至國務院,下至部、省、市各級政府和相關的10多個主管部門與單位,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至世紀末的10多年時間裡,先後召開了近30多次專題會議。會議研究的主要問題是古礦冶遺址下壓著銅礦石786萬噸,且含銅量達13.2萬噸,如果不開採,銅綠山礦要損失礦山銅20.8萬噸、鐵精礦(品位65%)403萬噸、黃金11.6噸、白銀64.6噸,折合總價值約88億元。為表彰銅綠山礦為保護古銅礦遺址作出的巨大犧牲,國務院有關部門和湖北省人民政府聯合對銅綠山17個單位、37名有功人員舉行了專題表彰大會。 ——銅綠山是全球唯一一家以礦山名號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目錄的礦山。1980年6月初,在美國紐約舉行的“中國青銅時代討論會”上,我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宣讀了專題學術論文《中國湖北銅綠山古銅礦的發掘》,著重介紹了華夏先民以其傑出的智慧和創造性勞動,在採礦冶銅業方面取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開發、冶煉技術的功績,獲得大會最高評價。紐約討論會之後,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在全球礦業界形成了強大的衝擊波,除引來絡繹不絕的各國專家考察之外,還以中國政府的名義向聯合國鄭重推薦,銅綠山與長城、秦始皇陵兵馬俑等列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文化遺產目錄。(節選自《古今銅綠山》,原載《中國礦業報》2006年1月23日)

相關事件

大冶礦藏資源豐富,得天獨厚,素以“百里黃金地,江南聚寶盆”著稱於世。金牛鎮、金湖街、金柯村、銅綠山、銅山口、銅草花園……這些以金、銅打頭的村、鎮、街、山名,讓大冶“礦味”撲面而來。
清康熙22年編修的大冶縣縣誌上有這樣一段記錄:“銅綠山在縣城西五里,山色紫赤,每驟雨過時,有銅綠點綴土石之上,如雪花小豆,或雲古出銅之所。”考古部門也出具了考證報告,認為銅綠山開採歷史大致可與我國青銅文化相對應。這些星星點點的線索,吸引了很多地質工作者來此進行調查。
但礦體真正引起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卻事出偶然。
修水庫發現含銅黃鐵礦
1958年9月,當地水利部門正在銅山口修建水庫,在進行手搖鑽的施工時,發現岩心中有一塊6.4米厚金燦燦的含銅黃鐵礦。當年10月,省地質局即迅速籌備在銅山口上鑽機。1959年4月,鄂東南地質大隊派出一支小分隊,進入銅綠山礦區踏勘,結果首戰告捷,當鑽探探至地表以下100米時,便見到了厚達60米的銅鐵層,展示了可觀的開採前景。
1959年6月,蘇聯駐地質部專家組副組長契雷維奇來到隊上,在查閱了有關資料後便斷然認為:銅綠山礦屬矽卡礦,絕無大型銅礦,建議把已開動的鑽機停下來。
隊員們當時面面相覷,仍然堅持繼續踏勘,契雷維奇最終拂袖而去,甚至拒絕了和隊員們在礦區拍照留念。
鄂東南地質大隊主要領導和絕大多數技術人員最終頂住了“下馬風”,而且不斷增加技術人員和設備。
到1966年,鄂東南地質大隊已探明礦區銅金屬儲量達80萬噸規模,而且該礦既是一座大型銅礦,一座中型鐵礦,還是一座特大型金礦和中型銀礦,其礦產資源儲量大、品位高,引起業界的高度關注。
鄂東南地質大隊原副總工程師魏世昆告訴記者:“以銅綠山為圓心的2000多平方公里範圍內,我們已查明銅的保有儲量為400多萬噸,金的儲量為300多噸,鐵礦石約有3億噸。”
從1965年起,銅綠山礦區便開始了開採籌備。1971年,大冶有色金屬公司銅綠山銅鐵礦成立,正式投入開採。
意外發現國寶級古蹟
如果說銅綠山的勘探帶有偶然性的話,那么,開採開始後的特大發現,就更偶然了。
1965年,在銅綠山礦山生產建設中不斷發現古代採礦、冶煉的遺物和遺蹟,當時並未引起足夠的重視。
1973年秋,因銅綠山礦為露天開採,工人們在開採礦石時,無意間在亂石中發現一些廢棄礦渣,繼續挖掘時又發現礦木、爐渣等生產工具,最令人驚奇的是竟發掘出13柄銅斧,最大的一個重達3.5公斤。“難道古代有人曾在這裡開過礦?”一個個稀罕的物件,令礦上的人感到驚訝。隨後,一柄銅斧寄到了國家歷史博物館,引起國家文物部門高度重視。
1974年春,考古部門又在銅綠山發掘出一個面積達2平方公里密如蛛網的地下迷宮,包括西周至漢代數百口豎井、斜井、盲井,以及百餘條平巷等採礦遺蹟,並出土了一批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煉銅豎爐和開採工具,發現了40多萬噸煉銅礦渣。有專家測算,春秋戰國時期,整箇中國人口不到2000萬,以每家五口計算,全國共400萬戶人家,銅綠山一地所生產的銅,可供當時每家擁有一件青銅器。如此龐大數量的青銅器,對當時社會生活的影響有多么巨大,是可想而知的。
經同位素測定,銅綠山古銅礦開採年代始於公元前13世紀的殷小乙時期,經西周、春秋戰國,直到西漢,一直延續了一千多年。到西漢時期,伴隨著青銅時代的終結,銅綠山古銅礦終於結束了歷時一千多年的開採活動,將耀眼的光芒埋進了歷史。儘管如此,冶煉礦藏的傳統仍在代代相傳。據《大冶縣誌》記載,大冶於五代十國時的南唐建縣。唐天佑二年(公元905年),吳國在武昌郡永興縣設定青山場院,進行采冶生產,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國主李煜升青山場院,將武昌三鄉與之合併,取“大興爐冶”之意,將縣名定為“大冶”。
專家稱,銅綠山古礦是迄今為止我國保存最好、最完整、採掘時間最早、冶煉水平最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處古銅礦遺址。省文物局一名負責人認為,古礦的另一個重大意義就是證實了古代中國銅的來源,“銅綠山古礦的開採冶煉技術在當時是全世界領先的,比歐洲早了2000多年”。專家介紹,此前很多學者揣測古代中國的銅是外來的,找到了有力證據。銅綠山古礦的一些採礦技術如採礦的手段、回填的方式,這些古老的技術,有些礦山還在套用。
1982年,國家將銅綠山古銅礦遺址列為國家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84年,銅綠山開建古銅礦遺址博物館。事實上,當時探明古礦山下隱藏有價值4億元人民幣(現市值10億元人民幣)的礦石。1991年,國務院下文“劃定紅線”,要求古銅礦遺址負185米以上及周邊80畝範圍內的礦產資源不予開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