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起

《夜起》是清末詩人黃遵憲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是詩人聽聞沙俄出兵東北攻陷瀋陽後的抒懷之作。詩中對沙俄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清政府的畏敵賣國,表示了痛恨;詩中詩人雨夜不寐、獨立蒼茫的情景,表現了詩人沉重的心情和深沉的愛國主義感情。全詩抒情委婉含蓄,深沉抑鬱。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夜起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七言律詩
  • 作者:黃遵憲
  • 作品出處:《人境廬詩草》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夜起
千聲檐鐵百淋鈴,雨橫風狂暫一停
正望雞鳴天下白,又驚鵝擊海東青
沉陰噎噎何多日,殘月暉暉尚幾星
斗室蒼茫吾獨立,萬家酣夢幾人醒。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檐鐵:檐馬,或鐵馬,用金屬薄片製成,懸在屋檐下,風吹相擊而發聲,此處借代風聲。淋鈴:原指風鈴聲,相傳唐玄宗入蜀,途中遇夜雨,聞風鈴聲,作《雨霖鈴·傷別》。此處借代雨聲。
②雨橫風狂:狂風暴雨。
③天下白:指天亮,比喻時局好轉。
④鵝擊海東青:借指帝俄侵占中國東北三省。鵝:諧音俄,指帝俄。海東青:鳥名,雕的一種,產於遼東,善擒天鵝。此處借指中國東北三省。
⑤沉陰:久陰。噎噎:形容雲氣陰暗,比喻國勢危急。
⑥殘月:天將明時的月亮。暉暉:明亮,此處指星、月之光。
⑦斗室:形容住室狹小。蒼茫:形容夜色迷茫。

白話譯文

風聲雨聲一直不斷,只是狂風暴雨暫停一時。
正指望雞鳴天亮時局好轉,可使人震驚的是帝俄竟侵占中國東北。
陰暗的日子為什麼這樣多,殘月明亮還有幾顆星星。
我獨自站在狹小的住室里望著迷茫的夜晚,在許多酣睡的人家裡又有幾人覺醒。

創作背景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九月,八國聯軍侵略清朝,沙皇俄國趁機侵占中國東北三省(黑龍江、吉林、遼寧)。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三月,帝俄又威脅清政府簽約,妄想獨吞中國東北三省。當時,詩人正革職家居,對帝俄侵略野心滿懷憤恨,特寫下這首七律。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聯,概寫國家形勢。自鴉片戰爭以來,帝國主義不斷侵占中國。整個國家是在風風雨雨中度過的。從中日甲午戰爭後,國內沒有發生大戰爭,像狂風暴雨一樣的戰事暫停一時。
頷聯,寫帝俄侵占中國東北。正當國家變法維新,時局如雞鳴天亮有所好轉時,不料,帝國主義竟發動八國聯軍之役,更令人震驚的是帝俄又侵占中國東北。
頸聯,寫國勢危急。面對帝國主義的侵略,詩人感嘆“陰暗的日子何其多”。儘管有明月、星星,也只是殘月、疏星。清廷腐敗,國力不強,戰爭烏雲瀰漫,人民災難深重。
尾聯,抒發詩人憂國憂民之情。詩人獨自一人站在狹小的住室里,面對蒼茫夜色,心中產生無限感慨。國家處於生死存亡的關頭,許多人都在酣夢之中,又有幾個人在覺醒。詩人對國事無限憂慮,愁思萬千。
此詩描寫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反映了清王朝政治的黑暗與腐朽,表現了詩人對國事的無限憂慮。國家憂患之際,詩人憂心國事,深夜難眠,詩中借自然景象的描寫和環境的渲染,觸景生情。篇末照應詩題,既總括全詩,又深化主題。

名家點評

湘潭師範學院副教授彭建明:“此詩每聯寫夜起之景象,但句句關乎憂國之情,意境集中而又比較含蓄。”(《歷代詩詞曲千首精譯·下冊》)

作者簡介

黃遵憲(1848—1905年),字公度,別號人境廬主人,廣東梅州人。光緒二年(1876年)舉人。歷任日本使館參贊、美國舊金山總領事、駐英參贊、新加坡總領事等。工詩,喜以新事物熔鑄人詩。有《人鏡廬詩草》、《日本國志》、《日本雜事詩》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