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訪吸血鬼(安妮·賴斯創作長篇小說)

夜訪吸血鬼(安妮·賴斯創作長篇小說)

《夜訪吸血鬼》是美國作家安妮·賴斯寫於1976年的長篇小說,為“吸血鬼編年史”系列中的第一部。

該作品通過一個男孩和吸血鬼路易的談話,展現了迷幻的吸血鬼文化——吸血鬼的一切與人類相通的東西,也展現了他們與人類不同的方面,小說通過透明式的描寫告訴讀者,吸血鬼同性戀等所謂的“另類”之物其實與人們沒有太大的區別,鼓勵人們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傳統上已蓋棺定論的事物,甚至去質疑西方現有的文化系統。這部小說也表達了人類的一大特性是渴求社會接受的主題。

該作品在美國吸血鬼恐怖小說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夜訪吸血鬼
  • 外文名稱: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 作品別名:訪問吸血鬼
  • 創作年代:1976年
  • 文學體裁:長篇小說
  • 作者:安妮·賴斯
  • 字數:266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時代背景,創作契機,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主題思想,藝術特色,作品評價,作品影響,作品系列,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故事從主人公路易生為人時開始,他是一名年輕的法裔美國青年,在弟弟的猝死之後因自責難當而欲了卻殘生,這時一個名叫萊斯特的吸血鬼走近了他,絕望中的路易作為吸血鬼而新生,從此晚上外出獵殺,白天(必須要)睡在棺材裡。路易一直無法面對吸血鬼血腥殺戮的現實,於是菜斯特又將一個年僅5歲的小女孩克勞迪婭也製造成吸血鬼,迫使路易為了照顧克勞迪婭而殺人。克勞迪婭在變為吸血鬼之後,外貌一直沒有變化,始終是小女孩的模樣,但思想感情在不斷發展,後來大約過了60年,克勞迪婭終因無法忍受萊斯特的控制,想徹底擺脫,設計殺死了他。然而萊斯特死而復生,攜同由他製造的另一個吸血鬼找他們復仇。路易和克勞迪婭便從美國紐奧良逃到歐洲,去尋找其他的吸血鬼,以便了解吸血鬼生命的奧秘。他們先是在喀爾巴阡山偏僻的山村里找到一些“沒有大腦的活殭屍”,之後又來到巴黎,克勞迪婭給自己找了一個人類“母親”,同時路易發現一個十分優雅的法國風格劇院裡有眾多的吸血鬼,並被一個名叫阿爾芒的男性吸血鬼所吸引。萊斯特又出現,糾集其他吸血鬼同伴殺了克勞迪婭和她的“母親”。路易悲恨交加之下,一怒燒死了那些吸血鬼,獨自去面對他孤獨的永生。

創作背景

時代背景

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由於政治謀殺、越南戰爭、水門醜聞以及國外特權、影響和聲望的喪失而使民族認同感、價值體系的保障產生動搖,社會上出現了廣泛觸及社會、政治、性和文化諸問題的自我評價過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公眾對性行為,暴力、吸毒、酗酒、宗教、法律和秩序等問題的態度發生了急劇的變化。20世紀60年代末期的女權運動,和同性戀自由運動和人權運動一樣,賦予參與者新的自尊意識和群體意識,而且促使所有的婦女去尋找新的思維方式,來探索女性經歷中的“現實主義”包含的實際內容。到了20世紀70年代中期,史蒂芬·金把60年代現實恐怖小說“回歸現實”的傳統同一些與現實社會緊密相連的驚險通俗小說要素結合起來,創立了全新的社會恐怖小說的創作模式。他將傳統恐怖小說的題材融入若干深刻反映社會現實的通俗小說要素,在審視一些為人們所關心的現實社會重大事件的同時,描繪了特定個人所承受的不尋常的壓力和恐懼。主要有彼得·斯特勞布(1943-)和安妮·賴斯(1941-)等作家追隨著史蒂芬·金的社會恐怖小說模式進行創作。

創作契機

安妮·賴斯在一次採訪中曾經提到,她小時候看過的《德拉庫拉的女兒》這部電影使童年的她對吸血鬼這一形象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而產生了創作吸血鬼故事的念頭。安妮二十歲時與斯坦·賴斯結為夫妻,1966年生下一女,不幸的是,女兒Michelle大約四歲時被診斷出一種罕見的白血病,1972年因病早逝,安妮自此一蹶不振,整日飲酒澆愁。在女兒病重及離世(前)的幾年中,安妮一直在嘗試寫一個關於吸血鬼的故事,安妮正是這段時間開始構思她的第一部小說。這部處女作的人物之一是一個5歲的渴望維持生命的血液的吸血鬼。1973年,安妮·賴斯耗時5星期,將她的短篇《吸血鬼訪問(稿)》改編成長篇小說。1976年,安妮·賴斯出版社會恐怖小說代表作《夜訪吸血鬼》。

人物介紹

路易
接受過良好的人類教育,擁有善良的本性和崇高的自我理想,在無法忍受人生痛苦而去尋求一死時被變為吸血鬼,他依然保留了人類強烈的感情,無論是對人類還是同類都滿懷柔情與關愛,總以人類的道德準則來衡量自己的行為,竭力維護種種人類社會的道德觀念,儘管吸血鬼的特性決定了他也必須以人血為生,但每一次殺人都給他帶來很大的痛苦,他身上這種殘留的人性與吸血鬼的本性之間時刻衝突著,既與同類格格不入,又與人類無法相通,這使他處於極端的痛苦、矛盾和孤獨之中,他執著地壓抑著自己吸血鬼的本性,不斷尋找存在的意義,渴望重新回歸人間。在路易看來,自己正是變成了吸血鬼,更懂得了生命和關懷的意義及價值;作品中的路易象徵著那些游離於社會之外、努力追求自我的“邊緣人”,他們無法融入身處的時代和環境,因找不到生活的方向、生命的意義而不斷地仿徨與在等待中掙扎。
萊斯特
是一個與路易完全不同的吸血鬼,他對一切都表現得那么冷漠與超然,不受任何道德觀念的牽絆、良心的譴責,一味地追求個人感官愉悅的最大,本著快樂原則行事,衝動、盲目、縱情享樂,他對生命本身極為不敬,用行動實踐自己對吸血鬼的定義,殺人吸血甚至玩弄人類的感情,專注於對自己也曾擁有的人類生命的報復,將人類的生命玩弄於鼓掌之間,他對路易對人類的情感視若無睹甚至頗感不屑,樂此不疲地將吸血鬼的生存法則一點一滴地傳授路易,就像一名老師指導著路易去接受吸血鬼的本性,同時又觀看著在他的悉心設計下路易生活的改變,希望通過影響路易的生活來獲得自己的滿足與快樂。
克勞迪婭
克勞迪婭在萊斯特的意願下,作為緩和他與路易關係的紐帶成了他們的吸血鬼女兒,她對自己即將面對的生活一無所知,從兒童時代起就接受著萊斯特與路易對自己的影響,作為萊斯特的誕生兒,萊斯特為她提供優越的生活環境,使她沉迷於奢華的物質生活中無法自拔,與此同時,克勞迪婭在萊斯特的引導下很快掌握了殺人本領,並樂此不疲地追求殺戮和鮮血帶來的感官愉悅和滿足,跟著萊斯特到處搜尋獵物、引誘獵物,玩弄人類的生命,克勞迪婭對於自己的行為,沒有什麼是非善惡的觀念,不存在任何道德良知的譴責,她從變成吸血鬼的那一刻起,就時刻呼喊著:“我要,我現在就要”,“以孩子所能有的最大欲望無情的追逐著鮮血。”然而等一切都完成後,她便回到路易的身邊吸取有關音樂、繪畫等的知識,學習用審美的目光去看待人類的創造,克勞迪婭在路易的啟蒙下從閱讀中汲取人類智慧,反思自己的生命,學會了以吸血鬼的目光去觀察這個世界,儘管她的心智隨著歲月變遷日趨成熟,但是她的身體毫無改變,依舊禁錮在孩童的身體裡,出於對自身的種種疑惑,她終於詢問起自己的身世,殘酷的事實真相使克勞迪婭與萊斯特發生激烈爭吵,這個“吸血鬼家庭”65年的和平生活就此結束了,之後克勞迪婭才真正認清了自己的真實處境,和作為萊斯特為了掌控路易而製造的工具存在的價值。她渴望獨立,嚮往自由,夢想著自己能夠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女人,只不過她的身體永遠保持在自己凡人死亡時的樣子,將永遠如洋娃娃般弱小,毫無自保和威脅力。
這一時期克勞迪婭深受自身的生理缺陷和萊斯特的壓制的打擊,對吸血鬼的身份產生厭惡,由於並未能從鬼怪傳說中找到擺脫吸血鬼生命困境的有效辦法,她將積鬱的心理能量全部投射到了對萊斯特的仇恨中,於是說服路易,謀殺了萊斯特;在計畫過程中克勞迪婭顯得心思縝密,難以琢磨,而在實施殺害行動時她更顯得胸有成竹,處亂不驚。擺脫萊斯特後,克勞迪婭和路易遊歷歐洲找尋同類,期盼獲得群體歸屬感和認同感,兩人歷經艱險一直相依相伴,克勞迪婭心理的成熟也使她對路易的情感轉變成愛情,但是永不改變的樣貌成了她不能完全擁有路易的障礙,想得到路易的吸血鬼阿曼德的出現更加讓她感到焦慮不安,於是克勞迪婭開始懷疑路易的感情,為自己物色了一位深受喪女之痛的婦女,並逼迫路易將其變成吸血鬼作為“替身母親”永遠陪伴她,也間接加速了自己悲劇命運的發展,最後被公認為“謀殺同類”是一種不可饒恕罪行的巴黎的吸血鬼們暴曬在陽光下,灰飛煙滅。克勞迪婭變成吸血鬼時只是個孩子,毫無是非善惡觀念,萊斯特放縱她沉迷殺戮,而她對此也樂在其中,六十五年沉睡後她意識到自己的現實局限,卻又無能為力,只能任憑本我的發泄尋求生存之路,無法回頭。

作品鑑賞

主題思想

《夜訪吸血鬼》在美國吸血鬼恐怖小說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該書改變了吸血鬼本身兇殘的形象,賦予其複雜的情感以及善良的一面,尤其是刻畫了吸血鬼對生命的渴求,展示了極為豐富的吸血鬼的精神世界。這部小說從人性角度出發描述吸血鬼渴求社會接受,也像常人一樣有著難以想像的孤獨、脆弱、哀傷與恐懼。在作品中通過表達西方社會中受排擠、受壓制的“另類”弱勢群體的聲音,來促使人們質疑傳統的道德規範,重新認識社會秩序。在《夜訪吸血鬼》中吸血鬼更多體現的是人性。該書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剖析了人性的善惡。書中的吸血鬼不再是只知屠殺的殘酷殺手,他們也有七情六慾、喜怒哀樂,他們也會流淚也有人性。渴求社會接受是人類的一大特性,而這也是這部小說的主題:孤獨是路易與克勞迪婭跨洋旅遊至歐洲尋找同類,尋找社會和歸屬感的主要動因。小說通過透明式的描寫告訴讀者,吸血鬼、同性戀等所謂的“另類”之物其實與人們沒有太大的區別。通過發掘此類新認識,賴斯的小說鼓勵人們用全新的眼光看待傳統上已蓋棺定論的事物,甚至去質疑西方現有的文化系統。

藝術特色

《夜訪吸血鬼》文筆清新流暢,字裡行間流露出哀婉動人的情感。其框架因循了吸血鬼小說的基本模式,屬於哥特小說的文學範疇。哥特傳統與作者個體意識的完美融合無疑是該小說在廣大讀者中產生共鳴的基礎。文中的各種意象就充當了這種共性與個性相統一的有效載體。作者創造性地將母與子的溫馨意象與吸血鬼形象相結合,產生了奇妙的對比效果,更使其作為南方女作家的傳統價值觀和初為人母的生活體驗溢於言表。路易作為吸血鬼重生的意象決不會是生命終點上的一種創新體驗,而是棄絕當下的困守,回歸人之初的懷舊象徵。小說一反經典哥特小說的寫法,以吸血鬼的視角去描述那些另類之物的生活與感受。賴斯對她筆下的吸血鬼明顯身懷同情之心,《夜訪吸血鬼》換了一個視角來描述使得讀者更真切地體會到異於自身的另類群體的思想,然後理解他們,最後可以去接受這樣的群體。賴斯的小說由吸血鬼本人敘述,這不僅使此類傳統上陰險神秘的形象向人們敞開了內心世界,拉近了與讀者的距離,使人們設身處地地感受並理解另類人群的邊緣化處境,想像與體會這些受排擠的人群為常人所難以想像的孤獨、脆弱、哀傷與恐懼。小說故事性強,描寫細膩,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奇特而又似曾相識的世界,感受到吸血鬼的情感,並由此引出百般回味。賴斯的非傳統敘述方法也使小說中的吸血鬼更加人性化。

作品評價

該書過於膚淺,極不人性化,且流於矯揉造作,未能深入真實的恐懼與情感。美國文化的基調,在於強調成為與眾不同的個體,同時又不脫離充滿愛與滋養的社群。但《夜訪吸血鬼》在這方面說的比表現的還多。這本書根本沒有故事可言,只不過是一連串取材自羅傑·科爾曼(Roger Corman)影片的靜態戲劇場面,以及源自蜘蛛人漫畫自覺性的獨白,而且包裝在自大浮誇的語言之下。(《紐約時報》評

作品影響

  • 電影
1994年,《夜訪吸血鬼》被改編成同名電影;2001年,第三部《被詛咒的女王》被改編成電影《吸血鬼女王》,並作為前一影片的官方續集。
  • 漫畫
2010年,該作開始製作以少女克勞迪婭視角展開的漫畫版,名為《夜訪吸血鬼:克勞迪婭的故事》。
  • 歌曲
1986年,斯汀受安妮·賴斯所寫的《吸血鬼訪談錄》一文啟發後創作了歌曲《Moon Over Bourbon Street》。

作品系列

《夜訪吸血鬼》為“吸血鬼編年史”的第一部,作者1976年起寫了一系列的吸血鬼故事,稱“吸血鬼史詩”(Vampire Chronicles)系列,共十本;另有“吸血鬼新傳說”(New Tales of the Vampire)二部。
吸血鬼史詩
作品名稱外文名稱出版時間作品名稱外文名稱出版時間
⒈《夜訪吸血鬼》(Interview with the Vampire)
1976年
⒍《吸血鬼阿曼德》(The Vampire Armand)
1998年
⒉《吸血鬼萊斯特》(The Vampire Lestat)
1985年
⒎《梅瑞克》(Merrick)
2000年
⒊《吸血鬼女王》(The Queen of the Damned)
1988年
⒏《血和黃金》(Blood and Gold)
2001年
⒋《肉體竊賊》(The Tale of the Body Thief)
1992年
⒐《布萊克伍德莊園》(Blackwood Farm)
2002年
⒌《惡魔邁諾克》(Memnoch the Devil)
1995年
⒑《血頌》(Blood Canticle)
2003年
吸血鬼新傳說
⒈《潘朵拉》
(Pandora)
1998年
⒉《吸血鬼維多利奧》(Vittorio the Vampire)
1999年

作者簡介

安妮·賴斯(1941- ),生於美國紐奧良,五歲的女兒死於白血病後,她寫出《夜訪吸血鬼》,出版後成為暢銷書,並發展成恢弘的“吸血鬼編年史”系列。她的小說復活了吸血鬼類型小說,並極大豐富了其文學品格,成為此類型小說創作史上難以超越的典範。代表作有:《夜訪吸血鬼》《吸血鬼萊斯特》《吸血鬼女王》《肉體竊賊》《布萊克伍德莊園》《血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