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光蟲(動物)

夜光蟲(動物)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夜光蟲是一類生活在海水中的原生動物,在分類學上隸屬於原生動物門、鞭毛綱、鞭毛目。它們在夜間由於海水波動的刺激能發光,因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夜光蟲
  • 拉丁學名:Noctiluca
  • :原生生物界
  • :原生動物門
  • :鞭毛綱
  • 亞綱:植鞭亞綱
  • :腰鞭毛目
  • :腰鞭毛科
  • :夜光蟲屬
  • :夜光蟲
  • 英文名:Noctiluca
形態特徵,繁殖方式,生活習性,

形態特徵

夜光蟲營全動物營養,可吞食大至橈足類幼蟲大小的任何浮遊動物。
夜光蟲的身體為圓球形,直徑為1毫米左右,顏色發紅,細胞質密集於球體的一部分,其內有核,其他部分由細胞質放散成粗網狀,在網眼間充滿液體。有兩根鞭毛,一根較大,稱為觸手,另一根較小。它的繁殖為分裂法和出芽法兩種,後者在身體表面生出很多小的個體,脫離母體後發育成新的個體。例如閃光夜光蟲身體的直徑為0.5~2毫米,肉眼看到的是一個個晶亮的小球,有透明的細胞膜、網狀分散的細胞質、濃密的細胞核、一根細小的鞭毛以及原生質突起形成的粗大可動的觸手。

繁殖方式

夜光蟲繁殖方式為二分裂和復分裂,以出芽方式產生蜂湧子(同形配子)以進行有性生殖。在不同海區繁殖盛期的月份不一致,5~6月間數量高峰的出現次數較多。在密集區每平方米可達到250個以上。在南海,夜光蟲的繁殖在冬季最盛,密集區可達每平方米萬個以上。

生活習性

夜光蟲因其體內含有許多擬脂顆粒,故受到機械刺激時能發光,在海水中生活的夜光蟲和其他一些腰鞭毛蟲(如裸甲腰鞭蟲等)大量繁殖可造成赤潮,導致魚類大量死亡。
夜光蟲與赤潮
赤潮又叫紅水,俗稱臭水。赤潮發生後,平靜的海面常呈現大面積斑塊或帶狀的變色現象。赤潮生物爆發性繁殖或聚集,覆蓋海面,引起海水變色,遮住陽光,造成水體缺氧,產生大量的粘液粘住魚鰓,以及產生有害氣體和毒素,這樣使海中魚類因見不到陽光,呼吸不到氧氣而窒息,以及中毒而導致大量死亡。入夜船隻划過水面時,船槳會泛起火星而船尾則拖著長長的光帶,海浪撞擊海岸也會有鱗光閃閃的浪花。幾天之後,大量死亡的魚、蝦、貝類等會腐爛發臭,常常使人咳嗽不止、鼻眼刺痛、難以忍受,有時還會危及人的生命
產生原因
當下由於灘涂海水養魚、養蝦的不斷發展,在飼養過程中投下了大量高營養的飼料,那些未被吃完的殘料溶於水中或沉下海底,日積月累越來越多,加上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破壞了水中浮游生物的平衡,大量的工農業和生活污水不斷排人海洋,基於這些原因使海域中營養物質含量不斷提高,這樣為形成赤潮的原生動物大量繁殖提供了物質基礎。如果持續乾旱少雨、水溫偏高,使得各種條件如水溫、溶氧量、pH值等符合之後,腰鞭毛蟲類的原生動物就迅猛繁殖,形成了赤潮。
在我國沿海,赤潮生物有近130種。平時,一個海灣可能有多種赤潮生物,都發生赤潮。富營養化雖是赤潮發生的必要條件,但並非充分條件。只有種種因素,適於某種或某些赤潮生物爆發性繁殖時,才發生赤潮。 近幾年,赤潮在我國有發生早、次數多、面積廣、危害大的趨勢。據報導,1970年以前,我國有文字記載的赤潮有3次。但是,1988~1991年間卻發生了80餘次,而且危害之重、範圍之廣,都是前所未有的,造成了海產養殖業的大面積減產和大量的經濟損失。這種情況已引起我國各有關方面的重視,並且列為重大攻關課題進行研究。其實,只要採取有效措施,控制生態條件,抑制夜光蟲等大量繁殖或用藥物殺死它們,或做好預測預報,就完全可以防止赤潮的發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