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穗石櫟(多穗柯)

多穗石櫟

多穗柯一般指本詞條

多穗石櫟(學名:Lithocarpus polystachyus (Wall. ex A.DC.) Rehder)是殼斗科,柯屬常綠喬木,高可達20米,樹皮灰褐至暗黑褐色,表面有不規則紙狀薄片剝落,枝有頂芽,小枝無毛。葉片長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頂端漸尖或尾尖,基部楔形,葉柄無毛。穗狀花序直立,雌花序聚生於枝頂,苞片三角形,貼生。花柱與子房室同數,堅果卵形,果臍深內凹,種子萌發時子葉出土。

分布於中國雲南省楚雄、大理、保山、怒江、思茅、玉溪、紅河、文山及西雙版納等專州各縣海拔1000-2700米的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長江以南各省區亦產。越南、寮國、泰國、緬甸、印度亦有分布。

多穗石櫟葉含有甜茶素,是高甜度、低熱量、無毒性的天然甜味劑,而且還富含人體必需的17種胺基酸、多種微量元素、維生素、根皮苷、三葉苷、多種黃酮類和多酚等化合物成分,對人體具有保健作用。民間有食用多穗石櫟葉的悠久歷史。

(概述圖參考來源:中國自然標本館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繁殖方法,栽培技術,主要價值,食用,藥用,

形態特徵

常綠喬木,高達7-20米,胸徑50厘米;樹皮灰褐至暗黑褐色,近平滑,間有淺縱裂及少數小而圓形的皮孔團,表面有不規則紙狀薄片剝落,厚約2厘米。枝有頂芽,嫩枝常有槽棱,小枝無毛。
葉全緣,背面有灰白色鱗秕,無毛,葉面側脈平坦,背面微凸起,10-12對,稍帶褐色;葉長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長9-12(-20)厘米,寬3-5(-8)厘米,頂端漸尖或尾尖,基部楔形,葉柄長1.5-2厘米,無毛。
穗狀花序直立,花被裂片4-6片;雌花序常2-3個聚生於枝頂,長10-15(-20)厘米,3朵雌花簇生。果序長達20厘米,果密集,3朵雌花均發育成果。殼斗盤形,包堅果基部,直徑7-8(-13)毫米,高2-4毫米;苞片三角形,貼生。子房3室,花柱與子房室同數,柱頭窩點狀,細小,位於花柱的頂端,無明顯界限。
堅果卵形,直徑1-1.5厘米,高1.2-1.6厘米,果臍深內凹,直徑5-7毫米。種子萌發時子葉出土。

生長環境

多穗石櫟生長在海拔1000-2700米的熱帶、亞熱帶常綠闊葉林中。
多穗石櫟屬於喜光樹種,喜愛溫暖、濕潤、短日照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區環境。萌芽力強,每年春秋季可采嫩葉兩三次。多穗石櫟速生、適應性較強,

分布範圍

分布於中國雲南省楚雄、大理、保山、怒江、思茅、玉溪、紅河、文山及西雙版納等專州各縣長江以南各省區。越南、寮國、泰國、緬甸、印度也有分布。

繁殖方法

採種應選擇15年生以上的健壯植株做母樹。果實在10月上旬成熟。種子脆甜,富含澱粉,易遭蟲蛀、鳥食,老鼠尤其愛啃食,應及時採收。
采後將果苞放到日光下曬一兩天,再放到陰涼處等總苞開裂,翻動幾次,種子就可脫出。將脫出的種子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消毒5分鐘,再用清水洗淨。種子晾乾後混濕沙貯藏:將種子和沙按體積1:4的比例混合平鋪於通風、散熱良好的室內,沙子濕度保持在20%-30%,種子和沙層的厚度不超過20厘米,適時淋水。種子處理和貯藏的過程中要做好防鼠措施。催芽可用濕沙層積法。與其他殼斗科植物不同,多穗石櫟種子的種仁不飽滿且大小不一,發芽期難以一致,需要分批出芽。容器育苗選用腐殖質含量高的森林表土以及火燒土、紅心土混合,充分搗碎拌勻過篩,然後裝入10×15厘米的營養袋內。將催芽處理後的種子點人,覆土1厘米,澆足水。育苗時間以1-3月為宜。

栽培技術

多穗石櫟幼苗生長快,早期需遮陽,苗期需煉苗兩三次。在圃地培育6-12個月。當苗高25-40厘米時,可出圃。出圃前煉苗,出圃前一天淋透水。造林地選擇海拔300-800米低山丘陵區土層深厚、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立地。造林前清理林地,採用穴墾整地,穴規格為0.5×0.5×0.4米,每穴施農家肥10-20公斤或磷肥0.5-1公斤。株行距一般為1.5×1.5米。定植時間選在2-3月雨後林地土壤濕潤時。
多穗石櫟多穗石櫟
定植後每年中耕除草2次,第一次在5月初,第二次在7月。結合除草,每年5-8月和9-10月期間各追肥一次,幼樹每株施複合肥0.1-0.4公斤,成年樹0.5-0.8公斤。修枝應在側芽萌動時摘去老主枝上的頂芽,能促使側芽快速生長成側枝,並削弱主枝的生長勢頭,控制主枝高度在1.8米以下。2年生以上、長1-1.2米的側枝,應摘去其頂芽,促使二級側枝多發。

主要價值

食用

多穗石櫟甜茶的主要甜味成分是根皮苷,含量可達乾重2%以上,因此根皮苷可能為多穗石櫟甜茶的主要有效成分。根皮苷在抗衰老等方面具有活性,廣泛用在食品、飲料、食品添加劑、化妝品中。

藥用

藥用價值多穗石櫟以根、葉、果入藥,根、葉四季可采,秋季采果,洗淨分別切碎、曬乾。葉味甘、性平,具清熱利濕之功效,可治濕熱痢疾、皮膚瘙癢、癰疽惡瘡,用嫩葉提煉成糖可供糖尿病人飲用,根:味澀,性平,補腎益陽,治虛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