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民(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

趙維民(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

趙維民研究員多年來一直致力於天然藥物中的藥效活性物質的發現研究,為天然藥物的質量控制和新型天然藥物製劑的研究開發提供科學依據;同時,利用化學合成方法對所發現的天然活性物質進行結構修飾和結構類似物的合成,以期獲得價廉、易得和具有更好成藥性的生物活性化合物用於創新藥物研究。

目前有多個天然和合成化合物在進行臨床前和深入藥理研究。現承擔科技部十二五“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

迄今已發表研究論文90餘篇,專利授權7項。主持翻譯《製備色譜技術——在天然產物分離中的套用》(2000)和《生物活性天然產物分離策略手冊》(2010),參與編寫《天然產物化學》(第二版)(2005)和《天然產物活性成分分離》(2012)。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維民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職業: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課題組長、博士生導師、研究員
  • 畢業院校: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
  • 代表作品:《天然產物化學》(第二版)
基本信息,簡歷,教育經歷,工作經歷,研究方向,專家類別,職務,承擔科研項目情況,代表論著(2009.1.1-),

基本信息

姓 名:  趙維民
性 別:  男
職 稱:  研究員
學 歷:  博士
通訊地址:  上海市浦東新區祖沖之路555號 201203

簡歷

教育經歷

09/1984 – 07/1989 北京醫科大學藥學院藥物化學專業,獲學士學位
09/1989–07/1992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植物化學研究室,獲理學碩士學位
09/1992–07/1995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植物化學研究室,獲理學博士學位

工作經歷

09/1995–03/1997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所植物化學研究室,助理研究員
10/1995–03/1997 瑞士Lausanne大學藥學院生藥和植物化學研究所,博士後
04/1997–02/2002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植物化學研究室,副研究員
07/1999–10/1999 美國Illinois大學Chicago分校藥學院,高級訪問學者
07/2001–10/2001 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天然產物化學研究所,高級訪問學者
02/2002至今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天然產物化學研究室,研究員
07/2005–10/2005 美國Kentucky大學藥學院,高級訪問學者

研究方向

1.天然藥物活性作用物質基礎的發現研究;
2.活性天然產物結構類似物的合成與新藥先導化合物的發現研究。

專家類別

職務

中科院上海藥物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組長

承擔科研項目情況

1、十二五“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 槓柳苷治療類風關的臨床前研究, 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
2、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 夾竹桃科植物中兩類孕甾烷糖苷的化學及其免疫抑制和食慾抑制活性研究, 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
3、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 南蛇藤屬植物具有抗缺血缺氧誘發神經細胞損傷功效成分的深入化學與藥理學研究, 2014年4月至2015年5月
4、林業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 珍貴林藥多穗柯資源培育及開發利用研究, 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
5、新藥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開放課題, 南蛇藤屬具有促智和抗缺血性腦損傷功效成分的分離鑑定、結構修飾及作用機理研究, 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
6、十一五“重大新藥創製”科技重大專項, 槓柳苷A作為治療類風濕關節炎候選新藥的研究, 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
7、科技部國家新藥創製重大專項候選新藥項目:《槓柳苷A作為治療風濕性關節炎候選新藥的研究》,起止年月:2009年1月-2011年4月
8、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竹黃菌和粘帚霉抗腫瘤活性成分的研究》;起止年月:2008年1月-2010年12月
9、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槓柳、西南槓柳化學成分及其免疫抑制相關活性的研究》;起止年月:2007年1月-2009年12月
10、上海市科委中藥現代化“登山計畫”重點項目:《常用中藥香加皮中免疫抑制活性化合物的化學、藥理學及初步毒性的研究》;起止年月:2006年12月-2009年9月
11、上海市科委-聯合利華國際科技合作基金項目:《含有降血糖及減肥功效成分根皮苷的新植物資源及高純度根皮苷的有效製備方法研究》;起止年月:2007年1月-2008年12月
12、上海市科委基礎研究重點項目:《天然小分子免疫促進劑的發現與深入研究》,起止年月:2002年1月-2004年12月

代表論著(2009.1.1-)

1. Wang HM, Ning RN, Shen Y, Chen ZH, Li JL, Zhang RJ, Leng Y, Zhao WM. Lithocarpic acid A-N, 3,4-seco-cycloartane derivatives from the cupules of Lithocarpus polystachyus.J. Nat. Prod., 2014; DOI: 10.1021/np500379f.
2. Wang LY, Wu J, Yang Z, Wang XJ, Fu Y, Liu SZ, Wang HM, Zhu WL, Zhang HY, Zhao WM. (M)- and (P)-bicelaphanol A, dimeric trinorditerpenes with promising neuroprotective activity from Celastrus orbiculatus.J. Nat. Prod., 2013; 76: 745-749.
3. Liu SZ, Chen ZH, Wu J, Wang LY, Wang HM, Zhao WM. Appetite suppressing pregnane glycosides from the roots of Cynanchum auriculatum.Phytochemistry, 2013; 93: 144-153.
4. Wang XJ, Wang LY, Fu Y, Wu J, Tang XC, Zhao WM, Zhang HY. Promising effects on ameliorating mitochondrial function and enhancing Akt signaling in SH-SY5Y cells by (M)-bicelaphanol A, a novel dimeric podocarpane type trinorditerpene isolated from Celastrus orbiculatus.Phytomedicine, 2013; 20: 1064-1070.
5. Guo XJ, Chen YT, Liu QF, Wu J, Wang LY, Tang XC, Zhao WM, Zhang HY. Ac-cel, a novel antioxidant, protects against hydrogen peroxide-induced injury in PC12 cells via attenuation of mitochondrial dysfunction.J. Mol. Neurosci., 2013; 50: 453-461.
6. Wu J, Zhou Y, Wang LY, Zuo JP, Zhao WM. Terpenoids from root bark of Celastrus orbiculatus.Phytochemistry, 2012; 75: 159-168.
7. Wang LY, Chen ZH, Zhou Y, Tang W, Zuo JP, Zhao WM. Structural revision of periplocosides and periperoxides, natural immunosuppressive agents from the genus Periploca.Phytochemistry, 2011; 72: 2230-2236.
8. Meng DH, Wu J, Zhao WM. Glycosides from Breynia fruticosa and Breynia rostrata,Phytochemistry, 2010; 71: 325-331.
9. Zhang J, Ni J, Chen ZH, Li X, Zhang RJ, Tang W, Zhao WM, Yang YF, Zuo JP. Periplocoside A prevents experimental autoimmune encephalomyelitis by suppressing IL-17 production and inhibits differentiation of Th17 cells.Acta Pharmacol. Sin., 2009; 30: 1144-1152.
10. Chen C, Qiang SG, Lou LG, Zhao WM. Cucurbitane-type triterpenoids from the stems of Cucumis melo.J. Nat. Prod., 2009; 72: 824-829.
11. Chen ZH, Zhang RJ, Wu J, Zhao WM. New dihydrochalcone glycosides from Lithocarpus litseifolius and the phenomenon of C-H→C-D exchange observed in NMR spectra of phenolic components.J. Asian Nat. Prod. Res., 2009; 11: 508-51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