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彈頭飛彈

多彈頭飛彈

裝有兩個或兩個以上子彈頭的飛彈彈頭。一般由母彈頭艙、子彈頭、釋放機構和推進、制導等裝置組成。按彈頭有無制導裝置分,有集束式多彈頭、分導式多彈頭、全導式多彈頭和機動式多彈頭。多彈頭可提高彈頭的突防能力和摧毀目標的能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多彈頭飛彈
  • 含義:兩個或兩個以上子彈頭的飛彈彈頭
由核子彈引發的思考,發展的原因,現狀,第一代集束式多彈頭,第二代分導式多彈頭,第三代機動式多彈頭,

由核子彈引發的思考

1945年8月6日,美國B-29轟炸機僅向日本廣島上空扔了一顆20000噸TNT當量的核子彈,就摧毀了81%的市區建築物,傷亡人數占全市人口的56.9%。1965年,前蘇聯研製的SS-9Ⅱ型洲際彈道飛彈,彈頭威力為2500萬噸TNT當量,比扔在廣島的那個“小男孩”核炸彈的當量大1250倍!如此大的摧毀威力如果用於摧毀城市等軍政目標是否必要呢?

發展的原因

計算表明:要想使一座人口集中的城市遭到中等規模,甚至更為嚴重的破壞,需要產生0.35公斤/平方厘米的超壓。怎樣才能達到這樣一個超壓呢?一個方案是造用一顆當量為100萬噸梯恩梯的核彈頭,它爆炸後能在156平方公里內產生這一超壓;另一個方案是選用3顆當量分別為20萬噸梯恩梯的核彈頭,它們爆炸後每顆彈頭能在53平方公里範圍內產生這一超壓,如果3顆核彈頭在該城市內均勻分布,那么,它所發揮的破壞效能和100萬噸梯恩梯當量單彈頭所發揮的破壞效能相伺。由此計算得出:如果1顆100萬噸梯恩梯當量的單彈頭對城市一類面狀目標摧毀能力為1的話,那么,3顆20萬噸梯恩梯當量多彈頭的摧毀能力就為1.03。也就是說,用3顆20萬噸當量的核彈頭,雖然比l顆100萬噸級的核彈頭少40萬噸梯恩梯當量,但摧毀效能反而更好一些。這就出現了一個問題:既然如此,為什麼不發展多彈頭飛彈呢?

現狀

鑒於上述考慮,加上60年代初期以來美蘇雙方都加強了反導戰略防範措施,使飛彈突防越來越難。於是,人們開始考慮發展作戰效能高、又能突防的多彈頭飛彈。20多年來,多彈頭飛彈的發展相當迅速,已發展了三代,新研製的戰略飛彈大都採用這類彈頭。20多年來,分導式多彈頭共發展了三代:

第一代集束式多彈頭

1964~1965年首次出現,主要型號為美國的“北極星”A-3潛射彈道飛彈和蘇聯的SS-9Ⅳ地地彈道飛彈。前者彈頭威力為3×20萬噸,射程4600公里;後者彈頭威力為3×500萬噸梯恩梯當量,射程12000公里;命中精度分別為1500米和1000米。所謂集束式多彈頭,實際上和我們熟悉的集束式手榴彈、子母炸彈等差不多,不管是子彈頭還是母彈頭,都沒有制導,也不能機動,唯一的作用就是將單彈化零為整,在不同時間、不同高度向同一目標區投擲一個個子彈頭,以期順利突防,免遭對方攔截或干擾,最後給敵城市等面狀目標造成最大損失和毀傷。

第二代分導式多彈頭

1970年首次裝備,主要型號為美國的“民兵”ⅢMK12型地地飛彈和“海神”C3型潛地飛彈。前者飛彈威力為3×17萬噸梯恩梯當量,射程為11000公里;後者飛彈威力為10×5萬噸,射程為4600公里;命中精度分別為185米和560米。到目前為止,分飛彈頭數量最多的是美國的“三叉戟”Ⅱ型D-5潛地飛彈和蘇聯的SS-N-20潛地飛彈,前者為14個,後者為12個,射程分別為11000公里和8300公里,命中精度分別為120~210米和500~600米。分導式多彈頭和集束式多彈頭的主要區別是:母彈頭有動力、有制導,可以在不同高度,以不同彈道向不同目標發射子彈頭,因而具有一定的機動發射能力;攜載子彈頭數量多,分布空域大,子彈頭之間可以60~90公里以上的間距對目標實施攻擊,因而突防能力較強。

第三代機動式多彈頭

如今還處於研製之中。分導式多彈頭雖然解決了母彈頭的機動和制導問題,子彈頭仍不能機動,也不能制導,只能按慣性彈道飛向目標,這樣命中精度和突傷能力就較差。機動式彈頭的重點就是解決子彈頭的機動和制導問題。子彈頭機動的方案有四個:一是通過改變飛行彈道來實施機動,如在彈頭裝有頂帽、彈尾裝有穩定裝置或翼面,來調整子彈頭的飛行彈道,實驗證明:可在20~30秒內使彈頭機動距離達556公里;二是通過加速滑翔彈頭來實施機動;三是通過在子彈頭上加裝小發動機來使之加速突防;四是通過增高再入彈道傾角來縮短大氣層中的飛行時間,以增強突防能力。解決子彈頭制導問題主要是在子彈頭上加裝末尋的裝置,自己能辨識和發現目標,進而控制彈頭進行機動攻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