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生黑麥草

多年生黑麥草

多年生黑麥草是早熟禾科(Poaceae)黑麥草屬(Lolium)植物,約10種。叢生,根系發達,鬚根主要分布於15厘米表土層中,分櫱眾多,單株栽培情況下可達250-300個或更多。稈直立,高80-100厘米。葉狹長,長4-12厘米,寬2-4毫米,深綠色,幼時摺疊;葉耳小;葉舌小而鈍;葉鞘裂開或封閉,長度與節間相等或稍長,近地面葉鞘紅色或紫紅色。穗細長,最長可達30厘米;每小穗含小花7-11朵。種子扁平,略小。外稃長4-7毫米,背圓,有脈紋5條,質薄,端鈍,無芒或近似無芒;內稃和外稃等長,頂端尖銳,質地透明,脈紋靠邊緣,邊有細毛。

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根系發達,鬚根主要分布於15厘米表土層中; 分櫱多,稈扁平直立,高80~100厘米; 葉狹長,葉脈明顯,芽中幼葉呈摺疊狀,葉耳小,葉舌小而鈍。葉鞘裂開或封閉,長度與節間相等或稍長,近地面葉鞘紅色或紫紅色; 穗狀花序,細長,可達30厘米,含小穗軸數可達35個,小穗單生,無柄。兩側壓扁以其背面對向穗軸,每小穗含花5~10朵。除頂端小穗外,余均無內穎。外穎短於小穗。異花授粉; 種子扁平,略小,外穎無芒。千粒重1.5~2.0克。
多年生黑麥草是禾本科早熟禾亞科黑麥草屬多年生疏叢型草本植物。具短根莖,莖直立;叢生,株高50~100厘米。葉片窄長,邊緣粗糙,深綠色,具光澤,富彈性。葉脈明顯,葉舌膜質,幼葉摺疊於牙中穗狀花序頂生,小穗含4-15小花,單生於穗軸的每節,兩側壓扁,以其背面對向穗軸,第一穎除在頂生小穗外均退化,第二穎位於背軸的一方,具5-9脈。第一穎常常退化,第二穎質地堅硬,有脈紋3~5條,長6~12毫米。外稃披針形,長4~7毫米,質薄,端鈍,無芒或有芒;內稃和外稃等長,頂端尖銳,透明,邊有細毛。穎果梭形。種子千粒重1.5克。

生長環境

喜溫涼濕潤氣候,宜夏季涼爽、冬季不太嚴寒地區生長。難耐-15℃的低溫,10~27℃均能適宜生長。35℃以上易枯萎死亡。不耐蔭,能耐濕,不耐旱,夏季高溫乾旱對生長極為不利,喜肥不耐瘠,適宜在排水良好、濕潤肥沃、pH值為6~7的土壤上栽培。
黑麥草喜溫涼濕潤氣候。宜於夏季涼爽、冬季不太寒冷地區生長。10℃左右能較好生長,27℃以下為生長適宜溫度,35℃生長不良。光照強、日照短、溫度較低對分櫱有利。溫度過高則分櫱停止或中途死亡。黑麥草耐寒耐熱性均差,不耐陰。在風土適宜條件下可生長2年以上,國內一般僅作越年生牧草利用。
黑麥草在年降水量500-1500毫米地方均可生長,而以1000毫米左右為適宜。較能耐濕,但排水不良或地下水位過高也不利黑麥草的生長。不耐旱,尤其夏季高熱、乾旱更為不利。
對土壤要求比較嚴格,喜肥不耐瘠。略能耐酸,適宜的土壤pH為6-7。

分布範圍

原產於西南歐、北非及亞洲西南。1677年英國首先栽培。在英國、紐西蘭、美國、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廣泛栽培,在中國長江流域、四川、雲南、貴州、湖南一帶生長良好。

主要價值

早期收穫的鮮草乾物質含量約14%左右,乾物質中粗蛋白質含量可達18.6%,木質素少,質地柔嫩,適口性好,消化率高,為畜禽、魚類優良青飼料。與苜蓿、三葉草、紫雲英、苕子等豆科牧草混播對放牧、青飼、青貯、調製乾草,提高產量與土壤肥力均有利。鮮草含乾物質19.2%,粗蛋白質3.3%,粗脂肪0.6%,粗纖維4.8%,無氮浸出物8.1%,灰分2.4%。

栽培技術

春秋均可播種,而以秋播為佳。每公頃播種量11~15千克,行距15~20厘米,覆土深度1~2厘米。施用氮肥,可促進生長,增加有機物質產量和蛋白質含量,減少難以消化的半纖維素含量。秋播次年可刈割3~4次,每公頃產鮮草45~60噸或種子750~1125千克。作青飼利用宜抽穗前或稍晚刈割。作乾草用宜初花期刈割。收種用的應於蠟熟期刈割。留茬高度不應低於5厘米,以利再生。
由於多年生黑麥草結籽正常,通常均採用播種繁殖。播前需要精細整地,提早 l天深灌土地,次日在表土半濕條件下進行播種。如條件許可,耕翻土地時宜施入適量基肥,對草苗生長有利。黑麥草種子發芽迅速,一般播後5—7天即可出苗,出苗後幼苗期應注意供給水分及拔除雜草。由於它的分櫱力極強,必須定期修剪,以控制其生長高度,並促進其基部增加分櫱密度,使其迅速覆蓋成形。
為了使黑麥草形成草坪,經常保持綠色,噴施氮肥十分重要,長江流域一般於梅雨季節施用,用量為3kg/100米2。黑麥草播種量為15—30g/米2,秋播和春播均可,但以秋播最為適宜,因秋播雜草較少,幼苗期養護管理省工。
多年生黑麥草也可採用營養繁殖。通常在擴大繁殖優良品種或種子供應不足情況下採用。一般挖起 l米2草塊,約可擴大移栽5一10米2,而且栽植後成活迅速,成苗率很高。
(一)整地與施肥多年生黑麥草種子小,幼苗纖細,頂土力弱,種植地要深翻鬆耙,粉碎土塊,整平地面,蓄水保墒,使土壤上虛下實,為種子出苗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結合翻耕,視土壤肥力情況施足底肥。一般每畝施有機肥料1000~1500千克,或複合化肥25~30千克。
(二)種子與播種種子田播種國家規定標準Ⅰ級種子,收草田播種國家規定標準Ⅰ~Ⅲ級種子均可。無論是自產或是購入的種子都需在播前檢測品質,確定級別,算出實際播種量。春、夏、秋季均可播種,可根據當地具體條件來確定,一般收種可在秋季播種,便於翌年收種後翻種其它作物。種子田用單播,收草可單播,可混播。條播行距,種子田宜寬35~40厘米,收草田宜窄20~30厘米。播撒時落粒要均勻。覆土要深淺一致,以免影響出苗。收種畝播0.75~1.0千克,收草畝播1.0~1.25千克。與白三葉,紅三葉,百脈根混播時,其混播比例視草地利用目的而異,放牧為主的草地多年生黑麥草占50~60%。割草為主的草地多年生黑麥草占60~70%為宜。播種深度2~3厘米。
(三)田間管理播種後出苗前遇雨,土壤表層形成板結層,要注意及時破除板結層,以利出苗,保全苗。幼苗期要及時除草,並注意防治蟲害。由於根系發達,分櫱多,再生快,每次刈割後要及時追施氮肥,每畝5~10千克。若為酸性土壤,可增施磷肥每畝10~15千克。
(四)收穫利用收草宜在抽穗至乳熟期進行;放牧宜在株高15~20厘米時進行。無論是放牧或割草,留茬高度不得低於7厘米,過高形成牧草浪費,過低影響牧草再生長。當混播草地出現多年生黑麥草生長過快,抑制豆科牧草生長時,可通過刈割或放牧加以抑制,以保護豆科牧草的正常生長。由於多年生黑麥草抽穗不整齊,種子成熟先後不一致,加以自行脫粒性高,應在全田70%的種穗變黃白時及時收割,運曬,脫粒,收藏。為延長草地的利用年限,在管理上要特別重視適時適量灌水施肥。
應選擇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排灌方便之處栽種。
春秋均可播種而以早秋播種為宜。多年生黑麥草早期生長較其他多年生牧草為快,秋播後如天氣溫暖,在初冬和早春就可生產相當的草料。由於其生長速度較快,次年開春後即達最盛時期,雜草也難侵入。單播時每667平方米播種量以1.5-2千克為度。可條播或撒播。
施用氮肥可提高牧草質量。據研究,在每667平方米施氮量 0-22.4千克情況下,每1千克氮素可生產黑麥草乾物質24.2-28.6千克,粗蛋白質4千克。多年生黑麥草還可與其他豆科牧草如紅三葉、苜蓿、紫雲英等混種,可克服豆科牧草單種產量不高、營養不完善、不易調製保藏等缺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