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感咳嗽病

外感咳嗽,中醫病名。是肺系疾患的一個主要症狀,咳嗽因病因的不同而分為外感咳嗽和內傷咳嗽。外感咳嗽多由六淫外邪侵襲肺系,肺失於宣肅而成。以咳嗽或咯吐痰液為主要臨床表現。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咳嗽
  • 發病部位:肺
  • 主要病因:風、寒、暑、濕、燥、火
  • 疾病分類:內科—肺系
  • 多發群體:體虛易感之人
  • 傳染性:無
名詞解釋,相關西醫疾病,歷史沿革,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臨床診斷,一、病症鑑別,三、 相關檢查,辨證論治,一、辨證要點,二、治療原則,三、證治分類,其他療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由六淫外邪侵襲肺系,肺失於宣肅而成。以咳嗽或咯吐痰液為主要表現的病證。

相關西醫疾病

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肺炎。

歷史沿革

1、《內經》對咳嗽的成因、症狀及證候分類、病機轉歸及治療,作了較系統的論述。並有討論咳嗽的專篇《素問·咳論篇》。《內經》指出咳嗽成因有內、外兩個方面因素。並詳細論述了風、寒、暑、濕、燥、火六氣勝復的變化對咳嗽產生的影響。
2、隋代巢元方《諸病源候論》,在論述《內經》五臟六腑咳的基礎上又把咳嗽分為“風咳”、“寒咳”、“支咳”、“肺咳”、“肝咳”、“心咳”、“脾咳”、“腎咳”、“膽咳”、“厥陰咳”等,並對這10種咳嗽作了症狀的描述及鑑別。對後世有較大影響。
3、隋唐以後,對咳嗽病因、病機及辨證治療的論述更趨完善,宋代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將咳嗽分為內因、外因、不內外因所致的3類。金代劉完素、張子和更明確地把咳嗽與六氣聯繫起來,提出“風、寒、暑、濕、燥、火皆令人咳”及“嗽分六氣,無拘以寒說”,進一步闡明咳嗽與自然界“六淫”的關係。
4、劉完素《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咳嗽論》指出了咳嗽與肺氣、脾濕的關係。
5、張子和《儒門事親》則對風、寒、暑、濕、燥、火六種咳嗽,分別制訂了相應方劑,並提出“老幼強弱虛實肥實不同,臨時審定權衡可也。病有變態,而吾之方亦與之俱變”的論點,示人治療要因人而異,方隨證轉。
6、元代朱丹溪《丹溪心法·咳嗽》則將咳嗽分為風寒、痰飲、火郁、勞嗽、肺脹5種。對《素問·咳論篇》的11咳證,分別提出了具體處方,多為後世醫家引用。並結合四時季節的變化及一日之中的咳嗽時間,分析病機,進行論治。
7、明代喻嘉言《醫門法律》對於燥的病機及其傷肺為病而致咳嗽的證治多有發揮,並提出《內經》“秋傷於濕,冬生咳嗽”,當為秋傷於燥的見解。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西醫學所稱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炎等疾病,若以咳嗽為主症時,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均可參考本篇辨證論治。

病因

風、寒、暑、濕、燥、火六氣皆能致咳,但是由於四時氣候變化的不同,人體感受的致病外邪亦有區別,在臨床上也就會出現風寒、風熱或燥熱等不同咳嗽,臨床所見以風寒為多。又因風為百病之長,所以在外感咳嗽諸證中,不論由於風寒、風熱或燥熱,多以風為先導,挾寒、熱、燥等外邪入侵,傷於肺系而為咳嗽。

病機

外邪浸襲於肺,肺氣壅遏不宣,清肅之令失常,氣道不利,肺氣上逆,而引起咳嗽。

臨床診斷

一、病症鑑別

1、外感咳嗽與內傷咳嗽
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伴有鼻塞流涕、噴嚏、咽癢、頭脹痛、全身酸楚、惡風寒、發熱等症。內傷咳嗽多是宿疾,起病緩慢,往往有較長的咳嗽病史,有其他臟腑病症如疲乏無力、胸滿脅痛、食少便溏等。
2、外感咳嗽與哮病及喘證
哮病及喘證雖然也會兼見咳嗽,但各以哮和喘為其主要臨床表現。哮病主要表現為發作性的喉中哮鳴有聲,呼吸氣促困難,甚則喘息不能平臥;喘證主要表現為呼吸困難,甚則張口抬肩,鼻翼煽動,不能平臥,是多種急、慢性疾病的一個症狀。
3、外感咳嗽與肺癆
咳嗽是肺癆的主要症狀之一。但肺癆由癆蟲犯肺引起,以咳嗽、咯血、胸痛、潮熱、盜汗、消瘦等為主要症狀。
4、外感咳嗽與肺脹
肺脹有久患咳、喘、哮等病證不愈的病史。在咳嗽的同時,並有胸中煩悶、膨膨脹滿、上氣咳喘,甚至面目晦暗、唇舌紫紺、顏面四肢浮腫等症,且病情遷延難愈。

三、 相關檢查

血常規檢查、胸部X線檢查有助於診斷。

辨證論治

一、辨證要點

1、分清外感和內傷
外感咳嗽多是新病,起病急,病程短,伴有鼻塞流涕、噴嚏、咽癢、頭脹痛、全身酸楚、惡風寒、發熱等症。內傷咳嗽多是宿疾,起病緩慢,往往有較長的咳嗽病史,有其他臟腑病症如疲乏無力、胸滿脅痛、食少便溏等。
2、辨痰的顏色、性質及數量
痰白而稀薄者屬風、屬寒,痰白而稠厚者屬濕。痰黃而黏稠者屬熱。痰中帶血多屬熱傷肺絡。

二、治療原則

外感咳嗽,既以外邪為主因,治法當以祛邪為主;病位既在於肺,便應宣暢肺氣,故總的治療法則是“宣肺祛邪”。但由於肺為臟腑之華蓋,位高居於膈上,藥力易達病所,故藥宜清揚。再就本病的特徵,宜重視化痰順氣,使痰清氣順,肺氣宣暢,則咳嗽易於治癒。需要注意的是,外感咳嗽,大忌斂肺止咳,或病起即予補澀,反使肺氣不暢,外邪內郁,痰濁不易排出,咳嗽愈加繁劇,或遷延不愈;另一方面,也要注意宣肺不可太過,以免損傷正氣。

三、證治分類

1、風寒證
證候:咳嗽,痰稀薄色白,咽癢,常伴鼻塞、流清涕、噴嚏、惡寒、無汗、頭痛、骨節酸痛等,舌苔白,脈浮。
治法:疏散風寒,宣肺通氣
方藥:杏蘇散或金沸草散加減。
常用藥:紫蘇、前胡、杏仁、桔梗、枳殼、陳皮、半夏、茯苓、甘草、生薑、大棗。
2、風熱證
證候:咳嗽,痰稠或黃稠,咯痰不爽,口乾,咽痛,鼻流黃涕,發熱,汗出,惡風,頭痛,舌苔薄黃,脈浮數。
治法:疏風清熱,宣肺止咳
方藥:桑菊飲加減。
常用藥:菊花、薄荷、杏仁、甘草、連翹、蘆根。
3、溫燥證
證候:咳嗽少痰,或略有黏痰不易咯出,或痰中帶有血絲,咽乾,咽痛,唇、鼻乾燥,咳甚則胸痛,初起或有惡寒,發熱等症,舌苔薄黃而乾,舌尖紅,脈細數或無變化。
治法:清肺潤燥,疏風清熱
方藥:桑杏湯加減。
常用藥:桑葉、豆豉、梔子、杏仁、貝母、沙參、梨皮。
4、涼燥證
證候:咳嗽,痰少或無痰,喉癢,咽乾唇燥,頭痛,惡寒,發熱,無汗,舌苔薄白,脈浮緊。
治法:疏散風寒,潤肺止咳
方藥:止嗽散加減。
常用藥:百部、紫菀、桔梗、白前、陳皮、荊芥、甘草。
5、火熱證
證候:乾咳少痰,或痰中帶血,煩渴面赤,胸脅疼痛,便秘,舌紅,脈洪數或弦數。
治法:清肺瀉火
方藥:涼膈散加減。
常用藥:薄荷、竹葉、連翹、梔子、黃芩、甘草。

其他療法

針灸療法
主穴:肺俞、合谷。
配穴:痰多配豐隆;咽癢而咳刺天突;胸膺憋悶配膻中、內關。
手法:淺刺用瀉法。

轉歸預後

外感咳嗽多屬暴病,屬實,其病在肺。但寒熱之間可轉化,若調治失宜,過用苦寒、收澀之品,邪伏於內、留戀不解,亦可由外感轉為內傷累及它髒。

預防調護

1、積極開展衛生宣傳教育,改善環境衛生,積極消除煙塵和有害廢氣的危害,加強勞動保護。鍛鍊身體,增強體質,有利於提高抗病能力。
2、咳嗽患者,應忌食辛辣香燥、炙煿肥膩及過於寒涼之品。注意氣候變化,預防感冒。體虛易感冒者,可服玉屏風散之類方藥以益氣固表。
3、有些特殊藥物,如ACEI類降壓藥用後可出現乾咳,當停藥後觀察病情變化。

文獻摘要

1、《素問·咳論篇》:“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氣,邪氣以從其合也。”
2、《素問·陰陽應象大論篇》:“秋傷於濕,冬生咳嗽。”
3、《素問·氣交變大論篇》:“歲火太過,炎暑流行,金肺受邪,民病瘧,少氣咳喘。”
4、《素問·至真要大論篇》中“少陽司天,火淫所勝,則溫氣流行,金政不平,民病頭痛……瘡瘍、咳”、“陽明司天,燥淫所勝……民病……咳。”
5、《諸病源候論》:“一曰風咳,欲語因咳,言不得寬是也;二曰寒咳,飲冷食寒,入注胃,從肺脈上氣,內外合,因之而咳是也”。
6、《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咳嗽論》說:“咳謂無痰而有聲,肺氣傷而不清也;嗽謂無聲而有痰,脾濕動而為痰也;咳嗽謂有痰而有聲,蓋因傷於肺氣,動於脾濕,咳而為嗽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