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喉癰

外喉癰,病名。又名外症喉癰。系指癰發於頦下,對正咽喉以外者。多由風毒邪火挾痰循經上灼於咽喉所致。症見頦下,正咽喉之外、內外皆腫,外形如饅者,色紅疼痛,有礙飲食吞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外喉癰
  • 又名外症喉癰
  • 文獻記載:《喉科秘旨》
  • 症狀:內外皆腫
《喉科秘旨》卷下:“此症生於頜下天突穴之上,內外皆腫,飲食有礙”。治宜解毒、祛風、瀉火、消腫。用普濟消毒飲、清瘟敗毒飲等加減。或外敷如意金黃散。
《重訂囊秘喉書》[卷上\類證] (七):“又有一種外喉癰,咽喉不痛,生於頦下,紅腫穿潰,一候即愈。甲寅秋,治一張姓者,暑熱內蘊,透發肌膚,暑癤瘰瘰,頦下結核,紅腫作痛,已成下喉癰,勢難消散。宜清營化毒,速潰速愈,以止其蔓。方用銀花、連翹、大貝母、姜山梔、防風、赤苓、苡米、夏枯草、蟬衣、竹葉、西赤芍。服一劑後,即用刀開,潰後膿泄稀少,腫勢不退,脈弦勁,宜托毒化膿,腫消為要。方用炒牛蒡、炒荊芥、防風、連翹、大貝母、金銀花、黑山梔、蟬衣、鉤鉤、白蒺藜鹽水炒、生甘草、地丁草、姜、竹茹、薄荷葉,外摻自製去解妙丹,一候即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