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曼·藍波安

夏曼·藍波安

夏曼·藍波安,本名施努來,1957年10月31日生於台灣蘭嶼。蘭嶼達悟族人。淡江大學法文系、“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畢業。曾任“國小”、“國中”代課老師,台北市原民會委員,公共電視原住民新聞諮詢委員,“驅除惡靈”運動總指揮,“行政院”“蘭嶼小區總體營造委員會”委員。目前專事寫作,以書寫自身獨特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見稱,筆調隱含達悟語法、深情內斂,敘事抒情自然、自成一格,曾獲吳濁流文學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夏曼·藍波安
  • 別名:夏曼·藍波安
  • 出生日期:1957年10月31日
  • 出生地:台灣蘭嶼
內容簡介,代表作品,

內容簡介

作品包括小說及散文。小說創作敘述雅美族的神話故事。散文作品則描繪個人身處蘭嶼、台灣兩社會的心境轉折,並以恢復雅美族原名,重新學習該族生活,接受海洋洗禮等過程,呈現個人與民族的情感。
“夏曼·藍波安”在雅美語中,意謂藍波安之父,既非姓夏曼,更不是名叫藍波安。只為雅美族人依例在結婚生子後,親從子名,從此人們便須叫他“那個藍波安的父親”。八○年代台灣政治議論空間變大,原住民的權益問題受到廣泛的討論,原住民民族運動的勃興啟發無論原住民本身或漢人對原住民問題多角度的關注,在這種社會情勢下施努來對自己及族人文化地位展開自省,在九○年代初決定返鄉重新尋找自己被切斷的母文化,連線起這段記憶定位母文化的價值意義,重建自我的尊嚴。於是正式找回自己的名字──夏曼·藍波安,開始尋根的歷程。
透過文字創作,夏曼·藍波安紀錄達悟人的點點滴滴,並以此作為年輕一代達悟人的傳習數據及對外界的溝通橋樑,主動的延續,掌握自己的文化。
他的第一本書──《八代灣的神話》,從父執輩的口述中記錄、整理族群的口傳文學,其編排方式,還以中文、達悟語(采羅馬拼音式)相互對照的方式呈現,這樣的安排不啻是另一種尋找文化表達意念的“找名”省思。其後陸續著有冷海情深(1997),年表
1957年
出生蘭嶼(達悟族人)。
1986年
九月長子施·藍波安出生,成為藍波安的父親,達悟語叫夏曼·藍波安。
1988年
參與反抗核廢料貯存蘭嶼的運動。80年代末期進入90年代初,決心由台灣回到蘭嶼。90年代初正式在戶政事務所改名夏曼·藍波安。

代表作品

1992年
出版《八代灣的神話》。
1997年
出版《冷海情深》。
1999年
出版《黑色的翅膀》。同年獲得吳濁啊流文學獎。
2001年
作品《海洋的風》獲得台灣省文學獎佳作。
2002年
出版《海浪的記憶》 同年獲得時報文學推薦獎。
黑色的翅膀(1999),海浪的記憶(2002)等書
書目
出版書籍
1992年 小說《八代灣神話》,台中:晨星出版社。
1997年 散文《冷海情深》,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1999年 《黑色的翅膀》,台中:晨星出版社。
2002年 合集《海浪的記憶》,台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品評作家
◇文選自(關曉榮序:<從施努來到夏曼·藍波安>)
夏曼·藍波安近年來的創作,不僅在“有海洋氣味的作品”上獨樹一格,深具特異的魅力,更重要的是他做為一個人,做為一個達悟族人,在現代台灣社會的政治經濟構造中被裹脅、壓迫與控制的深刻難題中,顯現了敢於鬥爭的本色。
評論彙編:
期刊論文
2002年 張瑞芬:<筆與槳的方向──夏日讀夏曼·藍波安《海浪的記憶》>,《未竟的探訪:瞭望文學新版圖》12月麥田出版,頁250-260。
報上評論
1999年 賴素鈴:<夏曼·藍波安──以書寫敬拜海洋>,《民生報》5月31日 新新文化4。
1999年 張殿:<蘭嶼海底獨大>,《聯合報》6月22日52版。
2002年 向陽:<在記憶和想像的海洋>,《中國時報》10月1日33版。
2003年 音木:<海洋是家──評夏曼?藍波安《黑色的翅膀》>,《台灣日報》3月30日19版。
傳記文獻
1999年 楊錦郁:<夏曼·藍波安和他的船>,《聯合報》5月18日37卷。
2003年 曹銘忠:<達悟作家撰文思至親故土>,《聯合報》5月1日B6。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