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州粉皮

壽州粉皮

主要流傳於浙江和福建地區的特色食品,最早記載於北魏《齊民要術》。壽州粉皮薄如蟬翼,均勻光亮,輕似紙張,卻有適度的筋力。食用前用冷水軟化就可熱炒、配菜、配火鍋、燒湯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壽州粉皮
  • 發源地:浙江和福建地區
  • 起源時間:北魏
  • 記載典籍:《齊民要術》
粉皮簡介,粉皮原料,製作方法,歷史相關,

粉皮簡介

壽州粉皮薄如蟬翼,均勻光亮,輕似紙張,卻有適度的筋力。食用前用冷水軟化就可熱炒、配菜、配火鍋、燒湯等。壽州綠豆粉皮以優質綠豆為原料,具有保健功用。現為中國豆腐文化節指定商品。

粉皮原料

粉皮是對用大米、紅薯澱粉、綠豆澱粉、馬鈴薯澱粉、蠶豆澱粉等,製作成薄片食物的統稱。有鮮乾兩種,鮮的即可食用,乾的便於存放運銷。粉皮是用澱粉製成的傳統食品,適宜於農戶家庭製作,工具也很簡單。

製作方法

1.調糊:取含水量約為45~50%的潮澱粉,用約為粉量2.5倍的冷水徐徐加入,並用木棒不斷的攪拌,同時在潮澱粉中加入千分之三的明礬替代品。明礬能增加粉皮的韌性和彈性,並且還有防腐和疏水作用,使產品不易吸濕受潮。按照《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1》粉皮不允許添加明礬,否則屬於濫用食品添加劑的犯罪行為。
2.成型。用粉勺取調成的粉糊少許,放入旋盤內,旋盤為銅或白鐵皮做成的,直徑約20厘米,底部略微外凸的淺盤。粉糊加入後,即將盤浮入鍋中的開水上面,並用手撥動旋轉,使粉糊受到離心力的作用隨之由盤底中心向四周均勻地攤開,同時受熱而按旋盤底部的形狀和大小糊化成型。待中心沒有白點時,即邊盤即出,置於清水中,冷卻片刻後再將成型的粉皮脫出放在清水中冷卻。在成型操作時,調粉缸中的粉糊需要時時攪動,使稀薄均勻。
3.攤晾。將水粉皮用制澱粉時的酸漿浸3~5分鐘,可以脫去部分色素和表面的粘性,且能增加光澤。如有條件還可以用硫磺熏一下,這樣防霉、漂白和防蛀的效果就會更好。經浸漿或熏硫後的水粉皮,攤在散有乾淨稻草的竹簾上晾乾,並翻轉一次,使兩面乾燥均勻。待晾乾至水分含量為16~17%時,就可以收藏或包裝運銷。

歷史相關

粉皮之見載於北魏《齊民要術》。
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多款菜名用粉皮配製,如“假鱉羹”等,並用其作仿葷的“假魚膾”。
清代《食憲鴻秘》中之“素鱉”,鱉裙是加了墨汁製成的粉皮充代的。粉皮仍為民間所常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