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泰族群

壯泰族群

“壯泰族群”是一個虛構的概念,硬把毫不相干的兩個族群捆綁在一起。這兩個族群分別是跟壯族相關的獠系民族(壯族、布依族、岱依族、儂族等)及跟泰族相關的傣泰民族(傣族、泰族、佬族、撣族、阿薩姆族)。從語言的角度看,這些民族使用的語言有部分辭彙確實有點相似,但追其根本確實不存在任何關係,僅僅因為古代都曾受古漢語影響之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壯泰族群
  • 外文名:Zhuang and Thai
  • 本質:虛構的概念
來源不同,文化不同,

來源不同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新政府將雲貴高原和嶺南平原過渡地帶的獞、依、央、儂、岱、儂安、偏、光、岸、岱門、岱德、江、敏、銳、思、生、埃門、艾混、杜叔、歐、呂等21個群體及少部分山區漢人組合成“壯族”,組成“壯族”的群體中以獞人居多,獠人最早居住在長江中游地區(今湖北、湖南、重慶、貴州4省市交界地區),因唐朝、宋朝與南詔、大理多次圍剿,南遷至雲貴高原與嶺南平原過渡地帶(今貴州、湖南、雲南、廣西4省區交界),元朝以後開始向嶺南平原擴張。
泰族源於雲貴高原西部(瀾滄江、怒江中上游地區)的“哀牢”人,公元前5世紀就創立了“勐達光”(漢譯“哀牢國”),公元8世紀時,創立的“蒙舍龍”(漢譯“南詔國”)曾稱雄於雲貴高原,“蒙舍龍”(南詔國)滅亡後才開始大規模南遷西徙,主要向紅河中下游、瀾滄江中下游、怒江中下游、伊洛瓦底江中下游地區流動。
壯族先民和泰族先民都有南遷的歷史,但遷徙路線是兩條平行線,中間有無數山巒阻隔,兩個民族的遷徙路線毫無交集,直到近代都沒有兩個民族交往的史料記載。

文化不同

壯族先民獠人自漢朝開始就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在歷史進程中亦長期被中原王朝所統治,其文化屬性更加接近漢族。
泰族先民哀牢人雖在漢朝時也受到中原文化影響,語言中曾吸收了大量漢朝官話,但其文化特徵相對獨立,尤其是南詔滅亡後,泰族逐漸南遷西徙疏遠中原王朝。
從文化上看,壯族與泰族明顯不是一個文化圈,雖然兩者都受到漢朝影響並在語言中吸收了很多古漢語辭彙,但兩者的文化屬性差距亦很大,語言中部分辭彙相似不代表文化相近。
如今,壯族和泰族的文化差距更大,壯族文化跟加接近漢族文化,而信仰南傳佛教的泰族,其文化融合了漢文化印度文化東南亞土著文化以及自身文化,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文化特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