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採茶戲

邕寧壯族採茶戲深受桂林民歌的影響,採茶演員一向以劉三妹為祖師,多使用桂林方言、廣東方言和當地壯族語言進行表演,配之似採摘茶葉、製作茶葉,以及賣茶葉動作的舞蹈,具有濃厚的桂南壯民族氣息,為民眾所喜愛,因此得以成功流傳下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壯族採茶戲
  • 類型:國粹
  • 地區桂林
  • 民族:壯族
形成,藝術特點,劇目,內容,現狀,

形成

清朝初葉,當時尚屬未墾之地的那樓鎮那良村那蒙坡,以其土地之肥沃,氣候之溫潤,吸引一些民族遷徙於此。其中,寧姓者原為漢族,從千里之外的廣東遷入;滕姓者為壯族,從百里之外的興寧區五塘鎮遷入。兩民族在此勞作生活,和睦相處。他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你耕我織,開天闢地,造就了那良村那蒙坡。兩個民族,兩種文化,互相碰撞,互相交融,產生了獨特的嶺南民間文化——邕寧壯族採茶戲。
壯族採茶戲常用樂器及道具壯族採茶戲常用樂器及道具

藝術特點

採茶戲演出服裝一般以古裝官服、西湖裝、宮裝為主,也有穿壯族姑娘裝“上陣”的,更似年輕美麗的壯家姑娘上山採摘茶葉。採茶戲使用的樂器以打擊樂為主,有板鑼、戰鼓、蘇鑼、大鈸、小鈸、木魚等十餘種,同時還兼配吹奏樂器,如嗩吶、簫、笛等。“受到北方音樂元素的影響,採茶戲中有些表演還加入了二胡、京胡、秦琴等樂器,南北大薈萃,演出更加生動、傳神和豐富多彩。”滕思隊說。採茶戲的道具則相對簡單,只有彩帶、錢鞭、花扇和手絹等,體現了民間藝術的樸素和原始意識。採茶戲的表演程式以載歌載舞為主,念白多為韻白,曲牌有賣茶腔、紅花腔、男音、四平腔、仙腔、憂腔、哭腔等五十多種,乃兼收並蓄各地民間小曲而成。近年來,採茶戲演唱中還插入了少量的國語,使其充滿現代氣息。

劇目

採茶戲的劇目多為傳統劇目,且多為喜劇、鬧劇,有《採茶》《賣茶》《父教子成雙》《北海娶妻》《浪蕩娶妻》《馬馮換妻》等。多年來,壯族採茶戲已經形成了開台茶、花茶、觀音坐蓮、打錢鞭、買茶、梳妝、收台等流水式劇目。

內容

採茶戲內容歌唱百姓生活百味,在促進生產發展的過程中曾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這從精彩細膩的唱詞中就能體現出來。例如在《賣茶調》中唱道:“正月看茶茶未開,妹子一人入茶園;二月看茶茶爆芽,姐妹二人入茶園……”從正月唱到臘月,反映了壯家姑娘熱愛勞動,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願望。

現狀

採茶戲的發展一波三折。解放初期,採茶戲一度盛行,邕寧縣各鄉鎮、各村坡,大街小巷都有採茶戲上演。滕思隊至今仍清晰記得當年採茶戲興盛的情景:邕寧的採茶戲表演隊不僅跑遍了整個邕寧縣,就連附近縣鎮有紅白喜事,也會把表演隊請去。直到上世紀60年代中期,採茶戲遭到禁止,但每逢歡慶節日,一些熱愛採茶戲的民眾仍偷偷演出。上世紀80年代初,乘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採茶戲又逐漸復興,但已不復當年之盛,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演出人員不斷失散,採茶戲只有在春節期間偶爾上演。
慶幸的是,2002年,滕思隊重新組織了一支擁有老中青三代20餘人的採茶表演隊伍,並創作了不少新劇本,語言更為生動,貼近生活,廣受民眾歡迎,就連一些青年人也慢慢被這一傳統戲劇文化所吸引。“我們的表演隊逢年過節還要到邕寧區各鄉鎮和靈山縣表演,我們也打算繼續培養採茶戲的傳承人”滕思隊滿懷希望地說。
今年,採茶戲已被列入邕寧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同時,該城區將利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等重大節慶組織舉辦邕寧壯族採茶戲表演活動;並將結合那樓鎮那良村那蒙坡的人文歷史,在該村建立民族文化保護基地,並把該村打造為邕寧壯族採茶戲原生態文化村,將壯族採茶戲這一民間文化精品發揚光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