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族九蓮燈

壯族九蓮燈

簡介

壯族九蓮燈是遺產簡稱,全稱是壯族九蓮燈花手舞。它是廣泛流傳於廣西壯族自治區隆安縣的那桐鎮、喬建鎮、屏山鄉、布泉鄉、南圩鎮以及百色平果等地區的一項富有壯民族特色的傳統民間舞蹈。壯族九蓮燈發源於隆安縣雁江鎮和濟村,是道公在為逝者超度亡魂的道場中一段富有特色的舞蹈,在當地代代相傳,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富有濃郁的民俗特色和神秘色彩。有關專家指出,壯族“九蓮燈”花手舞對中國民族舞蹈史的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形象資料,對綜合研究探索古代舞蹈的源流特點等有著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從娛神到娛人,從道公作法事的一段舞蹈到由專業演出團隊搬上舞台,讓更多的人欣賞、了解、繼承壯族“九蓮燈”花手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壯族九蓮燈
  • 所屬性質:壯族自治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 所屬地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隆安縣
  • 批准文號:桂政發〔2010〕25號
  • 確定日期:2010年5月30日
遺產信息,歷史,挖掘過程,祭祀舞蹈活動,重放異彩,

遺產信息

遺產名稱: 壯族九蓮燈
所屬地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隆安縣
所屬性質: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何方仕 (男 1948.2 )
遺產編號:137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隆安縣
確定日期:2010年5月30日
批准文號:
遺產級別:自治區/省

歷史

壯族“九蓮燈”花手舞根據雁江鎮尚健在的老藝人回憶,壯族“九蓮燈”花手舞傳承至今已是第九代了。自古以來,在雁江鎮的壯族民間喪事中,就一直盛行請道公做法事活動的習俗。早在1774年,雁江鎮開圩,逐漸成為隆安縣以周邊地區遠近聞名的商埠。在繁華的商業貿易活動中,也帶來了諸多外來文化的滲入和交融。壯族“九蓮燈”花手舞就是在各種文化的相互交融中逐漸形成。它是對福祿壽全,有兒有女、子孫滿堂的老齡人逝世後或二次葬時,道公為逝者超度亡魂的道場中一段富有特色的舞蹈。舞蹈圍繞“香、花、燈、塗、果、樂”等內容邊唱邊用手、腕、指變化造型做出各種花手舞,舞手複雜多變快捷有序,配上擊樂伴奏,演繹了富有獨特柔情的花手舞。除了祭祀外,還有祈福之意。祈福後代子孫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生活順順利利,教誨眾人只有行善積德才能修成正果,迎來福、祿、壽。經過二百多年歲月的淘洗,壯族“九蓮燈”花手舞的表現形式已發生從娛神到娛人的歷史嬗變,現在不但仍然活躍在民間法事活動中,也成為大眾舞台上展演的富有特色的壯族民間舞蹈,其舞蹈內容豐富,融入祈福送福、平安和吉祥等內容,寓意深長。隆安縣文化館副館長、縣文工團團長許廣傑說:“早在20世紀80年代,隆安縣就對隆安縣壯族“九蓮燈”花手舞進行全面挖掘整理,縣文工團就把經過改良的壯族“九蓮燈”花手舞搬上了舞台。2007年6月8日晚,壯族“九蓮燈蓮花舞”參加在南寧劇場舉行的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場晚會,以獨特的韻味贏得廣大觀眾歡迎。”目前,隆安縣建立壯族“九蓮燈”花手舞傳承基地,要把壯族“九蓮燈”花手舞當作“那文化”的一個品牌來打造。傳承人是雁江鎮的老藝人何方仕。

挖掘過程

潘兆錄是最先發現並挖掘“九蓮燈”的人。在1983年,全國掀起搶救保護民間文化的熱潮,潘兆錄在隆安縣文化館工作,她決定去尋訪傳說中“九蓮燈”的傳人、雁江鎮和濟村的民間藝人阮鳳煊。出人意料的是,當潘兆錄跋山涉水來到和濟村時,阮鳳煊死活不願見她。為了學到 “九蓮燈”繁複的手勢和舞姿,每當阮風煊出門進行祭典活動時,潘兆錄都不辭辛勞跟隨前往。當時,除了潘兆錄之外,賓陽縣文化館、南寧地區文工團都專門派人過來學習,但因為她一直不離不棄地跟隨在老人身邊學習,阮風煊最終被潘兆錄的誠心所感動,在臨終前將“九蓮燈”的9種手位動作傾囊相授與她。後來,潘兆錄萌生了將這段祭典舞蹈整理創作成藝術作品的想法,並根據這些手位動作創作出一支獨舞,即“九蓮燈蓮花舞”亦稱“佛手蓮花舞”。據潘兆錄說:“《九蓮燈蓮花舞》原來有九種手位動作,經潘兆錄整理創作後,現在只有六種,分別以“香、花、燈、塗、果、樂”為內容。“與《千手觀音》一樣,《九蓮燈蓮花舞》傳遞的是一種祥和之美,所以舞姿一定要婉轉柔和,否則難以達到‘如沐春風’的效果。”九蓮燈蓮花舞作為壯族民間傳統祭典舞蹈,舞蹈風格獨特,內容豐富,寓義深長。

祭祀舞蹈活動

開始前,先在逝者靈牌前安放一張師台,台面灑一層白米,擺上九隻小碗,碗邊貼有用黃、紅、綠彩色紙剪成的9片段預告葉,形似艷麗的蓮花圖案。碗內盛花生油或桐油,放上一根燈草(或蠟燭代替)點燃,排成橫、豎三行共九盞花燈。祭典活動一般需七至九位師公、道公。師公們穿著華麗的服飾,領頭的身披長袍袈裟、頭戴佛帽、脖掛佛珠。他們先是在師台前誦經,邊唱道邊從身後的孝男手上接過香火插在師台上,然後反覆鑼鼓擊樂,直至上完香。花燈由師公班中會手藝的師傅製作,樣式精巧美觀,點燃時光亮閃爍,燦爛耀眼。花燈分上、中、下三品,通過“佛、法、僧”將“九蓮燈”中的“香、花、燈、塗、果、樂”賜予孝男孝女,祈福他們日後種植業五穀豐登,養殖業六畜興旺,生活順順利利。還教誨眾人只有行善積德才能修成正果,迎**、祿、壽。而“九蓮燈”,之後“九蓮燈蓮花舞”開始。
師公、道公手持小鑼、大小鈸等道具圍“九蓮燈蓮花舞”依次排列,隨著眾道公敲鑼擊鼓,領頭師公在舞手中時而順轉,時而逆轉身體,不斷反覆和變換姿態。並用手、腕、指不停地扭轉翻動,變化出令人眼花繚亂的各種舞姿。舞手完成一系列舞姿後,即進入邊唱詞邊舞手的以“香、花、燈、塗、果、樂”為內容的六個花手舞蹈,同樣由為首的師公演唱和舞蹈,眾道公附聲隨和,擊樂伴奏。最後舞手的師公又轉入“腕花佛手”等變化無常的舞蹈動作,約半小時“九蓮燈蓮花舞”結束。

重放異彩

二十世紀80年代末,《九蓮燈蓮花舞》參加了南寧地區文藝匯演,隨即引起轟動,奪得了比賽一等獎。1990年,隆安縣文化館推薦《九蓮燈蓮花舞》參加南寧地區民間民族舞蹈音樂比賽,獲得舞蹈創作、表演三等獎。經過幾十年的多次改編,《九蓮燈蓮花舞》也由當年的獨舞演變成群舞,由當初純粹的女演員表演到如今的男女演員合演。隆安縣新興社區再次將《九蓮燈蓮花舞》改編搬上“大展演”的舞台,並更名為《佛手九蓮燈》,而這一次以“九蓮燈”為原型由16名演員表演的群舞,是規模最大的 “蓮花舞”。“九蓮燈”這項古老的民間藝術,經過進一步的藝術加工,再次煥發出燦爛的光彩。2010年,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廳公示第三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名單,“九蓮燈”位列其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