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運論

士運論

士運論,2010福建高考作文優卷《士運論》,該文為文言文形式。作者系福建省壽寧縣第一中學2010屆高三文科應屆畢業生楊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士運論
  • 外文名:Shi Yun theory
  • 類型:高考作文
  • 屬於:楊華
高考原文,專家點評,

高考原文

余讀《左傳》、《漢書》、《三國志》,尋尋覓覓以求運道,成功諸法,然每見古之名士不得其主未嘗不廢書而嘆焉。至如三國之李蕭遠作《運命論》曰:“夫治亂,運也;窮達,命也;貴賤,時也。”余未嘗不涕泗橫流,扼腕嘆息曰:“古今之士、之賢、之聖豈受制於三者乎?至如仲尼受困陳蔡,李廣難封,哀哉。”後余飽覽古今賢士之文,遠近名聖之跡,乃釋懷,有三嘆作焉:一曰士運在此不在彼,再曰士運在勤不在求,三曰士運在我不在他。謂予弗信,請見陳詞如下:
昔者仲尼學富五車、胸藏禮樂,遍施仁義欲以正道援天下於溺,學於郯子、師襄、老聃之徒欲以廣其聞,週遊天下欲以布其道。其志壯哉,其行壯哉,其言壯哉。然其時運不濟,命運多舛,遍歷七十國而不一遇其主,豈不嘆哉!然其尊庠序之教,而有顏回出;修古之聖典,而有六藝作。其志彰矣,不然以我百代後一孤陋書生,豈得聞其名而後深贊哉。孟子曰:“人必自侮,然後人侮之。”人有不棄於壯志之道而後必有不知有處得之。此余所謂:“士運在此不在彼。”
戰國之時,齊有孟嘗田文,趙有平原趙勝,楚有春申黃歇,魏有信陵無忌。當是時,有志之士投之則中,未有不得意之人。余以為弗是也,孟嘗之徒獨養雞鳴狗盜之徒,未有匡扶國家之才賢。是故蘇秦散盡資才而不說聽其言,後起六國而權傾天下。曩時其所孜孜求之而不得,當時盡有矣;曩時其所躞蹀之公卿門,當時盡開矣。富埒人主,權衡國君,誰得而當之?是矣王勃曰:“老當益壯,寧移白道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此非余所謂“士運在勤不在求”乎?
伯牙遇子期乃暢其意,相如因得意逐名漢武,商鞅得景監方說秦王。士運在人手乎?奈何以我之力,以我之學,以我之滔滔雄辯需假人之手?餘思淳于髡聞之必仰天大笑,疑纓索絕。俞伯牙有繞樑之音,司馬相如蘊絕世之才,公孫鞅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而變法。韓退之云:“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竊以為余為千里馬亦先已於伯樂矣。“士運在我不在他”昭矣。
《詩》云:“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言天下皆慕聖德。《運命論》曰:“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又曰:“通之斯為川焉,塞之斯為淵焉,升之於雲則雨施,沉之於地則土潤,體清以洗物,不亂於濁;受濁以濟物,不傷於清。”又曰:“是以聖人處窮達如一也。”是也夫。余誾誾於此,欲作沛然之辭以廣余意,終日孜孜不倦於古今典籍,所為何事?所擁何志?張載《日知錄》志曰(《近思錄》記張載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專家點評

1.《士運論》一文,作者充分深入地理解了作文題目中的材料,能夠從材料中所體現的此與彼、主觀與客觀、偶然與必然等關係中,提煉出“一曰士運在此不在彼,再曰士運在勤不在求,三曰士運在我不在他”的觀點,新穎、深刻。如此嫻熟地運用淺白文言表達,亦體現了“偶然”之中包含著“必然”的哲理。(陳會明俞發亮點評)
2.首先,要說明的是,優卷並不是滿分,可能是比較高分。
其次,本文雖然看來有相當高的古文駕馭能力,但是,有致命的缺點,那就是與本年度的高考作文題的不太切合。
本文在第一段就列出了綱領:“士運在此不在彼”“在勤不在求”“運在我不在他”最後結論是“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所有這些與題意表面上有所粘連,實際上,完全是不同範疇,所遵循的邏輯也不同。從高考依題立意的角度看,作者駕馭命題的能力是比較差的。如果他有起碼的駕馭能力,本該“士運在此不在彼”作分析,主要是“此”是什麼,“彼”又是什麼,這樣就不難與文化價值與文學價值的矛盾,必然與偶然的矛盾聯繫起來。丟掉了這個機遇,就離開題意一去不復返了,下面的“運在我不在他”“士在勤不在求”要和格林兄弟的故事掛鈎,就難上加難了。至於後面的結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更可以說是離題萬里了。
當作應考的作文來看,巨大的反差呈現在我們面前,一方面是古代漢語的駕馭自如和歷史文化典故的精熟,一方面是對論題的思路缺乏起碼的控制。當然,如不是應考的作文,該文又有自成一體的邏輯。從“士運在此不在彼”到“士在勤不在求”再到“士運在我不在他”“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是按照另外一種題意層層深入的,結論是順理成章的。這樣離題而精緻的文章就不能不排除“宿構”的聯想。說白了,語言如此嚴密和典故如此精工,概括性如此強大,而把握題意的邏輯又如此地薄弱。不能不令人推想,其中不在少數的話語並非是半小時內的推敲,而是長期反覆修飾的成果。最值得質疑的的一點是,整篇文章的資源,,好像與當代青年的耳濡目染無關,與當代中學生的思維和話語毫無關係。作者在文章中似乎並不回答二十一世紀的現實的問題,文章中的話語和思想,好像和古代文人沒有多大區別。
閱卷組之所以列入優卷,可能由於就文章本身而言,語文能力顯然屬於優等,在沒有任何直接證據的情況下,只能按卷評分。也正是因為這樣,這篇文章在優卷中,被列入最後一篇。這裡顯然有保留的意味。
(孫紹振點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