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父擊壤

“壤父擊壤”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古老傳說。說的是帝堯時期,人們生活安逸,一些老者閒來無事時,常玩名為“擊壤”的投擲遊戲。出於多種需要,常被引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壤父擊壤
  • 時間:帝堯時代
  • 人物:壤父
  • 出處:《高士傳》
  • 作者:皇甫謐
出現,演繹,性質,方法,

出現

“壤父擊壤”的故事最早見於晉人皇甫謐的《高士傳·壤父》:“壤父者,堯時人也。帝堯之世,天下太和,百姓無事。壤父年八十餘,而擊壤於道中。觀者曰:‘大哉帝之德也。’壤父曰:‘吾曰出而作,曰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德於我哉!’”是說帝堯時代,人們安居樂業,八十餘歲的“壤父”(一作“壤夫”,特指善於擊壤的老者)常做擊壤遊戲,並認為這一切與堯的恩德無關,顯示出一副自得其樂的狀態。

演繹

皇甫謐在他的《帝王世紀》一書中引用了《高士傳·壤父》一事,但有些變動,即:“帝堯之世,天下大和,百姓無事,有八、九十老人擊壤而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在《逸士傳》中,又寫道:“堯時,有壤父五十人,擊壤於康衢,或有觀者曰:‘大哉!堯之為君。’壤父作色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何力於我哉!’不難發現,新的演繹是“八、九十老人擊壤而歌”、“壤父五十人”、“壤父作色”與“帝何力於我哉”,體現了“壤父擊壤”的傳說性質。不過,“帝堯之世,擊壤而歌”卻成了形容太平盛世的一個典故。

性質

關於“壤父擊壤”活動的性質,東漢劉熙的《釋名》中講到:“擊壤,野老之戲”,認為是一種遊戲活動。不過,也有人認為擊壤最初是從事農作的初民藉以謝土報社的俗信活動,蘊含在遊戲外表中的核心是對土地神的膜拜。以《高士傳》和《帝王世紀》中的描述看,雖然沒有直接言及親土祭神之事,但“壤父”所唱歌辭與農事興作飲食相關,並與擊壤動作相配,應當是奉獻土地神的祝頌。正如《詩經·小雅·甫田》中關於“琴瑟擊鼓,以御田祖,以祈甘雨,以介我稷黍,以谷我士女”的描寫一樣,擊壤和擊鼓都用娛樂的方式祭奉土地,是一種動態的樂神行為。由於這種俗信活動所具有的歡怡氣氛,決定它由娛神向娛人的方向轉化,最終形成為一種“野老之戲”,並在傳習過程中逐漸淡化掉俗信的成分。

方法

關於擊壤的遊戲方法,從“擊壤”的字義分析,“擊”是擊打、投擊之意;“壤”也不是什麼特製物品,《辭海》說“壤,泥土的通稱”。由此推斷,當時的“擊壤”是一種投擊土塊的遊戲。後來三國魏邯鄲淳在《藝經》中記載:“壤以木為之,前廣後銳,長尺四,闊三寸,其形如履。”這時的“壤”已發展成一尺四寸長、三寸寬、前寬後窄、形狀如屐的木製品,更為耐用。“將戲,先側一壤於地,遙於三四十步以手中壤敲之,中者為上。”現在看來,這是有勝負之分的比賽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