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痕

壓痕

壓痕是指利用鋼線,通過壓印,在紙片上壓出痕跡或留下供彎折的槽痕。

利用鋼刀、鋼線排列成模板,在壓力作用下將印刷品表面加工成易於摺疊的痕跡。

對於200g以上的紙張,甚至包括157g單一顏色油墨很厚的印刷品,需要摺疊時,往往會在摺疊處,出現裂痕,影響印品品質。可通過壓痕的辦法來解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壓痕
  • 外文名:indentation
  • 特點:通過壓痕可以保持印品品質
  • 硬度:用壓痕深度或壓痕表面面積評定
  • 深度:焊件表面至壓痕底部的距離
  • 定義:利用鋼線壓印在紙片上壓出痕跡
形成原因,壓痕消除方法,硬度,深度,

形成原因

(1)周期性壓痕是由於成品孔或成品前孔、矯直輥、出口輥動導板、導輥等粘有凸起物;
(2)異物掉在軋件上,經軋後脫落;
(3)產品在運送、保管過程中與硬物碰壓或產品本身相互硌壓。

壓痕消除方法

(1)生產中定期檢查軋件、軋槽、矯直輥和輥動導板,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2)軋制時防止異物掉在軋件上;
(3)吊運產品要平穩,產品包裝要平齊,綑紮要牢固,堆放底腳要墊平。

硬度

中文名稱:壓痕硬度
英文名稱:indentation hardness
定義:壓痕硬度在規定的靜態試驗力下將壓頭壓入材料表面,用壓痕深度或壓痕表面面積評定的硬度。硬度是指材料抵抗外來機械作用力如刻畫、壓入、研磨等侵入的能力。早在遠古時期人類就對材料硬度有所了解-----石器時代的人類選取硬度較高的石材製作狩獵工具。
在1822年,奧地利礦物學家FriedrichMohs(1773-1839)利用刮痕測試建立了莫氏硬度量表。此量表是利用滑石、石膏、方解石、螢石、磷灰石、正長石、石英、黃玉、剛玉及金剛石十種礦物相互刻劃,留下刻痕的礦物表示硬度較低,依此方法把軟硬程度訂為十級。
隨後於1900年,瑞典冶金學家JohanAugustBrinell(1849-1925)於巴黎國際展覽會中提出了布氏硬度測試法。此測試法使用很硬的標準鋼球施以一定的荷重壓入試驗片的表面,使試驗片留下球面的壓痕。這時所加的荷重以壓痕的球面表面積除之,所得的商就是布氏硬度。
在Brinell提出布氏硬度之後,Rockwell、Vickers、Knoop等人也利用不同幾何形狀的壓痕器如圓錐、三角錐等建立了其他硬度標準。布氏、洛氏及維克氏硬度為工業界廣泛套用的硬度測試標準。

深度

中文名稱:壓痕深度
英文名稱:depth of indentation
定義:壓痕深度是焊件表面至壓痕底部的距離。壓痕深度的測量採用了獨特的自動對零專用表,消除了人工對零所帶來的測量誤差。總試驗力的施加、保持、卸除實現了自動化,消除了手動操作所帶來的誤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